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芬
小學生心理咨詢,面對的多是學習習慣不良、不愛上學、缺乏學習自信心、學習動力不足而學習成績落后的孩子,要有效改變學生的不良習慣,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關鍵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心理學研究表明,內在動機是影響學生學習狀態的最主要因素,很多學生具備了良好的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卻因缺乏學習動機而表現平平甚至成績較差。個人愿景是學習動機的最高層次,是支持學生為實現目標的強大的內在驅動力。本人在小學高年級學生個別心理輔導、團體輔導與班級管理方面進行探索,在運用愿景的力量提升學生學習動力上有了一些體會與收獲,望與大家分享。
愿景(vision)一詞源于拉丁文,其本意有“看見”的意思。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項修煉》一書中提出,愿景是“一種共同的愿望、理想、遠景或目標”。個人愿景是發自個人內心的,真正最關心的,一生最熱切渴望達成的事情,它是一種期望的未來或意象。在對學習動力不足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中,運用愿景的力量,引導學生堅定心中的美好愿景,在學生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時,激發其從被動到主動,可使學生具有穩定而持久的學習動力。有愿景的引領,對學生終身發展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一、在個案輔導中愿景的運用
學生學習動力不足,一般表現為自信心不足,學習習慣不良,自我評價低,這些學生內在力量不足,大部分人都常常被不良情緒卡住。對個案做愿景輔導,前提是要做到無條件地尊重與接納學生,理解學生,對被情緒卡住的學生要重視做情緒處理工作,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肯定與鼓勵,引導學生尋找以往成功的體驗,提升其內在力量。當學生內在有足夠的力量時,他才敢想、敢要,才能協助其找到內心所渴望達到的狀態——愿景。愿景可引領學生朝自己的目標努力,從而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協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
1. 愿景輔導,無條件尊重與接納是前提。作為心理教師,面對每一位來訪的孩子,我們只看行為,堅信每個孩子都是向上、向善的,無論孩子出現什么行為,都要善于去發現行為背后的正面意義。到學校咨詢室的來訪孩子有可能是自愿,也有可能是在老師的建議下來試探性尋訪,他們也許有擔心、焦慮或害怕情緒,或有憤怒與阻抗情緒。心理老師面對初訪的孩子,首先要做到完全尊重、接納與相信。
一天下午放學的時間,某班主任老師與教導主任一起把一位哭著的李同學領到咨詢室,教導主任簡單地把該生的情況向我作了說明后,就把李同學留在了咨詢室。事情的起因是:李同學自升上五年級之后,情緒變化大,經常與同學發生沖突。老師找他談話,他經常有很強烈的抵觸情緒,老師跟他講道理,他則多次用“放屁”回應老師。這一次,放學時老師跟學生交待明天的事情,該生又大聲說老師放屁,令老師非常生氣,嚴肅地批評他,并帶他到教導主任處。在教導主任辦公室,無論主任說什么他都不回應,只是不斷地哭,最后無奈,才被帶到咨詢室。這位李同學是在極不愿意的情況下來到咨詢室的,明顯帶有抗拒心理,而且只坐半個椅子,一直在哭。我知道他很想離開,但不敢走。于是我走到他坐的位置,蹲下來跟他說:“李XX同學,非常感謝你在不愿意的情況下能坐下來,剛才被老師和教導主任批評,你一定感到很委屈吧?”見他繼續哭,我說:“如果愿意,你可以繼續坐在這里,我知道你有委屈,你可以哭,也有權利哭,等你哭完,如果你愿意的話,我再跟你談一談好嗎?”我說完站起來,平靜地做自己的事情。當聽到他的聲音越來越小時,我才走過去跟他說:“李同學,哭完了會好些吧?謝謝你愿意留下來。”他沒理我,只是拉了拉背上的書包。我說:“你很想回家是嗎?”這時,他才抬起頭。我說:“其實我也很想回家,只是主任把你交給我,我有些為難。”“主任跟我簡單地講了一點剛才發生的事情,老師沒經過你同意,就把你帶到主任室和心語室,你是感到有些生氣與沒面子,對嗎?”李同學這時看著我,點點頭。我說:“我理解,這說明你長大了,有自己的自尊,你期待受到別人的尊重對吧?”李同學終于開口:“是的!”得到他的信任后,他開始愿意跟我講他的感受、事情的經過。心理老師面對來訪的學生,只有在完全尊重、接納他時,才能給予他安全感,當他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時,才會完全敞開心扉,這時輔導才能順利有效地進行。
