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奕 胡鈞洋
【摘 要】20世紀以來,語文教育理論研究得到了很大發展,出現了許多語文教育改革家,也誕生了許多理論成果。程少堂的“語文味兒”教學理論便是其中的代表。該理論強調語文教學應還原語文本色,使課堂洋溢語文味道,具有文化氣息,提高學生文化底蘊和審美能力。本文以程少堂的“語文味兒”理論為研究基礎,通過分析比較,力求找到一條語文教學的新途徑。
【關鍵詞】語文味兒;影響因素;課堂建構
1 “語文味兒”的內涵
“味兒”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在文學批評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濃縮,也是中國古人審美的最高境界。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味,滋味也。從口,未聲”。由此可見,“味兒”在最初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生理體驗,即味覺和嗅覺;后引申為一種精神感覺,即“韻味”。“語文味兒”理論在此基礎之上強調語文教學要有文化韻味兒,要達到審美境界。程少堂先生將“語文味兒”定義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換句話說,“語文味兒”就是“文化味兒”、就是“人情味兒”,就是讓學生通過文化熏陶,實現語文素養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2 影響“語文味兒”課堂建構的因素
2.1 “語文”學科地位不明確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課文內容繁雜,既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科學,又包含社會風俗、親情倫理。但是,語文課畢竟不是政史課;也不是語言課,更不是專業知識課。語文教材的選文只是范例,單單把例文中的學科專業知識,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不僅喪失了語文的獨立性,也使語文課成為其他學科的嫁衣。
眾所周知,語文課的價值,在于促進學生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的提高,但并不意味著語文課是其他學科的輔助和從屬;語文的工具性也不等同于語文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而是為學生的生存發展、交流交際提供工具。
2.2 教師綜合素養不高
教師綜合素養的高低,是制約“語文味兒”課堂建構的重要因素。首先,語文教師要與時俱進,結合自身閱歷與人生體驗,進行個性化教材解讀;其次,教師自身的“語文味兒”是否厚重,是課堂“語文味兒”濃厚與否的決定因素。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是一個“學者”,要多讀書、讀好書,通過讀書來提高自身的語文味道和審美水平。最后,教師要科學地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優秀的語文教師并不是十全十美,全面發展;而是善于因長施教,發展教學個性,揚長補短。
3 “語文味兒”課堂建構的途徑
3.1 突出“情感”
語文是體現人性美的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更富有人情味兒。語文課對于學生的培養,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審美能力,更在于使學生成為一個感情豐富的人,要讓他們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學會去感動、去流淚。因此,“語文味兒”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教出“情”,教出“美”。
首先,教師備課要備出情。語文教材中的選文,無一不滲透著作者豐富的情感,作者所有的愛憎都融入在文本的字里行間。教師要善于挖掘這些情感點,并將這份“情”傳遞給每一個學生。其次,語文教師要有激情。這份激情既是教師對本職工作的熱愛,也是其內在奔放情感的體現。具有“語文味兒”的教師最需要的情感是剛柔并蓄、溫文爾雅、幽默風趣,古典質樸。古典之美最具語文韻味兒,也是“語文味兒”課堂最需要的情感。
3.2 突出“美感”
情感是美感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出情感的課就是具有美感的課,就是有了“語文味兒”的課。因此,語文教學要使學生感受到語文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文化之美”,要使課堂洋溢著和諧之美。
首先,語文是感性突出的學科,需要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溝通與融合,只有轉變角色,將教師和學生合二而一,和諧的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才能實現教學之美,使課堂散發濃厚的“語文味兒”。其次,“語文味兒”的美感還體現在師生彼此的個性之美。教師教出自己的個性,學生學出自己的個性。最后,“語文味兒”的課堂還需要一點幽默之美。沒有笑聲的語文課,不能說是具有美感的課,也不是具有“語文味兒”的課。具有“語文味兒”的課不僅要讓學生會感動,會流淚,還要讓學生學會魅力的笑。
3.3 突出“語感”
語感就是學生對于語言的敏感程度,既包括對字、詞、句的敏感,也包括對文體、語體的敏感。要讓學生領會不同語體之間表達功能的區別。二者之中,提高對字、詞、句的敏感程度是語文教學最基礎、最核心的內容。學生對于字、詞、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讀出來的,而不是分析出來的。因此,語文課需要朗讀,而瑯瑯書聲本身就是“語文味兒”的重要體現。
3.4 突出“民族文化”
語文是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工具。洋溢著濃郁民族文化味道的語文課,我們就可以說它具有“語文味兒”。作為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傳遞者,語文教師更需要用時代意識去審視每一篇文章,尤其是對待古詩文,要賦予其時代精神和意義。只有這樣,才能使枯燥的教學文本富于趣感,獲得勃勃生機。同時,以“語文味兒”的理論觀照經典作品,還能使古人的智慧與現代人的思維方式緊密結合,促進優秀民族文化在新時期的傳承與弘揚。
3.5 突出“生存智慧”
語文教學重在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生存能力。簡單的說,就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成人。因此,“語文味兒”理論指導下的語文課,更應注重學生思想和生存智慧的啟迪,使之獲得語文能力。換句話說,語文能力的本質就是獲得幸福生活的能力,語文教學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未來的生存能力,獲得人生幸福感。
綜上所述,要想實現“語文味兒”課堂的建構,既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也需要學生憑借自身的閱歷和文化積淀去感悟作品,對文本中的情感、美感產生認同與欣賞,同時,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和創作沖動。這樣,在長期的文化熏陶中,學生的語感能力將會得到大幅度提升,審美能力和語文素養也將有所提高。除此之外,也健全了學生的人格,涵養了學生優雅的文化風度。久而久之,學生身上就會洋溢著濃郁的“語文味兒”,這也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文化味兒”。此時,學生便獲得了人生幸福感,也具備了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唐海海.《程少堂講語文》簡評[J].教研天地,2008,10.
[2]程少堂.“語文味兒”理論構想[J].語文教學與研究.
[3]任明新.從程少堂的幾個課堂教學實錄中搜尋“語文味兒”[J].教學大參考·閱讀教學.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