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海燕
【摘要】目的探討在產房助產過程中風險管理的效果和價值。方法本院于2011年初開始實行風險管理改革,分別收集2008年1月- 2010年12月間收治于我院的產婦874例和2011年1月到2013年12月同期產婦759例,對比其意外發生率和出院產婦的護理滿意度。結果對照組發生不良事件、事故53例,試驗組發生22例,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出院產婦對護理的滿意率,試驗組達到97.50%,高于對照組(92.5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加強風險管理的建設,減少產婦和新生兒面臨的危險。
【關鍵詞】風險管理;產房助產;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192.7【文獻標識碼】B
醫療中的風險管理是指醫院通過識別、評價與處理在進行護理時存在的風險,并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來防范潛在的問題,以此來減少醫療過程中發生不良事故的概率[1]。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醫療技術和設備日新月異,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社會對醫院護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產房是醫院中風險最高的工作區域之一,醫護人員工作量大,患者病情變化迅速,即使是最輕微的疏忽,也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2]。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間收治產婦874人次,設置為對照組。次年起施行風險管理措施,同期(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收治產婦759人次,設置為試驗組。經調查確定兩組資料在年齡、文化、過往病史和生育史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管理施行期間工作人員無重大調動,原有設備無重要更換。
1.2風險管理方法
1.2.1建立完善工作制度措施
成立監督執行風險管理計劃的管理小組,定期召開會議,集中討論實際施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盡快提出改進方案。制定相關護理指標,安排專人對專項領域進行嚴格監管,向管理組定期提交反映醫護人員的工作狀態,對存在的遲滯、懈怠的情況進行批評和整改。組織醫生護士互查互助,定期交流工作經驗、關注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工作班時。規范護理資料的記錄和收集工作,方便查閱分析。
1.2.2風險宣傳教育
組織全體人員定期參加學習會,分析實際事故案例,樹立正確的風險觀念,提高工作中的警惕性。訓練強化對新型儀器設備的掌握、熟悉檢查中容易遺漏的細節。增強產士的溝通能力,鼓勵培養良好的醫患關系。改變醫療觀念,建立以產婦和新生兒安全為主的核心思想,提倡對患者的服務態度,在工作中強調耐心與細致。組織醫護人員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相關法規知識,培養法治觀念,對可能發生的不良事件和其應對方法樹立清楚的認識。產前護理中對產婦積極普及生產知識,充分解釋生產風險,避免工作上誤解和產婦本身失誤引起事故,幫助產婦減輕緊張心理。
1.2.3產前風險評估
組織全體人員對每一個病例討論分析,力求相關操作者對風險內涵充分了解。根據產婦的情況制定適宜的護理方案和檢查計劃,對高危產婦設立應急措施,設專人小組嚴格看護。
1.2.4護理期間管理措施
加強對產房護理環境的管理,充分消毒空氣、地面,對入出人員嚴格進行控制和記錄,加強與產房相關流動區域的清潔消毒工作。定期檢查廠房器械設備,做到設備功能正常,物品儲備充足,人員熟練操作使用。
1.3資料收集
收集產婦護理期間的完整記錄,對出現的不良事件和事故進行統計。在產婦出院前對其進行滿意度調查。
1.4統計學分析
統計資料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由表1-2可見,試驗組事故、不良事件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產婦出院滿意度則高于對照組,差異皆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產科是醫療護理的高風險區域,在工作過程中可能面臨多種不易察覺的風險,在實際工作中疏忽大意常常造成嚴重的后果[3]。產婦病情具有變化迅速、難以預測的特點,對醫護人員的經驗知識和專業素養都有極高的要求。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既可以從根本上減少不穩定因素,也可以通過對產士的嚴格規范促進醫療團隊能力的成長,提高工作上的協調性,帶給產婦更好的護理體驗,由此塑造出一個團結可靠的醫療體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作用[4]。
本次研究中,通過施行加強產房護理工作的風險管理,以保護產婦母子安全、預防和解決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和事故為中心,加強了對醫護工作人員從思想到體制上的建設。與往年同期相比,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助產過程中事故的發生率顯著下降,產婦出院后滿意率提升,說明這一模式是切實可行、有利于產婦的,踐行相關措施,真正實現了以患者為本的醫療服務。
醫學技術在不斷發展,通過不斷加深風險管理在產房助產工作中的應用,讓風險控制的措施深入醫療的各個角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醫院可以為廣大產婦提供一個更加安全的生產空間和一套更加完善的護理服務體系。我們應當認識到這是一份長期的事業,需要廣大醫學同仁在工作中點點滴滴地通過實踐去努力構筑。
參考文獻
[1]任春花,王芬,倪雪梅,等.產科護理運用風險管理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4):792-793.
[2]孫亞麗.風險管理在產房護理中的應用[J].中外醫療,2012,10:17-18.
[3]劉麗琴,王晶,舒娟玲.護理風險管理在產房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17):113-114.
