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飛,于儒海,寧怡旻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濱水地區是城市中一個特定的空間地段,是城市中陸地與水域相連的一定范圍內區域的總稱,其既是城市生態環境中最為敏感的區域之一,又是構成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中兼具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的區域,具有豐富的景觀要素、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及人文生活氣息。
本文以天府新區創新研發產業功能區核心區城市設計為例,探討城市濱水地區規劃設計的要點。創新研發產業功能區作為天府新區的高端服務功能集聚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天府新區的研發中心。本次規劃范圍地處成都市未來中軸線的創新組團段,是創新研發產業功能區的核心區。其范圍西至站華路南延線,南至創新大道,東至成自瀘高速路,北至三岔湖旅游快速路(圖1)。

圖1 天府新區創新研發產業功能區區位
創新研發產業功能區核心區擁有城市發展區內水域面積最大的湖泊——興隆湖,同時擁有興隆湖11 km長的湖岸線,具備良好的濱水空間發展條件。本次規劃以“生態保護”為基礎,以“空間組織”和“活力塑造”為目標,最終走向“生態、景觀、活力”三位一體。
1.1.1 源水建濕地,保障水體能量
本方案以鹿溪河水系為水體景觀基底,依托鹿溪河和新生水廠再生水作為水源,建造和發展興隆湖濕地系統。以濕地作為興隆湖周邊流域和湖區之間的緩沖帶,對城市地表徑流進行攔截,減少使湖泊富營養化的外源性污染物,保障興隆湖水體質量。同時,通過濕地可保持城市生物的多樣性,使自然生物與城市共生。
1.1.2 GIS模擬洪水淹沒線,保留湖濱自然地貌
本次規劃通過GIS技術模擬洪水淹沒區,將防洪與生態、景觀緊密結合,對濱湖岸線進行系統規劃,形成曲折有致、退讓有序的湖岸線,豐富岸線景觀層次。同時,駁岸設計強調親水體驗,并提供可觀賞和駐留的空間。規劃形成了生態濕地岸線、親水景觀岸線、濱水游覽岸線、公共娛樂岸線、商業休閑岸線五大岸線類型。
1.2.1 濱水地區建筑空間呈梯級遞減
規劃環湖景觀帶形成大量綠地、廣場等開敞空間,濱水綠線以內允許修建公共職能建筑,但建筑高度需控制在15 m以下。綠線以外濱湖的第一、第二街坊內建筑以多層為主,同時強調高差的利用和功能的融合,總體呈現建筑高度向濱水地區階梯遞減的趨勢。
1.2.2 設置城區通向水邊的軸線通廊
方案中依托城市道路或綠帶形成與濱水地區聯系的視線通廊,以提高景觀引導性與共享性。規劃視線廊道結合公共服務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文化景觀廊道,串聯興隆湖生態綠心與城市腹地。
1.2.3 設置具有個性的標志性建筑
規劃區濱水岸線結合綠色景觀通廊及視線廊道布置公共建筑,結合軌道站點形成TOD商務景觀節點,通過較大尺度的綜合體和開闊有序的廣場空間,塑造強烈的城市中心感和突出標志性。
1.3.1 濱水岸線的功能分異:以公共參與度分層布局
濱水第一岸線(濱水綠線及濱水第一、二街坊以內區域)設置公眾參與度較高的城市功能,如體育、賓館、會展、旅游、商業、娛樂等;第二岸線(濱水綠線及濱水第一、二街坊以內區域)設置有特定服務對象,公共參與度要求不高的城市功能,如居住、辦公、金融、科研等。通過自然生態系統由內向外滲透,將兩個圈層有機連接,實現濱水生態與城市發展的高度融合,激發城市活力。
1.3.2 交通組織保障岸線宜人
規劃注重自然水體與游憩系統的結合,強調濱水活動與內外水環境、公共空間的融合。環湖形成連續的自行車環道及慢行步道,同時設置交通轉換節點實現步行交通、自行車交通與公共交通的轉換,形成活力空間的無縫銜接(圖2)。

