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燦
【摘 要】職業倦怠已經成為我國幼兒教師失范行為屢屢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幼兒教師是基礎教育的根基,職業倦怠不僅對教師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而且還會影響幼兒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分析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探討緩解教師職業倦怠、提升職業幸福感的對策,是當前幼教領域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職業倦怠 影響因素 應對策略
職業倦怠(job burnout),又稱“工作倦怠”“職業枯竭”“工作耗竭”等,最早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登伯格提出。職業倦怠是指從業者因為不能有效地應對工作上持續的壓力而產生的一種包括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個人成就感降低在內的綜合癥狀[1]。國外大量研究表明職業倦怠最容易發生在助人行為的叢業者身上,教師職業作為一種典型的助人行為,自然也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現象。國內眾多研究調查發現,在幼兒教師群體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現象[2-3]。作為一種消極因素,職業倦怠對幼兒和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與成長都會產生負面影響[4]。因此梳理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探討提升職業幸福感的途徑,無論是對教師自身還是對兒童都具有積極意義。
一、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
(一)個體因素
個體因素指婚姻、職稱、教齡等人口學變量以及歸因方式、應對方式等人格特質因素。
1. 人口學變量。婚姻、職稱和教齡等人口學變量與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密切相關。己婚幼兒教師的情緒衰竭程度比未婚者嚴重,而個人成就感高于未婚幼兒教師;職稱也與職業倦怠顯著正相關,職稱越高,職業倦怠感越強。有關教齡與職業倦怠的關系尚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衰竭及去個性化程度會不斷增加,個人成就感降低程度隨之減弱。而梁慧娟和馮曉霞調查發現從剛參加工作到有23年教齡的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現象分布較廣泛;但教齡超過23年的老教師沒有明顯表現。還有學者提出幼兒教師職業生涯的倦怠期可依次劃分為激情適應期、成長選擇期、勝任平穩期、更新沖突期、平穩停滯期、復發危機期、離職消退期七個階段,教師在各階段普遍存在職業倦怠,只是每個階段的程度不同而已[5]。
2. 人格特征。一些涉及人格特征的研究表明,應對方式、歸因方式等因素與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顯著相關。畢幗英研究表明面對工作中的挑戰和壓力,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的幼兒教師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6]。歸因方式對職業倦怠也有不同的預測作用,傾向于內控性歸因的教師的職業壓力負荷更大,可能的原因在于內控性歸因的教師認為個人的能力、行為和個性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在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職業壓力負荷明顯增加,導致角色沖突和角色模糊,出現職業倦怠[7]。
(二)組織因素
組織因素是指個體所在組織的特征,包括職業特征、工作量、待遇與專業發展機會等。
1. 職業特征。工作負荷過載、安全責任重等特征是導致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因素。幼兒教師工作量大,特別是保教工作負擔過重,長時間處于超負荷狀態,導致身心疲憊;幼兒在園安全責任問題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安全問題會讓幼兒教師壓力倍增,從而產生壓力感和倦怠感。
2. 教師專業發展。專業發展與教師的職業態度與倦怠感有著密切關系。幼兒教師享有的專業發展機會越多,其職業倦怠感相應會越低。教師在工作崗位獲得的專業發展機會不夠,導致專業發展需求得不到滿足,是其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待遇。待遇偏低也被認為與職業倦怠有著密切關系[8]。盡管幼兒教師的待遇在近年來逐漸提高,但與其他職業相比仍然偏低;而他們也普遍認為自己勞動所得的報酬與家長和社會賦予教師職業的重要使命不相稱,這使他們從內心感到不平衡,從而產生厭煩情緒、工作動機不足等消極心理。
(三)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是指教師工作、生活的社會大環境。主要包括社會變化和教育改革對教師職業的要求和期望、家長的態度與認識以及社會支持等。
1. 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對幼兒教師職業的新要求與高期望是導致職業倦怠的重要社會原因[9]。近幾十年來,在社會發展與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師獲得了許多專業發展的機會,但同時也不斷面臨新的挑戰,因此壓力接踵而至,而職業倦怠恰恰就是從業者因不能有效緩解過大的工作壓力而導致的對所從事工作的消極態度和行為。
