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日格圖
穴位結扎法治療頑固性面癱的療效
照日格圖
目的 考察穴位結扎法治療頑固性面癱的療效。方法 82例頑固性面癱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 各41例, 治療組采用穴位結扎法進行治療, 對照組采用傳統針刺療法進行治療。對比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5.1%, 對照組為80.5%, 以治療組顯著更高,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512, P=0.016)。結論 穴位結扎法治療頑固性面癱臨床療效滿意,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頑固性;面癱;穴位結扎法
周圍性面癱也被稱作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其典型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患者的口、眼出現一側性歪斜。此類患者經過系統化治療后其臨床癥狀未見改善, 同時其病程持續超過3個月即可定義為頑固性面癱。頑固性面癱患者通常臨床治療難度會更大, 故歷來被視為臨床常見的神經病變類頑癥之一。就頑固性面癱的臨床治療方法來看, 過去多單純采用針刺治療, 但該療法不僅療程長, 效果也十分有限, 而且多數患者往往難以做到長期堅持接受治療[1]。作者采用穴位結扎法對收治的部分頑固性面癱患者實施治療, 結果顯示療效滿意, 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2年5月~2014年1月收治的82例頑固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40例, 女42例;年齡18~71歲, 平均年齡(42.6±5.3)歲;病程3~12個月, 平均病程(5.2±2.8)個月;所有患者均為單側面癱, 其中左右面癱患者分別為38例與44例。將82例患者按入院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 每組41例,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以及面癱部位等一般資料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治療組 采用穴位結扎法進行治療, 穴位選擇包括地倉、顴髎、頰車, 具體操作方法為:治療時將患者取仰臥位并將患側面部朝上, 準確取穴后并采用龍膽紫對穴位進行標記, 對穴位皮膚按照常規手術消毒方法進行消毒后即可采用1%利多卡因進行局麻操作, 麻醉滿意后, 以顴髎穴入手,以手術刀尖順著皮膚紋理將全層皮膚刺破, 行約2 mm的切口, 接著將血管鉗斜插入切口并直至肌層, 尋找敏感點, 找到后再行按摩撥動手法, 以產生有局部的酸脹感為宜, 然后利用持針器將裝有“000”號羊腸線的大號縫皮三角針夾住,經顴髎穴進入, 通過肌層后再經地倉穴出皮膚, 之后再穿刺經肌層至頰車穴, 出皮膚后再沿頰車穴出口穿入至顴髎穴切口, 再將結扎羊腸線牽緊并將線頭剪掉, 將線結埋入切口深處, 最后進行創口的局部按壓消毒與包扎處理。本治療方法30 d進行1次, 若未能1次治愈, 可再行2~5次同法治療。
1. 2. 2 對照組 采用傳統針刺療法進行治療, 穴位選擇包括合谷、夾人中、夾承漿、頰車、地倉、迎香、顴髎、陽白、瞳子髎、攢竹、關元、氣海、足三里等穴, 對以上諸穴進行針刺治療, 1次/d, 每次治療的留針時間均為30 min, 以10 d為1個療程, 完成1個療程后, 患者休息1周再進行第2個療程同法治療。
1. 3 療效標準 痊愈:面癱相關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 面部肌功能恢復正常;顯效:面癱相關癥狀與體征大部分消失,面部肌功能恢復較好;好轉:面癱相關癥狀與體征有所減退,面部肌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復;無效:面癱相關癥狀與體征未見好轉, 面部肌功能未有恢復跡象甚至惡化。總有效率=(痊愈+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本研究的相關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后, 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5.1%, 對照組為80.5%, 以治療組顯著更高,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512, P=0.016)。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 %]
在祖國中醫理論中, 面癱往往被歸結到“卒口僻”與“口眼歪斜”等范疇, 同時我國的相關中醫理論認為, 面癱的病機主要是因為風熱或風寒等外邪乘虛進入到人中面部經絡、衛外不固、脈絡空虛、機體正氣不足、勞作過度等原因所致,而一旦發生以上情況, 患者的面部筋肉必將失去約束, 經筋功能失調、氣血痹阻, 最終將有口眼歪斜表現[2]。傳統所采用的針刺療法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改善患者的面部血供情況, 進而幫助受損的神經功能有所恢復, 但由于該治療方法療程通常較長, 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難以獲得有效保證, 最終治療效果多不理想。
本研究治療組所采用穴位結扎法其治療作用所依據的主要原理為:通過羊腸線結扎埋線處理, 使其能夠在經絡穴位內對病灶部位產生持久的刺激作用, 進而達到治療目的。通過研究發現[3], 經絡穴位在受到羊腸線的刺激后, 對患者的機體進行生化檢測后可呈現有肌肉合成代謝升高而相關的分解代謝降低的表現, 具體可觀察到肌蛋白與酶類合成的增高以及乳酸肌酸分解的降低。通過本法治療后患者的肌營養及代謝水平獲得了明顯提升, 同時結扎還將導致血管床增加與血管新生血流量的增多, 繼而形成粘連, 可對已發生松弛的肌肉發揮牽制效果, 故整體可達到一種生化與物理機械的雙重作用, 對病理狀態下的機體平衡及人體內環境的平衡進行持續的調節, 進而幫助經絡最大程度保持在平衡及旺盛的功能狀態, 最終達到治療目的。穴位結扎法所選擇的地倉、顴髎、頰車等穴位均為近部取穴, 其中的頰車、地倉兩穴為陽明胃經穴, 顴髎則為太陽經穴, 因陽明多氣多血, 配以太陽經, 也可達到鼓舞經氣、促進氣血運行、散瘀通絡、調和營衛、脈絡充盈等功效, 最終促使筋肉濡潤溫煦, 則面癱可愈。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組患者經穴位結扎法治療后, 其臨床總有效率高達95.1%, 顯著高于采用傳統針刺治療對照組的80.5%, 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穴位結扎法治療頑固性面癱臨床療效滿意,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戴國華.神經病針灸治療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4.
[2] 丁敏, 蔣亞秋, 林天云.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面癱療效觀察.上海針灸雜志, 2010, 29(9):578-579.
[3] 何希忠.穴位埋線配合灸法治療頑固性面癱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2012, 26(11):89-91.
2014-10-22]
028000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蒙醫療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