2. 及時肯定與鼓勵,增強學生的內在力量。學習動力不足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對學習有不好的體驗、對學習沒信心或有不良情緒卡住的。這些學生平時受到的批評與打擊比較多,在同學、老師、家長的心目中評價低,對自我不認可,內在力量不足。因此,在對這些學生進行輔導時,及時肯定與鼓勵非常重要。在李同學的個案中,當感到案主的情緒穩定下來后,我問:“聽說班主任老師跟其他同學講話時,你說她放屁,當時是因為你對老師講的話不認同嗎?”李同學有些尷尬地點點頭。我說:“哦,原來是有原因的,那可以說說你的看法嗎?”后來了解到,是因為老師提出的要求對大部分同學來講不容易做到,而他認為其他方式會更好。于是我說:“你的想法很好,很實在,同時你善于思考,我很欣賞你。還有,很感謝你愿意跟我分享你的想法!”在得到肯定后,李同學的內在力量增強了,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其實,老師批評得對,我不應該說老師放屁,這樣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會很沒面子。”我馬上再次肯定他能換位思考,理解老師的感受。接著,李同學表示需要向老師道歉。當進一步肯定他的勇氣之后,我發現李同學的眼睛發亮,一臉的自信感。每一個行為背后都有其正面的意義,作為心理老師,要善于發現孩子行為背后的正面意義,并給予及時肯定與鼓勵。當孩子被理解、被肯定與欣賞時,自信自然會增強,也就開始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不當行為,進而改變不良行為。
3. 興趣切入,思考個人愿景,發掘潛能。每個孩子都有各種活動的興趣,或是文娛、體育活動,或是電腦游戲等。在咨詢過程中以興趣為切入點,能有效引導學生找到內需,思考個人愿景。來訪個案:王同學,六年級,不想上學,一提到學習就頭痛,班主任、家長在無法說服的情況下送他到了咨詢室。經過攝入性會談,了解到他對學習有厭煩情緒,只喜歡打籃球,以后想做職業籃球手。了解到他的興趣之后,我就開始跟他聊籃球,不斷地給予肯定與鼓勵:“哇!你小學一年級就可以雙手拍球了,好歷害哦。雙手拍球可是需要很強的協調能力喲!”“你可以連續打球四個小時,我真的很佩服你的耐力!”王同學得到贊許,講得就更帶勁了,講他的偶像姚明,想成為姚明一樣的NBA球星。我及時切入問題:“這是非常好的想法,如果你真的成為像姚明一樣的職業明星,你會有什么感受?”王同學眼睛發亮,神采飛揚地說:“成為NBA球星,當然開心啦,特興奮、驕傲與滿足。”我說:“要達到你認為最理想的狀態,你認為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能力與素質呢?”王同學說:“要夠高,姚明有兩米多,我要增加營養,加強鍛煉。還有,我聽說晚上早睡可以長得更高,我要早些睡!”我問:“非常好,還有嗎?”他思考了一下又說:“我要找一個好的籃球老師,爭取加入東莞市的籃球隊。”“還有,打籃球需要合作,我要學會與同學團結合作。成為NBA球星要到國外去打球,我要學好英語;記者采訪時要會說話,口才要好!”我問:“嗯,很好,如何才能讓自己口才好呀?”王同學笑笑說:“我需要好好學語文……”最后,通過引導他思考自己有什么資源,需要做些什么才可助其實現愿景,引導他一條條列出來,制訂愿景計劃并努力踐行。通過我的后續跟蹤輔導,王同學參加了市的一個籃球訓練班,同時成績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它可以轉變成動力。只要相信孩子,讓孩子找到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孩子的潛能就將是無限的。
二、在團體輔導中愿景的運用
良好的班級,可以促使班級成員具有較強的凝聚力,班級成員會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比較樂觀、自信和積極向上。通過團體輔導促進班級建設,班集體互相支持、共同努力實現愿景的氛圍可以對班級成員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在團隊輔導課中增加有關愿景的內容,如開展《欣賞自己》、《我是宇宙能量獨特的顯化》、《我能行》等團體輔導課,可以讓學生從學會欣賞自己與他人、提高自信心,到引導學生找內需,了解自己的特長、興趣,制訂個人愿景、班級愿景,讓學生通過認識自己,加強自我認可,增強內在力量,找到自己的內在需要。根據個人愿景編寫“我是誰”,如:“我是宇宙生命能量獨特的顯化,我是一個自信、陽光……的人”,并邀請學生每天早晚誦讀,不斷內化暗示,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每天獲得力量,而且可以促使學生慢慢地將良好品質內化為行為。我還利用班集體的力量,引導學生共同制訂班級愿景,在共同愿景的感召下,班級成員間互相支持、互相促進,為實現共同愿景共同努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希望和動力。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道滘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