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方金明(1988-),女,湖北恩施人,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研二,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
摘要:唯物主義辯證法指出,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對整體功能起決定作用。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關系到整個國家的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邊緣農村地區的初級教育接受狀況,已成為我國義務教育政策順利普及的重中之重。有針對性的改善我國邊緣農村的受教育狀況才能更快更穩的促進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邊緣農村;初級教育;接受狀況;對策分析
前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政策的好轉,國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尤其是西部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學生被免去全部學雜費的重大舉措,對于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國邊緣農村地區由于受到自然狀況,歷史因素等的影響,仍存在著教學質量落后的現實問題。寧夏南部的西吉縣是中國偏遠農村地區之一,那里環境艱苦,一直屬于貧困地區。據此我們特地趕往這個貧困的地方,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支教活動,對該區孩子們的教育問題有著較深的感觸。
一、現象調查
1.地理環境
據了解,這里很久以前大多是用井水,但近年來的干旱加劇,導致絕大部分的井水干涸。如果遇到降雨量少的時節,存水不夠就只有到鎮上去買水飲用。走在路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只有一個個光禿禿的山頭和一塊塊光禿禿田地。
2.教育設施
四間磚房,一堵泥墻,一個鐵筐加木板支起個籃球架,坑洼不平的100多平方米的“操場”……校長馬老師是學校唯一的老師。從嚴格意義上講,這所校長兼教師的“一個人的學校”,只是個“辦學點”。整個學校只有四間房子。老師們在一間教室的一角搭了兩張床。孩子們從方圓幾百米的地方背著書包、帶著凳子趕來學校上課。
3.孩子受教育狀況:
(1)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照顧孩子。
在這里父母雙方不在家,由爺爺奶奶帶孩子的情況很普遍。其中五年級的一個孩子,已經16歲。父親在雙方在外,平常在家由爺爺奶奶照顧。在支教的過程中,發現這個孩子在課上總是心事重重。通過家訪,才進一步了解到由于缺乏和父母之間的溝通,這個孩子心理負擔較重,很少面帶笑容,更不愿和別人溝通。
(2)父母一方出去打工,一方在家。
一個馬上要讀三年級了的小女孩,她的爸爸在外地做建筑工人,很少有機會回家,媽媽除了照顧孩子外,還要干農活。因此這個女孩在母親忙的時候就照顧比自己小的弟弟,還要做家務以便幫媽媽分擔。她的精力偏重于家務活而不是學習。
(3)父母雙方在家,思想落后。
以有五六個孩子為普遍現象的家庭看起來依然是“其樂融融”。父母種地,早出晚歸。男孩子的思想:放羊-賣羊賺錢-娶老婆-生孩子-放羊;女孩:做家務-變得賢惠-嫁人-生子。
二、問題發現
環境對孩子們心理狀況的影響直接危害了他們性格的養成。學習放松,誠信缺失,孤僻不合群等不良行為明顯。
1.僅存的一點學習熱情慢慢磨滅。很多孩子自稱剛開始很喜歡學習,后來慢慢地就覺得不學習也不丟人。
2.誠信有所缺失: ⑴經常性編造、捏造事實,并逐漸養成愛說謊話地習慣;⑵學習中自欺欺人;⑶小偷小摸地行為
3.自卑感加深。跟同學因發生一點小矛盾要么不敢據理力爭,要么不分場合為所欲為。這種不良心理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只會最終走向兩個極端。
4.性格孤僻。有些學生常常覺得自己無所依靠,逐漸養成獨來獨往的習慣,對周圍的人和事物不感興趣,心靈鎖閉。這種心理妨礙其智力的發展,更有甚者發展成人格異常。
5.厭學逃學,自制力差。 大部分人對學習處于消極被動狀態,有畏難情緒。自尊心較強的,會覺得慚愧。自尊心較差的表現為不在乎,甚至逃學
三、原因剖析
發現了這些不良現象后,在支教活動期間,我們通過家訪等各種途徑深入了解,發現原因主要在以下幾點:
1.地區發展落后,人們思想觀念落后,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2.在我國部分農村地區仍存在學雜費,不少農村地區的困難家庭沒有足夠的能力支付教育費用,依然不能實現義務教育的普及,很多兒童依然輟學。
3.將原來的村辦或鄉辦小學進行整合后,路途遙遠,上學不便。
4.教學質量不高,師資力量是關系到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該校就是典型的一名教師教所有課程的“一個人的學校”。無法針對性的完成教學任務,從而使教學質量無法很好地得到保障,更無法從真正意義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建議和措施
針對我國偏遠地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還較嚴重,還需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
1.優化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
(1)加大農村城市化進程,提高農民收入,確保農村家庭有能力支付子女的教育費用。
(2)制定科學的教學模式,完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標準化建設,依托相關政府部門建立合理的法律規定,同時教育部門需積極與城市中小學學校接軌,提高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辦學質量。
(3)在教師管理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鼓勵師范院校畢業的學生到農村艱苦的地方任教,以解決農村地區教師嚴重短缺的現象。
(4)重視先進教育理念的普及,不僅要為學生而且也要為農村地區的村民普及教育的重要性,樹立國興家才旺,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意識。
2.在偏遠地區貫徹落實“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的計劃生育政策,力爭使每個孩子受到良好教育,培養成為祖國需要的人才。
3.在給予貧困地區孩子普遍關懷的前提下,對品學兼優但家庭嚴重困難的學生,提供特別幫助。既包括穩定的物質需求,還包括服裝和醫療費用。
4.愛心社區的建設,要求社區針對區域的實際情況擬出相應計劃,倡導社區及愛心人士幫助窮困的學生。
參考文獻
[1]王磊.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存在的主要問題[J].教育與經
濟,2002.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教育報告2000[Z].162: 169.
[3]《人性化——教育的應然走向》,《教學研究》,2007 年第2 期
[4]李星云 論我國義務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J].江海學刊,
2006,( 6) .
[5]衛廣玲.當前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析[J].安徽農業
科學,2007,( 9)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