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存 呂娜
先天性心臟病(先心病)屬于小兒最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研究顯示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約為0.6%~1.0%[1]。本病類型很多, 包括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室間隔缺損等, 常用的治療方法當屬手術治療[2]。手術治療術后并發癥較多, 而且病死率很高, 尤其是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率在近幾年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基于此,為了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降低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率, 就應積極做好圍手術期護理, 這也是提高心臟外科手術護理技術內容之一。本院針對接診的30例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圍手術期肺部并發癥進行了護理干預, 現將結果作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2年5月~2013年10月接診的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30例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兒和(或)家屬皆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兒術前皆詢問病史, 并進行體格檢查、胸部X線片、心電圖機彩超檢查確診, 此外經大小便常規、血常規、電解質、肝腎功能、傳染病及凝血檢查顯示各項指標皆無明顯異常。30例患兒中, 男17例、女13例;年齡8個月~9歲, 平均年齡(4.6±2.2)歲;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6例、咳嗽咳痰18例、體重低于同齡兒23例、無明顯癥狀4例;含有7例動脈導管未閉、8例房間隔缺損、13例室間隔缺損、2例主動脈瓣上狹窄。
1.2 方法 為了提高手術成功率, 并降低肺部并發癥發生率, 本院針對30例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進行了如下圍手術期護理干預。
1.2.1 術前宣教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十分常見, 但其相關知識及治療方法對于大部分家庭而言, 并不十分了解。通過對本院接診的先心病患兒及其家屬的詢問來看, 他們大部分對本病了解程度較差, 比如部分家屬十分擔心本病會給患兒帶來巨大的影響, 擔憂無法治愈, 而個別家屬則認為本病并不可怕, 甚至有些不在意, 認為只要平時注意就能自愈等[3]。這些看法都有些極端, 故而應加強術前宣教, 將本病相關知識詳細解釋給患兒及其家屬聽, 同時將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告知他們, 打消他們的疑惑, 以及消除他們原有的不準確的觀念與思想。術前宣教除了能讓患兒及其家屬更加準確的了解本病及其治療方法, 還能促使他們更好的配合與接受治療,從而保障手術的順利。
1.2.2 心理干預 雖然患兒身體與心理相關的功能還未發育完全, 但是他們在面對疾病時依舊會顯示出本能, 即恐懼、擔憂、焦慮、緊張等[4]。為此, 護理人員要做好患兒及其家屬的心理護理, 主動熟悉與了解患兒的病情, 同時和主管醫生進行溝通并熟悉相關的治療方案, 然后協助醫生耐心給患兒及其家屬解釋病情及其治療的過程、療效、安全性、優勢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盡量消除他們對疾病及其治療方法的疑慮, 以及存有的不良心理情緒, 從而使他們樹立一種戰勝疾病的信心。此外, 可采取適當的行為干預來改善患兒的不良心理情緒, 比如擁抱、逗弄、撫摸等, 采取患兒易于理解與接受的語言或動作同患兒交流溝通, 比如給患兒講故事、唱兒歌[5]、和他們一起做游戲等, 盡量改善部分患兒的內向、緊張及害怕疼痛的心理。
1.2.3 術中嚴格操作規程 術者應嚴格按照相關操作規程執行, 而護理人員則要做好相關的配合與協助, 積極做好手衛生與消毒;手術室應嚴格按照消毒隔離制度執行, 操作務必力求熟練與輕柔[6], 正確選用氣管插管的管徑與長度;體外循環期間則要對溫度進行嚴密監測, 同時做好平穩復溫,嚴格控制晶體的輸入, 而膠體的滲透壓應控制在16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7]。
1.2.4 術中監測 術中應加強患兒體溫的監測, 觀察有無高熱或體溫不升等, 一旦出現高熱, 可采取冰袋置于大動脈或者頭部放置水袋的方法處理;做好脈搏的監測, 進入手術室后即刻連接心電監護儀, 并對心率與心律的變化進行觀察,同時注意四肢末梢循環的情況, 以及對皮膚溫度與顏色進行觀察;接入換能器輸入壓力監測儀, 對患兒血壓情況進行觀察, 確保在正常水平, 對于部分患兒存有心功能不全, 可采取升壓藥物處理, 但應注意藥物濃度、點滴速度和血壓的關系, 若發現血壓波動過大, 則要及時處理;加強患兒術中水與電解質的監測, 若出現水與電解質紊亂, 則應及時采取對癥措施處理, 保障患兒盡量在正常的身體狀況下完成手術。
