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連
【摘 要】中國各級各類學校目前共有教師一千兩百多萬人,教師隊伍整體規模和素質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當教師作為家長,我們在家庭教育中是否也有了相應的新認識并且改進提升自己為人父為人母的能力,從而培養和發展孩子的靈性呢?文章從教師家長的身份談談筆者對孩子靈性的培養和發展的一點體會,希望能對家長有所啟發。
【關鍵詞】教師家長 孩子靈性 培養 發展
一、教師家長的問題
目前,國內外關于家庭教育的研究數不勝數。但是針對具有特色的不同職業的家長教育的研究卻屈指可數,尤其是關于教師家長這一特殊職業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成長的研究少之又少。社會上很多人認為教師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現實中我們卻能發現一些問題。比如,一些教師家長角色轉換的不及時,讓自己的孩子無所適從。作為教師身份的家長,是多重身份的矛盾體。如果把教師的權威性帶進了家庭教育,很可能對孩子造成較大的壓力。如果把學生和孩子作過多比較,有可能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如果孩子恰好是教師家長所在班級的學生,有可能滋長孩子的優越性和依賴性。如果教師家長過多在乎分數,有可能對孩子重智育而忽略了追求真善美的引導。這些都是我們應當盡量避免陷入的沼澤地。
二、靈性及靈性教育
所謂靈性,也就是成就一個人的精神可以達到的最高境界的那種可能性, 也就是一個人有多大的程度與整體保持連接的可能性, 即他的意識及無意識乃至整個生命中有多大程度保持整體性和復歸整體性的那種可能性。這種整體性是如此的超越現實及其一切相關的束縛,所以被稱之為“靈”,以別于屬于現實世界的“世俗”的品質。用中國文化的語言來說, 靈性也就是“道性”或“德性”或“混沌(渾沌)性”。[1] 想真正地保護和培養, 就必須使孩子對有污染性質的東西有免疫力。這樣, 就必須發展出孩子內心的有益于靈性覺悟的東西。對一切有益于孩子心靈健康的可控因素, 如大自然、小伙伴等等,我們都要充分利用起來, 讓孩子充分浸染在其中。這樣, 不僅孩子的靈性得到了保護, 而且孩子的感官的敏感性也通過可控的渠道和方式得到發展。筆者的女兒優優,在六歲之前只要有時間都會讓她在大自然中自由探險,可以玩泥巴抓小蟲子,和不同年齡階段的小伙伴們嬉戲玩耍,偶爾筆者也會參與設計游戲,成為孩子王,和小朋友們一起享受無拘無束的純真世界。
另外,教師家長應當意識到我們不但需要促進孩子的智識(知識、智力、情識、意識等)——頭腦的發展, 也應促進智慧(本性、靈性、覺性、妙智)的保護。知識教育、感官教育屬于由淺至深的階梯式教育,靈性教育或智慧教育屬于根基教育。如果是蓋高樓大廈,要想樓房高大堅固,根基打深打牢實是重點。教育的含義應該是保護孩子天賜的靈性,并且家長需要給自己和孩子接種疫苗以避免被感染灌輸式教育的通病。靈性之光是每一個人心中常在的, 只要去除障蔽, 你就可以使它透露出來。我們應該主動開發孩子的靈性寶藏,有戒有定, 才有真實智慧的顯發, 才有兒童靈性的真正發展。[2]
三、父母在培養發展孩子靈性中的角色
家庭教育的重點是提高家長自身的素質, 然后才能去談對子女靈性的培養和發展。這一點對于其他家長也許實施起來不夠現實,但是對于教師家長而言,可能性和操作性都是具有的。在對孩子的教育指導上, 要堅持科學的導向。作為教師家長應當閱讀國內外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書籍,這樣做不僅能做個更加稱職的家長,也可以在日常的教學和學生工作中做個更優秀的老師,可謂一舉兩得。作為教師家長我們應當要認識到: 家教的重點是做人的教育,這也是發展孩子靈性的前提。我們教師家長首先可以做到的是積極營造一個充滿著平等、關愛和包容的家庭氛圍,這是培養孩子靈性的前提。