2. 家長的態度和認識。家長往往成為幼兒教師壓力的主要來源。很多家長對幼兒教師缺乏足夠的理解和尊重,往往要求過高。家長的認識和態度是社會公眾認識的重要部分,如果家長對幼兒教師職業缺乏必要的尊重和認可,不能給予足夠的理解、支持和協助,那么教師在沉重煩瑣的工作壓力下很容易產生情感耗竭。
3. 社會支持。毛艷美調查發現幼兒教師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呈顯著負相關[10]。幼兒教師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少有時間與家人、朋友進行輕松的交談,而且在工作上同事之間的教學互助合作行為也較少,生活和工作均都得不到有效的社會支持,因而容易產生孤獨感和倦怠感等消極心理。
二、緩解幼兒教師職業倦怠、提升職業幸福感的途徑
(一)加強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教師的人格特征等心理因素是職業倦怠的重要影響因子,提高心理素質是緩解職業倦怠的重要途徑。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現代人從事各項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幼兒園可采取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個體和團體心理輔導、教師成長互助小組、戶外拓展等多種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幫助教師掌握積極的歸因方式和應對方式,增強情緒調節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提高心理適應能力,使其在壓力與挫折面前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態。
(二)促進幼兒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是影響職業倦怠的重要職業特征因素。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社會和公眾對幼兒教師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幼兒教師要注重專業發展,否則很難積極應對各種壓力與挑戰。endprint
(三)提供有效的社會支持
提供充分的社會支持,可以有效地緩解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首先來自社會大眾特別是幼兒家長的尊重和支持至關重要。應提高社會對幼兒教師職業的認可度,倡導社會大眾尤其與幼兒教師接觸頻繁的幼兒家長,改變以往對幼兒教師的片面認識,尊重這一職業,給予理解、支持和協助。其次,要切實提高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幼兒教師社會地位低下,使其在與其他行業從業者進行諸如經濟待遇、職業聲望、社會權益等方面的社會比較中心理失衡并最終導致職業倦怠。因此,緩解職業倦怠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提高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社會應該首先從經濟上對幼兒教師的工作予以肯定,通過制定合理的薪酬辦法,使其在經濟方面足以維持充裕的生活,以保證教師隊伍的穩定性,為職業幸福感的提升創造條件。
(四)創建民主和諧的幼兒園氛圍和文化
良好的幼兒園氛圍和文化有助于減少教師的工作壓力,緩解身心疲憊,提升職業幸福感。首先,幼兒園要營造富有人情味的管理氛圍,盡可能為教師提供人性化的管理服務。在工作、學習和生活當中給予教師最真誠的幫助和關懷,讓教師在努力工作、辛勤付出的過程中得到源源不斷的愛,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歸屬感和愉悅感,增強幸福感。其次,幼兒園應盡力創建本園特有的幼兒園文化,為幼兒教師創設一個民主和合作的校園文化環境,促進教師間的交流合作,讓他們在自由民主的文化環境中,合作共事、互相交流、共同成長,共同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參考文獻】
[1]Maslach C,Schaufeli WB, Litter MP. Job Burnout[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
[2]梁慧娟,馮曉霞. 北京市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狀況及成因研究[J]. 學前教育研究,2004 (5).
[3]林琳. 內江市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調查研究[J]. 教育探索,2010 (12).
[4]潘君利,左瑞勇,湯永隆,鄧麗俐. 民辦園教師的職業倦怠與其心理健康的關系[J]. 學前教育研究,2009 (3).
[5]趙娜,秦金亮. 幼兒教師職業生涯周期的職業倦怠[J]. 教師教育研究,2007 (3).
[6]畢幗英,張姝玥,許燕. 幼兒教師工作特征、應對方式對職業倦怠的影響[J]. 中國特殊教育,2008 (7).
[7]張世萍,魏勇剛,牟映雪. 幼兒教師歸因方式對其職業倦怠的影響[J]. 學前教育研究,2012 (8).
[8]謝蓉,曾向陽. 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緩解與職業幸福感的提升[J]. 學前教育研究,2011 (6).
[9]關少化. 焦慮: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管窺[J]. 學前教育研究,2004 (2).
[10]毛艷美. 社會支持與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關系研究[D]. 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