1.2.5 飲食護理 小兒正處于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 必須注意飲食護理與加強營養。應給予患兒高蛋白與高維生素飲食, 但術后患兒若飲食難度很大, 可采取流質飲食, 之后逐漸過渡為半流食, 最后方可恢復到正常飲食。同時要對患兒24 h的進入量進行記錄, 盡量保持他們體內酸堿平衡。此外,還應多飲開水, 促進體內污物及毒素的排泄。
1.2.6 呼吸道護理 術后應保障患兒呼吸道通暢, 這就要求值班護士應每4小時重復吸盡患兒口腔與鼻道的分泌物,對有咳痰能力的患兒則要積極鼓勵他們咳痰與咳嗽, 對痰多而不易咳出或者無咳痰能力的患兒, 可采用震動排痰機協助他們排痰。術后要及時給予吸氧處理, 術后早期采用面罩吸氧或鼻導管吸氧, 后期缺氧得到改善后則可改為小流量持續吸氧, 避免長時間高濃度吸氧而導致呼吸抑制。
1.2.7 呼吸機及氣管插管護理 部分研究顯示, 大部分先心病患兒術后肺部并發癥同呼吸機輔助呼吸時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為此必須嚴格掌握呼吸機拔管的指征:患兒完全清醒、循環穩定、閉式引流液少、血氣分析正常、尿量正常、胸部透視無異常病變等。此外, 術后拔管還應按照醫囑給予地塞米松與喘定等處理, 以此減輕拔管對患兒的刺激。氣管插管屬于供氧的基礎措施, 但也是引發術后肺部并發癥的重要原因, 若拔管過深可能引發一側肺不張, 另一側則過度通氣而引發兩側肺通氣失衡, 嚴重情況下可引發肺壓傷[8]。臨床護理應做好肺部聽診、呼吸音變化, 同時注意測量氣管插管距門齒或者鼻尖的距離, 必要時可拍攝床邊X線片;插管的深度應適宜, 護理人員要對呼吸機通氣量進行觀察, 并觀察口腔有無漏氣聲, 出現則要及時處理。
1.2.8 術后功能鍛煉 術后根據患兒的身體狀況采取早期功能鍛煉, 同時應定期翻身, 盡量降低背部的局部受壓時間,而護理人員則要協助患兒翻身、叩背等;術后初期應叮囑患兒不要劇烈運動, 運動應適量, 以耐受為宜, 隨著逐漸恢復可適當增加運動量。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相關數據全部錄入EXCEL表格中, 便于回顧性分析。
本次研究30例患兒經過圍手術期肺部并發癥的護理干預后, 肺部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3/30), 包括1例肺不張、1例低氧血癥、1例肺間質水腫合并低氧血癥。
先心病屬于小兒常見疾病, 積極的手術治療可以治愈本病, 為了提高手術成功率, 以及提高患兒生存質量, 尤其是降低肺部并發癥, 必須加強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本次研究針對30例小兒先心病患兒進行研究, 加強圍手術期護理干預, 包括術前正確宣教、術中嚴格執行操作規程、術后加強肺部功能鍛煉和有效的背部護理, 加強手衛生, 做好水電解質的監測、呼吸道的護理、飲食的護理、心理護理等, 使得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得到明顯控制, 30例患兒中僅出現3例,發生率10.00%。本次研究所得結果與同類研究相較, 明顯更低, 可見本院采取圍手術期肺部并發癥護理干預取得了比較良好的效果, 值得借鑒與推廣應用。
[1]陳瑤瑤.護理干預對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的影響.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2, 09(4):27-28.
[2]龍健.非藥物性護理干預對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術后疼痛的影響.醫學信息(上旬刊), 2010, 23(4):1135-1136.
[3]王宣尹, 吳玉媚, 胡麗娟, 等.針對性心理護理對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術后胸腔閉式引流管留置時間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2012, 18(14):86-87.
[4]王柱玲.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家庭保健中的護理措施.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3, 14(3):36.
[5]蔡艷霞, 張斌, 賈慧宇, 等.兒童先天性心臟病霧化吸入的護理干預.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3, 34(8):981-982.
[6]陽秀春.護理干預對小兒心臟介入術后按壓穿刺點的效果分析.當代護士(學術版), 2012, 07(9):51-52.
[7]袁敏.小兒心臟手術后實施觸摸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中國實用醫刊, 2013, 40(4):99-100.
[8]劉瞻.先天性心臟病家庭保健中的護理措施.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3, 7(19):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