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蘭索拉唑和泮托拉唑用于胃潰瘍治療的藥物經濟學評價
張曉東
目的 評價用于治療胃潰瘍時蘭索拉唑與泮托拉唑藥物經濟學價值。方法 胃潰瘍患者104例, 隨機分為甲組(用蘭索拉唑治療)52例和乙組(用泮托拉唑治療)52例, 用藥1個月后, 比較兩組療效、成本、不良反應、成本-療效等相關研究指標。結果 兩組的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率及幽門螺桿菌(HP)根除率均相似,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蘭索拉唑治療組成本-效果指標為3.42, 泮托拉唑治療組成本-效果指標為2.2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胃潰瘍的治療上, 在同一療效水平上, 泮托拉唑要比蘭索拉唑更經濟適用, 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 值得推廣應用。
胃潰瘍;蘭索拉唑;泮托拉唑;藥物經濟學
胃潰瘍是消化系統最常見的病癥之一, 其病因有多種,主要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和胃酸分泌過多有關, 使胃黏膜屏障遭到破壞, 胃黏膜受損[1]。有研究提出治療時主要在于根除幽門螺桿菌和抑制胃酸分泌[2], 藥物以質子泵抑制劑為主, 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和泮托拉唑等[3]。隨著胃潰瘍發病率的增高, 患者對找到一種療效高且經濟的藥物的期望也越高。為選出哪種藥物更易于被患者接受, 作者做了此次治療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本院消化內科2013年3~12月收治的胃潰瘍患者符合此次研究標準的104例, 男60例, 女44例;年齡31~63歲, 平均年齡(42.1±3.2)歲;隨機分為甲乙兩組, 各52例:甲組:男29例, 女23例, 年齡32~63歲;乙組:男31例, 女21例, 年齡31~60歲。甲乙兩組性別、年齡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及納入標準 參考患者的臨床癥狀及以胃鏡檢查結果為標準、幽門螺桿菌(HP)檢查為陽性;患者在此之前4周內未服用過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鉍劑治療, 近期無消化道手術史及無其他嚴重疾病, 對治療藥物不過敏者。
1.3 療效判定標準 以胃鏡檢查結果為療效評價依據:顯效為潰瘍和炎癥全部消失;有效為存有炎癥及潰瘍面積縮小> 50%, ;無效為炎癥及潰瘍沒有改善。總有效為顯效和有效之和。治療結束4周后對患者做13C或14C尿素呼氣試驗, (-)為HP根除。
1.4 治療方法 兩組均行常規對癥治療, 檢查有感染者用阿莫西林(哈藥集團制藥總廠, 國藥準字:H23020932, 規格:0.25 g×20粒)抗菌治療, 1 g/次, 2 次/d。甲組:蘭索拉唑腸溶膠囊(天津武田藥品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0980035,規格:30 mg×14粒)口服, 30 mg/次, 1次/d。乙組: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10032, 規格:40 mg×7粒)40 mg/次, 1次/d。治療1個月后進行評價。在治療過程中, 兩組患者均部分有口干、頭痛失眠、腹瀉、食欲不振、便秘脹氣癥狀出現, 但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均可耐受, 無患者退出治療。
1.5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7.0軟件統計學處理分析所得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甲組與乙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2.3%和90.4%, 經統計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1。
2.2 不良反應發生率及HP根除率比較 兩組的HP根除率、不良反應發生率均經統計學分析,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2。
2.3 藥物經濟學評價 藥物經濟學成本包括藥費、檢查費、住院費等[4], 分為直接、間接和隱性3種。直接費有藥費、檢查費等;隱性費及間接費有食宿及時間費等。 比較患者的檢查費、住院費、食宿費等基本一致, 因此在研究中只計算治療藥品費。成本-效果比(C/E)就是成本和效果之間的關系, 即有效治療1例患者所花費的成本, C/E=(成本/總有效率)。本次治療所用研究藥品價格以2013年1月為準:蘭索拉唑腸溶膠囊(30 mg×14粒)158元, 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40 mg×7粒)50元。兩組 C/E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詳見表3。
2.4 敏感度分析 由于成本-效果分析藥物經濟學中存在不確定因素, 因此, 需要做敏感度分析:將藥品價格上調15%, 設其他費用不變。C/E結果與表3相似, 由此說明了由藥品價格波動對藥物經濟學分析產生的影響較小, 評價分析結果具有可靠性。分析結果詳見表4。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

表2 兩組HP根除率及不良反應率比較[n(%)]

表3 兩組成本-效果比較(n, %)

表4 兩組敏感度分析(n, %)
胃潰瘍的形成是因為某些因素損壞了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復機制, 或保護機制中的某個環節受到損害時, 胃黏膜可能被自身分泌的蛋白酶及胃酸侵蝕而形成潰瘍。損壞因素主要有:幽門螺桿菌、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及胃酸的異常過多分泌。其中HP是最主要因素, HP的根除可明顯降低胃潰瘍的復發率。最終因素是胃酸/胃蛋白酶對胃黏膜自身消化。胃蛋白酶活性有較強的依酸性, pH>4時便失活。因此胃酸對本病形成的直接因素, 起決定性作用。
因此, 在胃潰瘍的治療上應主要考慮消除病因和保護胃黏膜, 促進胃黏膜愈合。臨床主要用H+-K+-ATP酶抑制藥即質子泵抑制劑, 使胃酸分泌終末環節的酶不可逆性失活。作用機制為高度選擇特異性抑制K+-ATP酶、H+, 使胃內的H+減少和消除HP達到潰瘍愈合的目的。此類藥物能夠更強更持久的抑酸, 促進胃潰瘍的更快愈合。且與抗生素的協同作用好, 是根除HP的基礎常用藥, 療效確切, 緩解疼痛快, 不良反應少、安全有效。藥品種類的增多, 用藥的選擇性也隨之增多, 人們在保證療效的同時會選擇更經濟的藥品。藥物經濟學研究目的在于使藥品得到合理應用同時減少不良反應及藥源性疾病的發生。主要方法為成本-效果分析,其力求找到一種既高效又經濟的治療方案[6]。因此作者做了此次研究。
蘭索拉唑是新型質子泵抑制劑。本品的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長, 抑酸作用強、抑制幽門螺桿菌效果好、藥效持續時間長, 能更好更快地促使潰瘍愈合且屬于國家醫保報銷藥品。泮托拉唑在強酸環境中能迅速活化, 其能從多個方面抑制胃酸分泌, 抑酸能力強大, 且在臨床上聯合用藥時藥物的相互作用小。為比較兩藥哪種更容易被廣大患者所接受,故進行了此次藥物經濟學價值研究。從研究分析中發現:甲組與乙兩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2.3%和90.4%。對兩組的療效、HP根除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進行統計學分析,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泮托拉唑的成本-效果比為2.21%, 較蘭索拉唑低, 經統計學分析,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故在胃潰瘍的治療上泮托拉唑較蘭索拉唑會更容易被廣大患者所接受。
[1] 李文舉, 馬麗.埃索美拉唑與奧美拉唑聯合胃達喜治療胃潰瘍臨床對比研究.中國保健營養, 2012, 8(15):269.
[2] 周喜元.兩種四聯方案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療效觀察.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 12(5):108.
[3] 楊艷.阿莫西林、奧美拉唑聯合甲硝唑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療效觀察.中國實用醫藥, 2011, 6(16):198.
2014-04-22]
251500 山東省臨邑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