另外,想要發展孩子的靈性,教師家長也應當具備豐富的文化品位。作為父母,要培養一定的文化品位,首先應該自己靜心學習,多讀書,閑書專業類的書,都可以通讀。無須多言,孩子自然也喜歡學習喜歡看書了。 其次,家長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和孩子的寒暑假,游歷各地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等,一起去欣賞祖國絢麗的自然風光。這些生活習慣和閱歷會讓孩子耳濡目染正面的東西。然而現實不容樂觀,有部分家長把孩子作為炫耀的工具,比普通家長更在乎成績分數。對待工作消極,對待學生偏心;待人虛偽等。如果家長們注意不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他也會低估自己在子女心目中的負面印象。同時,也在丑化自己作為普通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陳鶴琴先生曾告誡廣大為人父母者:“小孩子好模仿的,家中人之舉動言語他大概要模仿的。若家中人之舉動文雅,他的舉動大概也會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語粗陋,他的言語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謹慎,務使己身堪有作則之價值。”[3]
四、培養發展孩子靈性的方法
作為教師我們都喜歡悟性好有靈性的學生,作為家長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有靈性,所以很多教師家長就像其他任何一個家長一般,從小就千方百計地教孩子怎樣更聰明:背古詩、學繪畫、練鋼琴;利用自己的優勢不厭其煩地教孩子認字、默寫、復習、考試等。孩子會寫會背會彈會畫,但也許會缺少了些許靈氣,那種屬于兒童自由天性之下的聰明、伶俐、真誠、樸實和奇思妙想。這些恰恰是發展兒童創造力過程中所應具備的特質。對此,作為教師家長應該明白,兒童靈性的培養和發展過程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讓兒童自然成長。
筆者女兒優優在兩歲至五歲之間的幾年時間,經常有家長對我說他們家的孩子在三歲時已經認識一千多個漢字或者會背一百多首詩歌之類的話,完了問我家女兒會嗎?我只能慚愧地說一句“她不會,我沒有教過她”,同時心里還是會有那么一點點起伏。然后別人會自豪自己對孩子的用心培養,同時也會納悶我作為老師怎么不早點教教她?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孩子在六歲以前思維都是具體的,即按照皮亞杰的觀點是處于前運算階段。這個時期的小孩思維活躍,擅長的是形象思維,注意力容易集中在好看的畫面和各種鮮艷的顏色上。雖然女兒不識字,但是我們從兩歲起一直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要么我讀故事給她聽,要么她自己翻書看里面五彩斑斕的圖片,用她自己的想象去猜測故事。有時候她也會問我說:“媽媽為什么不教我認字呢?別的小朋友都會啦?”我總是說等你大了自然就會了?,F在優優六歲半,還是保持著每天不變的閱讀習慣,我仍然沒教她識字。但是,從五歲到六歲的一年間,她通過自己的閱讀認識了很多漢字,并且完全能看懂一般的少兒讀物;并且因為幼兒期大量接觸圖片,對畫面比較敏感,也特別喜歡畫畫。雖然沒去上繪畫班,但是善于觀察的她畫得也不比別人差。而之前有幾個識字早的小朋友后來聽說忘了好多字,現在從頭再學。其實漢字要學很容易,養成愛看書愛閱讀的習慣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因為家長為教孩子認字而認字,扼殺了本屬于孩子的豐富的想象力和靈性,實在得不償失。兒童靈性的發展需要潛移默化,需要由兒童自己體驗、感悟生發、自然流露。[4]
五、結語
我們作為教師首先應該珍惜這份高尚的職業,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從勇于發現和改正自身缺點做起,給孩子如沐春風的教育。同時,以一顆平常心等待孩子慢慢長大。作為教師家長,我們對孩子的愛和教育要有分寸,這樣才能給孩子成長帶來充足的氧氣和燦爛的陽光。我們應該保護、培養和發展孩子特有的靈性——那是孩子快樂成功的前提。
【參考文獻】
[1] [2]顧瑞榮.心靈安全:教育中靈性的保護[J]. 當代青年研究, 2007(4).
[3]陳鶴琴著.家庭教育——怎樣教小孩[W]. 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4]丁愛平.教育,該如何璀璨兒童的靈性? [J]. 江蘇教育(管理版), 201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