圖2 核心區總平面
筆者通過在本項目設計過程中的學習和實踐,緊扣“生態、景觀、活力”三位一體的目標,提煉了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的五大要點。
城市濱水區是建設區內的重要資源和人們親近自然的載體,同時也是復雜的生態系統。在設計中應認真解讀相關生態數據,掌握其一段時期內其生態系統的基本信息,并運用科學的預測方法和輔助軟件劃定岸線范圍和生態保育區。
城區與濱水區應進行統籌規劃。通常具體的設計會局限于有限的地塊中,但在考慮時應放眼周圍環境甚至整個城市,構建城市濱水區整體結構。這是對城市不同區域的整體協調與串聯,形成具有視覺連貫性、功能連通性、交通可達性的軸線關系(圖3) 。



圖3 奧克蘭北島填海濱水區軸線示意
水岸形象可加強人們對濱水區的認知和感受。設計者往往在濱水區設置代表城市發展水平和城市形象項目,以吸引本地市民、未來的遷入者和旅游者。
水岸形象的塑造受用地功能、濱水環境、城市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其核心是“一段連續的臨水界面”和“一條具有特色的水岸天際線”。臨水界面的重點設計區域是水陸相接的地段,設計要素包括廣場、港口、碼頭、沙灘、濱水綠道等。濱水天際線的塑造則體現出功能聚集、視覺焦點、文化積淀、城市縱深等方面的考量(圖4)。

圖4 濱水天際線示意
濱水空間不應是均質、統一的,而應是各種功能元素碰撞產生的綜合效果,休閑、居住、商業、辦公、娛樂、會展、觀光等多種功能復合的濱水空間才能充滿生機。保證濱水地區用地功能的混合是保持濱水空間形態開放性、多樣性的基礎,也是聚集活力、提升經濟效益的基礎。濱水功能應以公共設施為主,在協調的基礎上鼓勵兼容共享。
當然,功能混合并不是簡單的功能堆砌。設計中,確定功能及規模要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合理的功能組合會塑造出特色鮮明的空間格局,而隨意堆疊功能的區域終究會失去方向,一盤散沙。成功的濱水區案例大多功能混合,但也有其核心指向,如芝加哥濱湖地區是世界聞名的會展中心,巴爾的摩內港是城市綜合游憩商業區,維多利亞濱水空間則發展為城市文化休閑與消費場所。
公共空間是改善濱水環境、塑造濱水景觀、承載濱水活動、提供活動場地的主要載體,在設計中應結合重要濱水區域進行設置。公共空間的功能與規模需要通過周邊具體項目進行確定,基于塑造濱水活力的目標,公共空間需要多種交通方式和多條連續的路徑連接起來。
首先,要考慮濱水交通的整體組織,一般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過境道路與濱水地區內部道路分離;二是將步行道路與車行道路分離;三是公交優先;四是水陸交通的混合使用。其次,應提供連續的步行路線。濱水區應建立濱水游步道、廣場、公園等多層次的步行系統,在保證安全、可達、連續、舒適的前提下,通過道路的曲折變化,業態植入,形成集交通、游憩、觀景為一體,充滿活力和人性化的街道空間。如此,濱水道路系統不僅可以作為“道路”來連接濱水區公共空間,其本身也將成為充滿趣味的目的地(表1)。
城市濱水區因其珍貴的地段與資源,成為城市規劃中重要的研究區域。天府新區創新研發功能區核心區城市設計通過集生態、景觀、活力為一體的城市濱水區規劃理念,充分發揮其親水性和公共性。規劃力求生態與活力兼備,挖掘城市文化底蘊,體現城市特色,喚起人們的歸屬感,形成聚集人氣的濱水空間。

表1 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要點
[1] 方慶,卜菁華.城市濱水區游憩空間設計研究[J].規劃師,2003,(9)
[2] 王建國,呂志鵬.世界城市濱水區開發建設的歷史進程及其經驗[J].規劃信息, 2001,(7)
[3] 王江萍.基于生態原則的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J].武漢大學學報,2004,(4)
[4] 楊妍,王曄.城市濱水地區特色的規劃探索——以臺州市黃巖區西江河濱水地區城市設計為例[J].規劃師,2006,(4)
[5] 于儒海.健康導向下的城市濱水區景觀設計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6] 褚筠. 健康導向下的城市濱水空間形態模式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