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季寶建 趙光顯
大學生獻血不足量的原因分析及預防
李萍 季寶建 趙光顯
目的 探討大學生不足量采血的原因及預防措施。方法 A組各高校大學生參加無償獻血者;B組為同期大連市街頭獻血屋的無償獻血者。記錄兩組不足量采血的人數。同時記錄大學生獻血者初次與再次獻血發生不足量的人數。結果 A組中不足量采血率為3.27‰, B組中不足量采血率為1.71‰, 經統計學分析,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學生獻血組初次獻血不足量人數占3.91‰, 再次獻血不足量人數占1.57‰, 經統計學分析,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大學生不足量采血率明顯高于街頭獻血屋的無償獻血者, 兩者有顯著性差異。尤其是初次參加獻血的大學生發生不足量采血的人數明顯增加, 初次與再次獻血不足量人數有顯著性差異。作者通過分析大學生不足量采血率高的原因,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減少不足量獻血的發生, 既保護了無償獻血者, 又降低了因采血量不足而造成的血液報廢, 保證血液質量。
不足量采血;大學生;原因分析;預防在校大學生是我國大多數城市無償獻血重要群體[1,2],但在實際采血工作中時有不足量獻血的發生。不足量的獻血的發生不僅浪費寶貴的血液資源, 同時還可能給獻血者帶來一定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壓力, 從而影響無償獻血的宣傳和推廣。為探索預防采血不足量發生的措施, 達到科學合理有效地利用血液資源, 保護血液資源的目的, 作者對2013年大連市各高校學生無償獻血產生的47例不足量采血與同期街頭無償獻血產生的89例不足量血進行對比分析。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12月大連市各高校學生參加無償獻血者共14369人為A組;同期大連市獻血車上的無償獻血者52001人為B組。
1.2 方法
1.2.1 對研究對象進行分組, A組大連市各高校學生參加無償獻血者;B組大連市街頭獻血屋的無償獻血者。
1.2.2 血液采集 按《獻血者健康檢查標準》篩選獻血者,進行血液采集, 采血量為200 ml或400 ml。
1.2.3 不足量血的判定 200 ml血液, 采集不足180 ml判定為不足量。400 ml血液, 采集不足360 ml判定為不足量。
1.2.4 統計學方法 分別對A組和B組足量采血者和不足量采血者人數進行統計, 用SPSS12.0軟件包做統計分析。計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A組和B組足量采血者和不足量采血者人數分布 A組中不足量人數占3.27‰, B組中不足量人數占1.71‰, 經統計學分析A組與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A組和B組足量和不足量采血者人數分布(n)
2.2 大學生獻血者中初次和再次獻血者人數分布, 初次獻血不足量人數占3.91‰, 再次獻血不足量人數占1.57‰, 經統計學分析初次與再次獻血不足量人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大學生獻血者中初次和再次獻血者人數分布(n)
大學生不足量采血率明顯高于獻血屋的自愿無償獻血者, 兩者有顯著性差異;尤其是初次參加獻血的大學生發生不足量采血的人數明顯增加, 初次與再次獻血不足量人數有顯著性差異。基于以上差異應該分析大學生采血不足量率高的原因, 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預防, 減少不足量獻血的發生,保護無償獻血者, 降低因獻血不足量而造成的血液報廢, 保證血液質量。
3.1 大學生采血不足量率高的原因
3.1.1 大學生參加無償獻血大多數是第一次, 由于對獻血認識的不正確和對獻血知識不了解, 從而存在不同程度地心理恐懼和思想顧慮;加之平時很少接受靜脈穿刺注射, 害怕穿刺疼痛, 尤其是在看到采血針較粗時, 更加劇了對獻血的恐懼感。
3.1.2 有一部分大學生對獻血準備不充分, 因晚上學習或上網等原因而沒有休息好, 第二天就去獻血, 有的學生甚至是空腹獻血, 容易引發獻血反應。
3.1.3 由于高校學生獻血時人員比較集中, 采血量相對較大, 采血護士對血管過細, 血流緩慢的獻血員未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導致采血時間過長, 纖維蛋白析出有凝塊堵塞采血針頭及導管。
3.1.4 由于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一旦有獻血反應發生即引起連鎖反應, 導致不足量血增多。
3.2 預防
3.2.1 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尤其是參加無償獻血的大學生更具愛心。要在校園開展形式多樣的無償獻血宣傳活動, 廣泛宣傳血液的生理知識、獻血流程及獻血前、后的注意事項, 使大學生對獻血有正確的認識,從而自覺參加獻血并做好充分的準備, 以減少不必要的獻血不良反應, 避免獻血不足量的發生。
3.2.2 初次獻血者的共有特征是精神緊張。當獻血過程中產生心理應激反應, 即個體察知的需求和滿足個體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時, 表現出心身緊張狀態超過個人忍受限度時, 就會使人體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而發生獻血反應[3]。因此, 要重視對獻血大學生的心理疏導, 減少獻血恐懼感。在獻血過程中醫務人員應注意尊重、關心獻血的學生, 以誠懇和藹的態度、熟練的技術贏得獻血學生的信任, 以正確的方法、時間壓迫針眼, 防止出血, 每次獻血后囑獻血學生靜坐休息10~15 min;同時要注意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 通過交談來分散其注意力, 營造較為輕松愉快的獻血環境 , 解除獻血學生的緊張心理, 以便順利地完成獻血。
3.2.3 采血工作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和道德修養。衣帽整潔, 主動使用文明用語, 接待獻血者要熱情, 細心解答獻血者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鼓勵和關心獻血者。如獻血者感到饑餓, 可以讓獻血員先吃一些血站為獻血員準備的食品,適量飲水后, 再進行采血, 以減少低血糖反應。另外采血護士應具有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嫻熟的穿刺技術, 并具備敏捷的反應能力和準確的判斷力。一針率應達99.9%以上, 以減少獻血者出現皮下滲血和血腫等輕度的獻血反應。
3.2.4 采血醫生應加強對獻血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和護理,如發現異常應及時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避免血液不足量。同時在采血過程中注意疏導獻血員, 一次不能進太多人員,保證不擁擠, 空氣流通, 對獻血反應者盡量采取隔離措施,以防發生連鎖效應。
在加強無償獻血的廣泛宣傳、改善采血條件和環境、提高采血醫務人員素質的同時加強對大學生獻血者的心理疏導和干預, 給予足夠的關懷和信心, 使其精神放松, 并把情緒調到最佳狀態。這有利于減少獻血不足量的發生, 既有利于保護獻血者, 又有利于降低因獻血不足量而造成的血液報廢,確保血液質量。
[1] 李詠梅.長沙市無償獻血者的調查分析.臨床輸血與檢驗, 2007, 9(1):15-17.
[2] 王淑榮, 閆皓, 程彥, 等.無償獻血者基本情況調查.臨床輸血與檢驗, 2006, 8(2):138-139.
[3] 陳莉, 趙莉華.心理學知識在無償獻血工作中的應用.中國輸血雜志, 2003, 16(2):138-139.
2014-07-08]
116001 大連市血液中心(李萍);大連市第二人民醫院(季寶建 趙光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