[4]岑春華.產房護理風險管理的實施方法及意義探究[J].當代醫學,2014,20(6):124-125.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討在產房助產過程中風險管理的效果和價值。方法本院于2011年初開始實行風險管理改革,分別收集2008年1月- 2010年12月間收治于我院的產婦874例和2011年1月到2013年12月同期產婦759例,對比其意外發生率和出院產婦的護理滿意度。結果對照組發生不良事件、事故53例,試驗組發生22例,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出院產婦對護理的滿意率,試驗組達到97.50%,高于對照組(92.5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加強風險管理的建設,減少產婦和新生兒面臨的危險。
【關鍵詞】風險管理;產房助產;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192.7【文獻標識碼】B
醫療中的風險管理是指醫院通過識別、評價與處理在進行護理時存在的風險,并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來防范潛在的問題,以此來減少醫療過程中發生不良事故的概率[1]。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醫療技術和設備日新月異,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社會對醫院護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產房是醫院中風險最高的工作區域之一,醫護人員工作量大,患者病情變化迅速,即使是最輕微的疏忽,也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2]。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間收治產婦874人次,設置為對照組。次年起施行風險管理措施,同期(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收治產婦759人次,設置為試驗組。經調查確定兩組資料在年齡、文化、過往病史和生育史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管理施行期間工作人員無重大調動,原有設備無重要更換。
1.2風險管理方法
1.2.1建立完善工作制度措施
成立監督執行風險管理計劃的管理小組,定期召開會議,集中討論實際施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盡快提出改進方案。制定相關護理指標,安排專人對專項領域進行嚴格監管,向管理組定期提交反映醫護人員的工作狀態,對存在的遲滯、懈怠的情況進行批評和整改。組織醫生護士互查互助,定期交流工作經驗、關注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工作班時。規范護理資料的記錄和收集工作,方便查閱分析。
1.2.2風險宣傳教育
組織全體人員定期參加學習會,分析實際事故案例,樹立正確的風險觀念,提高工作中的警惕性。訓練強化對新型儀器設備的掌握、熟悉檢查中容易遺漏的細節。增強產士的溝通能力,鼓勵培養良好的醫患關系。改變醫療觀念,建立以產婦和新生兒安全為主的核心思想,提倡對患者的服務態度,在工作中強調耐心與細致。組織醫護人員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相關法規知識,培養法治觀念,對可能發生的不良事件和其應對方法樹立清楚的認識。產前護理中對產婦積極普及生產知識,充分解釋生產風險,避免工作上誤解和產婦本身失誤引起事故,幫助產婦減輕緊張心理。
1.2.3產前風險評估
組織全體人員對每一個病例討論分析,力求相關操作者對風險內涵充分了解。根據產婦的情況制定適宜的護理方案和檢查計劃,對高危產婦設立應急措施,設專人小組嚴格看護。
1.2.4護理期間管理措施
加強對產房護理環境的管理,充分消毒空氣、地面,對入出人員嚴格進行控制和記錄,加強與產房相關流動區域的清潔消毒工作。定期檢查廠房器械設備,做到設備功能正常,物品儲備充足,人員熟練操作使用。
1.3資料收集
收集產婦護理期間的完整記錄,對出現的不良事件和事故進行統計。在產婦出院前對其進行滿意度調查。
1.4統計學分析
統計資料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由表1-2可見,試驗組事故、不良事件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產婦出院滿意度則高于對照組,差異皆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產科是醫療護理的高風險區域,在工作過程中可能面臨多種不易察覺的風險,在實際工作中疏忽大意常常造成嚴重的后果[3]。產婦病情具有變化迅速、難以預測的特點,對醫護人員的經驗知識和專業素養都有極高的要求。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既可以從根本上減少不穩定因素,也可以通過對產士的嚴格規范促進醫療團隊能力的成長,提高工作上的協調性,帶給產婦更好的護理體驗,由此塑造出一個團結可靠的醫療體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作用[4]。
本次研究中,通過施行加強產房護理工作的風險管理,以保護產婦母子安全、預防和解決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和事故為中心,加強了對醫護工作人員從思想到體制上的建設。與往年同期相比,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助產過程中事故的發生率顯著下降,產婦出院后滿意率提升,說明這一模式是切實可行、有利于產婦的,踐行相關措施,真正實現了以患者為本的醫療服務。
醫學技術在不斷發展,通過不斷加深風險管理在產房助產工作中的應用,讓風險控制的措施深入醫療的各個角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醫院可以為廣大產婦提供一個更加安全的生產空間和一套更加完善的護理服務體系。我們應當認識到這是一份長期的事業,需要廣大醫學同仁在工作中點點滴滴地通過實踐去努力構筑。
參考文獻
[1]任春花,王芬,倪雪梅,等.產科護理運用風險管理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4):792-793.
[2]孫亞麗.風險管理在產房護理中的應用[J].中外醫療,2012,10:17-18.
[3]劉麗琴,王晶,舒娟玲.護理風險管理在產房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17):113-114.
