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俊芳
護理缺失所致新生兒院內感染原因和對策研究
邵俊芳
目的 分析護理缺失所致新生兒院內感染原因并研究相應對策。方法 300例新生兒患兒依據新生兒的出院病歷分為兩組, 有院內感染者為觀察組(11例), 無院內感染者為對照組(289例)。采用回顧性調查研究的方法, 通過分析新生兒的院內感染記錄及相關護理資料, 并就發生院內感染患兒和導致感染的護理缺失因素進行分析及研究相應的對策。結果 300例新生兒中發生院內感染者11例(觀察組), 發病率為3.67%, 在與對照組比較時發現感染情況與患兒的日齡、住院時長、病房內的消毒情況、有創操作記錄、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情況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醫護人員應該大力分析護理缺失導致院內感染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對策, 促進開展高效安全的護理工作, 最大限度避免新生兒院內感染。
新生兒;護理缺失;院內感染;原因;對策
由于產前篩查和術中無菌操作的規程日益完善, 出生前和出生時感染的幾率已經大幅度降低, 由于新生兒的特異性免疫功能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均未完全成熟, 新生兒院內感染仍為威脅新生兒的健康安全的重要問題[1]。病原體通過皮膚黏膜創面、臍殘端創面、呼吸道、消化道及帶菌家庭成員和醫護人員接觸傳播, 其中與帶有致病菌的母親接觸是新生兒出生后感染的重要途徑, 同時消毒不當的各種導管、儀器等可造成醫源性感染[2]。本院回顧性分析和探討新生兒感染性情況與護理缺失的關系并研究相應對策, 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經本院收治的新生兒患兒300例, 男女比為54∶46, 平均胎齡(36.25±3.25)周, 平均體重(3.15±1.05)kg, 依據新生兒的出院病歷將患兒分為兩組, 有院內感染者為觀察組(11例), 無院內感染者為對照組(289例)。兩組患兒在性別構成、胎齡分布、體重數值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比較。研究對象的篩選:排除由于胎齡嚴重不足或先天疾病而致的免疫功能不健全者, 排除嚴重先天疾病患兒, 如法洛四聯癥等。
1. 2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法, 根據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和血培養試驗結果對新生兒院內感染情況定期監測匯總[3]。比較兩組患兒的日齡、住院時長、病房內的消毒情況、有創操作記錄、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情況, 比較這些因素與院內感染的相關度。
1. 3 診斷標準 依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4], 院內感染包括以下情況:①住院期內獲得的感染, 出院后才發病者;②新生兒通過產道時發生的感染, 如B組鏈球菌感染等;③住院時已有的感染, 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說明此感染與以前的住院有關(排除病原菌改變);④潛伏期不明的感染和發生于住院后48~72 h內者:反之, 以下情況不能算作院內感染:①住院時正值潛伏期于住院后發??;②住院時已存在的感染在住院期間有所擴展或發生并發癥者;③經胎盤傳播的胎兒感染, 如先天性梅毒等。
1. 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00例新生兒中發生院內感染者11例(觀察組), 發病率為3.67%, 在與對照組比較時發現感染情況與患兒的日齡、住院時長、病房內的消毒情況、有創操作記錄、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情況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院內感染及相關因素比較( x-±s, d)
醫院作為病原體密集場所為疾病傳播提供一定的外部條件, 目前, 新生兒是院內感染的高發人群, 原因在于新生兒的免疫系統未完全成熟和一定程度的護理缺失[5,6]。由于新生兒呼吸道纖毛運動差和消化道黏膜通透大等特點使新生兒易發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由于IgM、IgA免疫球蛋白的缺乏使新生兒對G-桿菌易感, 由于T細胞處于初始狀態使新生兒對外來特異性免疫應答差[7]。由于目前的醫療條件, 為新生兒提供單獨護理是達不到的, 這就造成不同疾病的新生兒住在同一個病房內, 加大了院內交叉感染的幾率, 同時醫護人員在對新生兒進行常規操作時消毒不夠嚴格, 這樣的護理缺失也加重了新生兒的院內感染情況, 就醫療現狀, 醫院感染科應大力開展預防醫院感染及消毒隔離知識的教育培訓, 提高醫護人員預防感染的意識, 同時加大護理力度, 出臺切實可行的策略措施改善護理缺失的現狀, 這樣才能大大降低因護理缺失而致的新生兒院內感染[8]。通過對院內感染病例的分析, 醫護人員應該全面掌握院內感染的常見病原菌的季節分布和易感部位, 并據此建立健全新生兒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定期對生兒病房內的空氣和物體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 在常規檢查和有創操作的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科學合理的安排使用抗生素, 避免濫用, 認真做好新生兒呼吸道、消化道、口腔、皮膚、臍帶殘端等免疫功能薄弱部位的護理管理[9]。同時對家長進行日常衛生護理的宣傳教育,如哺乳時乳頭或奶嘴的消毒等, 還要指導患兒家屬對一些微感染跡象有一定警覺性, 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做到早發現、早治療[10]。
綜上所述, 醫護人員應該努力分析護理缺失導致院內感染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對策, 促進開展高效安全的護理工作,最大限度避免新生兒院內感染。
[1] 陳洪波, 劉義蘭, 馮曉敏, 等. 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護理缺失現狀及其原因調查. 護理學雜志, 2011, 26(6):6-8.
[2] 莊思齊. 高度重視新生兒院內感染的防治. 臨床兒科雜志, 2009, 27(3):201-205.
[3] 馮萍, 謝金華, 何軍, 等. 基層醫院新生兒院內感染易感因素分析及防治對策.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3, 29(5):8-10.
[4] 李健紅. 護理缺失所致新生兒院內感染原因分析及對策.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4, 5(7):823-824.
[5] 閻志新, 趙玉岐. 新生兒院內感染108例臨床分析. 中國全科醫學, 2009, 12(1):50-51.
[6] 李琴, 馮占春. 新生兒院內感染的原因分析與應對策略研究.中國醫院管理, 2010, 30(12):41-43.
[7] 陳秀麗. 預防新生兒院內感染分析和護理對策. 當代醫學, 2010, 16(30):121-122.
[8] 張莉. 新生兒院內感染的防治探討. 中國衛生質量管理, 2009, 16(6):11-13.
[9] Beyersmann J, Kneib T, Schumacher M, et al. Nosocomial infection, length of stay, and time-dependent bias.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2009, 30(3):273-276.
[10] Saint S, Greene MT, Olmsted RN, et al. Perceived strength of evidence supporting practices to prevent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of infection prevention personnel.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2013, 41(2):100-106.
2014-09-02]
475000 河南省開封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