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亮+宗祖盼
摘要:“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之后,如何對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進行學科定位成為學術界普遍關注的話題。其中,“藝術管理”的獨特學科屬性,使其面臨著學科難以界定、研究對象難以統(tǒng)一、人才培養(yǎng)體系難以構建等多重困境。文中以當前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的建設為契機,從藝術管理研究的當代社會語境出發(fā),對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背景下藝術管理研究方向建設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當代中國;藝術學;藝術學理論;藝術管理;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一、“藝術學理論”學科設置與“藝術管理”研究現(xiàn)狀
“藝術學理論”最初的雛形是作為二級學科的“藝術學”,其第一個碩士點與博士點分別于1996年、1998年在東南大學藝術學系(南京)建立。而早在1994年,張道一先生就在《應該建立“藝術學”》一文中提出了一個龐大的關于藝術學學科體系的構想,后被他提煉為“藝術學之經緯”,認為“藝術學”主要應該研究藝術原理、藝術史、藝術美學、藝術評論、藝術分類學、比較藝術學、藝術經濟學、藝術教育學、民藝學、藝術文獻學等十大分支學科[1]。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后,關于其下屬學科如何設置的問題,學者們在各自領域展開了積極的探索和討論。就藝術學理論這個一級學科而言,存在的爭議更大一些。如東南大學凌繼堯教授提出藝術學理論至少要研究“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藝術管理和藝術創(chuàng)意”四個領域[2];李倍雷教授則認為二級學科至少包括藝術原理、藝術史、藝術批評、比較藝術學[3];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梁玖提出與張道一先生比較接近的“十大子學科”[4];杭州師范大學李榮有教授主張暫僅設置藝術基礎理論、藝術應用理論兩個二級學科,以及相關三級學科專業(yè)方向群[5];山東藝術學院李丕宇教授提出藝術學、藝術史、藝術管理與經營、藝術文博與保護等四大系類專業(yè)體系[6];此外,還有任也韻提出的構建“藝術學理論”學科的“三環(huán)學科框架”,即確立藝術學原理、學科藝術學、生態(tài)藝術學三個基本框架學科類型[7],等等。
從以上幾位學者的觀點來看,藝術學理論在二級學科設定上并沒有一個明確可參考的標準,與藝術學門類下其他四個一級學科(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相比,指向性較為模糊。截止2013年11月底統(tǒng)計,2013年度全國高校及科研院所具有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的單位有2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單位有69個 [8],但二級學科的設置五花八門,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綜合性大學,如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它們在學科設置上綜合性較強,堅持“少而精”,主要涵蓋藝術史論、藝術文化學、藝術批評學、藝術管理學等;第二類是綜合性的藝術院校,它們在學科設置上的特色為“寬而泛”,除了傳統(tǒng)性的藝術學理論研究之外,還特別注重本土特色,如山東藝術學院關注文化遺產齊魯文化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關注紅樓夢與中國古代小說研究,遼寧藝術學院關注東北亞音樂舞蹈文化研究等;第三類是以某一門類藝術為主的專業(yè)院校,這一類院校在學科設置上偏重門類藝術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如中央戲劇學院在藝術學理論下設戲劇學、西方戲劇史論、中國戲曲史論等研究;北京電影學院注重綜合媒體技術、新媒體藝術等研究,北京服裝學院注重服裝史論與風格、中外服飾文化研究等。
由此可以看出,當前擁有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或博士點的單位在二級學科設置上顯示出較強的初創(chuàng)性、成長性、延展性和包容性,同時還具有探索性和地域性。而作為其中研究方向之一的“藝術管理”則處于一種較為尷尬的處境。
首先,只有不到35%的院校承認或開設藝術管理相關研究方向,其中除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南京藝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東南大學等綜合(藝術)院校相對較為成熟之外,其他院校更像是“附帶”開設。由此看出,盡管凌繼堯教授把“藝術管理和藝術創(chuàng)意”研究放到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但它從屬于藝術學理論尚未為大多數(shù)人所信服。
其次,已開設藝術管理相關研究的院校在涉及具體方向上,幾乎是自主性的嘗試,其中不排除為擴大自己學科點數(shù)量而盲目跟風的可能,以致在整個學科體系建設上缺乏經驗,出現(xiàn)“東拼西湊”的現(xiàn)象。
再次,有學者指出藝術學理論研究指向必須是對一般規(guī)律的揭示。但這樣一來,藝術管理研究就存在被邊緣化的危險,因為它更偏向對藝術的管理和應用,與藝術學理論指向一般的原則似乎很難契合。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即使許多院校開設的“藝術管理”相關研究方向一致,卻有可能分屬不同學科(如藝術學、文學、管理學等)或不同學院,因為更多學者認為,藝術管理只是眾多交叉學科和分支學科群體中的一員。
二、藝術管理研究學科的內在困境分析
(一)藝術管理研究的學科歸屬問題
藝術管理研究雖融合了藝術學和管理學兩大學科領域,但其研究重心和目標歸屬應有所側重,否則在藝術學和管理學這兩大社會科學范疇內就容易引起“爭議”。藝術管理的最初雛形是“文化藝術事業(yè)管理”專業(yè),早期(1992年)只在國內少數(shù)幾所院校設置,是以文化統(tǒng)籌藝術的概念,屬于現(xiàn)代藝術管理意義上公益性的一部分。在1993年專業(yè)目錄中,曾設有獨立的“文化藝術事業(yè)管理”專業(yè),僅僅是劃入本科專業(yè)目錄,也沒有高一級的其他二級學科,但基本還是屬于藝術學類之下。隨后,教育部修訂了專業(yè)目錄,并于1998年第一次將管理類設置為學科及專業(yè)門類,在相關學科及專業(yè)設置中,公共管理類被列為一級學科,并且,可授予管理學、教育學、文學或醫(yī)學學士學位的“公共事業(yè)管理”被列為其中專業(yè)之一。由此,有些院校將“文化藝術事業(yè)管理”納入到“公共事業(yè)管理”名下并開設相關專業(yè)。但與此同時,更多的藝術院校照樣在“藝術學”下自辦“藝術管理”相關專業(yè),其理由是,管理只是服務藝術的一種工具和手段,藝術管理最終解決的還是藝術自身的發(fā)展問題;而相反觀點認為,藝術管理只是管理學的一個研究分支,是管理在藝術領域的應用和研究,甚至認為,違背管理學一般原理與方法的藝術管理是一種“偽管理”[9]。2012年,教育部對本科專業(yè)目錄進行了第四次修訂,新增了藝術學門類,但是仍未設置“藝術管理專業(yè)”,只在藝術學下開設了“藝術學理論類”專業(yè),而與藝術管理更為接近的“文化產業(yè)管理”(可授管理學或藝術學學士學位)則設在了管理學工商管理類下。這導致許多高校在碩士、博士點建設過程中,涉及“藝術管理”方向的相關研究呈現(xiàn)出“各自為政”的局面。盡管如此,將“藝術管理”主要置于藝術學學科進行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仍是我國目前的主要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