龔春景
摘 要:教學改革就是教學的發展,改革是不斷促進事物發展的必要途徑,高中語文閱讀的改革,是順應新課改要求,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理解能力,促進學生成才。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改革;方法;成才
新課改要求,為了提高閱讀教學水平,優化閱讀教育模式,要進行閱讀教學的改革。改革最重要的是注重能力培養,將過去被動式的教育模式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將改革的意識貫穿于行動中,提高對改革的理解,將語文閱讀教學放在一種主動性、積極性、能動性的環境中,促進改革的不斷發展。
一、改革的重要性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語文閱讀改革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變革,效果卻不理想,沒有把改革深入到教育存在問題的根上,依然是照舊傳統模式,換湯不換藥。雖然在某些環節上的變化是令人鼓舞的,例如,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引導他們主動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授課前,教師也會布置一些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在教學當中引進多媒體授課,形聲并存地授課加深了學生理解能力,實現了教學目標。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的是:改革當中仍然存在著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作為教育工作者,有的教師功利性太強,“求勝心切”,想要學生理解更多、收獲更多。過多的閱讀包袱不斷累加在學生身上,長時間下去,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并沒有提高,作為教師還會感覺付出和得到的相差甚遠。因此,把握授課的“度”,既要豐富課堂授課形式,也要注意學生主體的吸收能力、課堂反應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學生對于問題的批判性思考,只有在不斷質問和解決問題當中,學生才真正融入了閱讀教學,并得以快樂。
二、拓展語文閱讀的途徑
(1)精心設計。作為教師,一定要對學生的個性進行了解,只有教學活動和學生個性相互融合,才能進行很好的教學設計。例如,在進行古詩詞的授課時,可以放一段音樂,音樂要和詩的意境相適應,邊朗誦邊將學生帶入詩的情境之中,等到音樂結束,可以讓學生逐一闡述自己對詩的理解。在進行集體交流之后,再由教師去詳細解釋整首詩詞的意思,所要表達情感等。在這樣的氛圍中,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2)培養閱讀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也要從學生自身分析能力進行考慮。閱讀能鍛煉學生分析概括能力,在閱讀過程中,我們要分析課文中的詞語、句子、概括文章含義、進行前后文的解釋。有的文章給一個框架,在一些留白之處,需要學生理解作品進行填充,學生填充內容的過程,就是對文章整體把握和理解的過程。
(3)加強閱讀訓練。在進行閱讀訓練的時候,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可以從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開始,逐步加深對課文的認知能力,第一次閱讀,使學生初步感知內容,再次閱讀,使文章在腦海里形成整體框架,理解的層次也會提高。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初步的解釋說明,進行一些引導和提示,使學生能夠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和學生之間有效的互動,不僅不會讓學習的過程感覺到枯燥,也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一定是在相互你給我接的過程里,在不斷的思考里,在不斷的提高里,一層一層深入,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4)擴展閱讀范圍。閱讀鍛煉不僅要在課堂上下功夫,還要針對學生的年齡和知識水平,進行課外的延伸,推薦相關的課外閱讀書。高中生的邏輯思維已經開始從形象向著抽象化過渡,課本的文章數量有限,實例也是很有限的,所以應增加和課文相關的課外讀物,舉一反三,拓寬知識面。這樣堅持下去,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會更濃,也會增加學生課外閱讀的數量,開闊學生的視野。形成閱讀的好習慣后,對于課堂的閱讀學習自然會更感興趣,這樣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于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無疑是邁出了巨大的一步。學生能力的提高遠比單純在課堂學習的效果顯著得多,這也是新課程改革所要達到的目的,真正實現了學生能力的提高,實現了教育教學的目的。
閱讀是培養和形成人的價值觀的過程,作為高中生來說,處于青春期,沒有穩定的思想意識和獨立的價值觀,而語文教學改革的意義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獨立的思維意識,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成才。語文教學要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因此,突破傳統的授課方式,是教育教學的需要。新的方式在實驗階段,必然也會遇到不少的問題,也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在分析利弊的基礎上,我們要善于總結實驗,通過不斷地分析,不斷地交流探索,在語文閱讀教學方法上,一定會取得很大的進展。
通過本文的整體分析也可以看出,改革是順應當下教育教學的必要經歷,是時代發展的需求,是教育教學的需要。因此,要正確認識和理解改革,以合理的方式進行授課,為促進教育教學的不斷進步,為促進學生成才而努力。
(江蘇省如東縣雙甸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