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新
【關鍵詞】七年級新生 心理適應期
過渡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6A-
0065-01
七年級新生面臨角色改變、人際關系重建、學習難度加大等問題,會在心理上出現不適應的現象。班主任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從出現問題的原因入手,采取一定的措施幫助學生克服不良情緒,渡過心理適應期。
一、開展主題班會,增強學生的角色意識
主題班會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七年級新生出現的自卑、焦慮、膽怯等心理問題,能夠及時地進行診斷并治愈。開展主題班會時,教師首先要考慮七年級新生的心理特征,選擇合適的班會主題,如“走進中學校園”“我的學習我做主”“相親相愛一家人”等。其次,采取多樣化的班會形式,如演講討論、觀看視頻、游戲競賽等,結合班會主題,設計班會流程,包括班會活動環節和流程的安排。最后,教師要對主題班會的開展過程進行點評,內容包括學生參與主題班會的積極性如何、學生存在的疑惑等,通過點評達到啟迪學生心靈的目的。
例如,針對七年級新生適應新環境較為困難、角色轉變意識較弱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召開“走進中學校園”主題班會,讓學生觀看影片《走進中學校園》,感受初中生角色的轉變,看完影片后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有的學生說:“進入初中后就要住校了,還要做一些我們以前沒做過的事情,如洗衣服,安排生活費的花銷。”有的學生說:“學習科目由3科變成了十幾科,完全吃不消。”此時,教師要對學生的討論進行評價,可以對學生說:“同學們對進入初中后的變化感受都很深刻,這些是每一個人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歷的,我們要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從上初中第一天起,就要時刻提醒自己是一名中學生了,要調整好心態,盡快適應初中的學習和生活。”通過開展主題班會,學生能夠意識到角色轉變的重要性,逐漸從小學生的角色中走出來,進入中學生的角色,這樣能夠有效地幫助初一新生渡過心理適應期。
二、開展集體活動,培養學生的凝聚力
進入初中以后,有的學生對同伴存在戒備的態度,這對培養班級的凝聚力十分不利。通過開展課外集體活動,為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交往平臺,能夠讓學生在活動中相互幫助、相互了解,更好地讓學生融入班集體,盡快渡過心理適應期。首先,教師要選擇一些團體活動性較強的課外活動,如才藝表演、游戲競賽、科學實驗等,讓學生通過參加團隊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交往,增進學生之間的了解。其次,以體現互幫互助、團結合作為目的,優化活動流程,根據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布置活動場景,給學生構建一個安全溫馨與和諧的活動環境,拉近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例如,圍繞七年級新生要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圈這一問題,可以組織學生開展 “開火車”活動,做法是:將全班學生分為12個小組,每組4個人,每個小組站成一個縱隊,并用呼啦圈將學生連成一排成為一列“火車”,同時讓學生按逆時針跑,追趕前面的一組學生,每個小組成員必須團結協作,追趕前面一列“火車”。此次活動把學生感興趣的呼啦圈運動和跑步項目相結合,布置了溫馨的活動場景,采取了有效的獎勵辦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建立了和諧的人際關系。豐富多彩的課外集體活動有助于促進學生之間友好關系的建立,培養班級凝聚力。
三、采取激勵措施,增強學生的自信
進入初中后,學生的學習任務加重、學習難度加大,很多七年級新生出現厭學、棄學的現象。因此,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在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由于學習難度加大而出現不適應的心理現象是客觀存在的,要進行客觀的評價并給予學生有效的幫助。此外,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長處,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優點,經常采用“你真棒”“很好”等具有激勵性的用語,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例如,班主任可以開展英語聽寫詞匯之“星”活動,以一個學期為限,對每一次聽寫活動都獲得滿分的學生,授予“聽寫詞匯之星”的榮譽稱號,并獎勵給每一位當選學生一本《牛津中階英漢雙解詞典》。教師在批改每一次詞匯聽寫作業時,對于獲得滿分的學生,可以在本子上寫上“你真棒”“非常好”等話語;對于未獲得滿分的學生,可以在本子上寫上“再努力”“下次你就是冠軍”等話語。不同的激勵措施,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安全渡過心理適應期。
七年級新生由于心理上的不適應,會導致出現厭學、自卑等心理問題,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出現的問題,樹立起學習和生活的信心,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七年級新生順利地渡過心理適應期。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