[4]岑春華.產房護理風險管理的實施方法及意義探究[J].當代醫學,2014,20(6):124-125.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討在產房助產過程中風險管理的效果和價值。方法本院于2011年初開始實行風險管理改革,分別收集2008年1月- 2010年12月間收治于我院的產婦874例和2011年1月到2013年12月同期產婦759例,對比其意外發生率和出院產婦的護理滿意度。結果對照組發生不良事件、事故53例,試驗組發生22例,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出院產婦對護理的滿意率,試驗組達到97.50%,高于對照組(92.5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加強風險管理的建設,減少產婦和新生兒面臨的危險。
【關鍵詞】風險管理;產房助產;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192.7【文獻標識碼】B
醫療中的風險管理是指醫院通過識別、評價與處理在進行護理時存在的風險,并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來防范潛在的問題,以此來減少醫療過程中發生不良事故的概率[1]。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醫療技術和設備日新月異,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社會對醫院護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產房是醫院中風險最高的工作區域之一,醫護人員工作量大,患者病情變化迅速,即使是最輕微的疏忽,也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2]。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間收治產婦874人次,設置為對照組。次年起施行風險管理措施,同期(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收治產婦759人次,設置為試驗組。經調查確定兩組資料在年齡、文化、過往病史和生育史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管理施行期間工作人員無重大調動,原有設備無重要更換。
1.2風險管理方法
1.2.1建立完善工作制度措施
成立監督執行風險管理計劃的管理小組,定期召開會議,集中討論實際施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盡快提出改進方案。制定相關護理指標,安排專人對專項領域進行嚴格監管,向管理組定期提交反映醫護人員的工作狀態,對存在的遲滯、懈怠的情況進行批評和整改。組織醫生護士互查互助,定期交流工作經驗、關注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工作班時。規范護理資料的記錄和收集工作,方便查閱分析。
1.2.2風險宣傳教育
組織全體人員定期參加學習會,分析實際事故案例,樹立正確的風險觀念,提高工作中的警惕性。訓練強化對新型儀器設備的掌握、熟悉檢查中容易遺漏的細節。增強產士的溝通能力,鼓勵培養良好的醫患關系。改變醫療觀念,建立以產婦和新生兒安全為主的核心思想,提倡對患者的服務態度,在工作中強調耐心與細致。組織醫護人員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相關法規知識,培養法治觀念,對可能發生的不良事件和其應對方法樹立清楚的認識。產前護理中對產婦積極普及生產知識,充分解釋生產風險,避免工作上誤解和產婦本身失誤引起事故,幫助產婦減輕緊張心理。
1.2.3產前風險評估
組織全體人員對每一個病例討論分析,力求相關操作者對風險內涵充分了解。根據產婦的情況制定適宜的護理方案和檢查計劃,對高危產婦設立應急措施,設專人小組嚴格看護。
1.2.4護理期間管理措施
加強對產房護理環境的管理,充分消毒空氣、地面,對入出人員嚴格進行控制和記錄,加強與產房相關流動區域的清潔消毒工作。定期檢查廠房器械設備,做到設備功能正常,物品儲備充足,人員熟練操作使用。
1.3資料收集
收集產婦護理期間的完整記錄,對出現的不良事件和事故進行統計。在產婦出院前對其進行滿意度調查。
1.4統計學分析
統計資料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由表1-2可見,試驗組事故、不良事件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產婦出院滿意度則高于對照組,差異皆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產科是醫療護理的高風險區域,在工作過程中可能面臨多種不易察覺的風險,在實際工作中疏忽大意常常造成嚴重的后果[3]。產婦病情具有變化迅速、難以預測的特點,對醫護人員的經驗知識和專業素養都有極高的要求。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既可以從根本上減少不穩定因素,也可以通過對產士的嚴格規范促進醫療團隊能力的成長,提高工作上的協調性,帶給產婦更好的護理體驗,由此塑造出一個團結可靠的醫療體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作用[4]。
本次研究中,通過施行加強產房護理工作的風險管理,以保護產婦母子安全、預防和解決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和事故為中心,加強了對醫護工作人員從思想到體制上的建設。與往年同期相比,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助產過程中事故的發生率顯著下降,產婦出院后滿意率提升,說明這一模式是切實可行、有利于產婦的,踐行相關措施,真正實現了以患者為本的醫療服務。
醫學技術在不斷發展,通過不斷加深風險管理在產房助產工作中的應用,讓風險控制的措施深入醫療的各個角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醫院可以為廣大產婦提供一個更加安全的生產空間和一套更加完善的護理服務體系。我們應當認識到這是一份長期的事業,需要廣大醫學同仁在工作中點點滴滴地通過實踐去努力構筑。
參考文獻
[1]任春花,王芬,倪雪梅,等.產科護理運用風險管理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4):792-793.
[2]孫亞麗.風險管理在產房護理中的應用[J].中外醫療,2012,10:17-18.
[3]劉麗琴,王晶,舒娟玲.護理風險管理在產房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17):113-114.
[4]岑春華.產房護理風險管理的實施方法及意義探究[J].當代醫學,2014,20(6):124-1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