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峰
整體護理措施應用于手術產婦圍手術期護理效果分析
楊振峰
目的 對整體護理措施應用于手術產婦圍手術期的效果進行分析, 探究手術產婦圍手術期科學護理措施。方法 剖宮產手術產婦512例, 按入院時間隨機分為整體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 各256例。整體護理組給予圍手術期的整體護理措施, 常規護理組給予一般常規護理, 收集并比較兩組產婦的手術成功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胎兒存活率、母乳喂養率、傷口一期愈合、肛門排氣、產婦滿意率等。結果 兩組產婦手術成功率100%, 未見胎兒死亡, 全部產婦安全順利出院;兩組母乳喂養率、平均住院時間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整體護理組(整護組)產婦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傷口一期愈合及肛門排氣、自行排尿恢復時間及下床時間等方面優于常規護理組(常護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整護組產婦滿意率優于常護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圍手術期給予手術產婦整體護理措施可提升工作效率及護理質量, 輔助產婦順利生產及盡早恢復, 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整體護理;手術產婦;圍手術期;滿意率
隨著現代護理觀念的不斷成熟和日益人性化, 程序化、可重復、具有連貫性及全面性等特征的整體護理已成為臨床護理的趨勢。強調以患者為護理工作的核心, 依據循證護理的原則, 為患者提供符合生理、心理及社會的三位一體的系統優質護理服務[1]。本院自引進整體護理理念后, 在臨床推廣的過程中進行不斷的實踐創新和理論改進, 近幾年來本科在手術產婦圍手術期進行的整體護理措施的探究中取得一定成功,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選本院婦產科2008年2月~2011年2月住院行剖宮產手術的產婦512例, 其中產婦年齡20~41歲,平均年齡(27.5±8.5)歲;孕周35~41+5周;初產婦413例,經產婦99例;選擇剖宮產的原因排首位的為頭盆不稱92例,胎兒窘迫73例, 胎位異常45例, 妊高癥41例, 宮縮乏力40例, 瘢痕子宮31例, 產婦要求及其他因素者93例, 其余原因包括雙胎妊娠、巨大兒等97例;急診剖宮產術125例,擇期手術387例。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按入院時間隨機將患者分入整體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各256例, 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剖宮產原因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在排除陰道產、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及嚴重合并癥的產婦后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 告知患者手術可能出現的情況如麻醉意外等。所有產婦均在仰臥位下行腰硬聯合麻醉, 選取下腹部橫向切口(平均約12 cm), 由子宮下段剖宮娩出胎兒。
1.2.2 護理方法
1.2.2.1 常規護理 常護組256例產婦給予一般常規護理,包括術前護理及術后護理。入院后即給予產婦健康宣傳教育及介紹病房一般情況;術前完善相關手術準備如腹部備皮、腸道準備、留置導尿等;術后從患者返回病房開始, 監護產婦的生命體征和導尿管是否通暢, 常規補液, 指導產婦注意衛生預防并發癥等。出院時給予常規健康指導, 囑其定期復診。1.2.2.2 整體護理措施 整護組256例產婦給予程序化、連貫又全面的整體護理措施, 由入院評估、護理計劃的制定、術前護理、術中護理、術后護理及出院指導等連續不間斷的護理模塊組成。①入院評估:產婦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 按檢查結果、產婦一般情況和胎兒情況三大部分進行評分, 力爭全面評估產婦入院情況。對于急診手術產婦應爭取在術前完成評估, 如果實在難以完成的, 應循簡明評估表將產婦分為極重、危重、一般、良好四大類。②護理計劃:依據產婦的入院評估由床位護士及主管護師和護士長制定合理的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 力爭做到有的放矢, 將優質資源合理分配,不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同時給予優質護理服務。將制定的計劃記錄在專門的護理表中, 并定期評估護理內容。需指出的是, 此計劃應隨產婦的情況變化而相應改變, 比如產婦術中出血多、手術時間長等導致產婦情況變差就需及時提高護理等級。③術前護理:產婦入院后多處于應激狀態, 特別是初產婦;一旦得知自己將選擇手術方式分娩后, 產婦即出現精神緊張、焦慮、害怕等心理。適當的應激可提高機體對于手術的耐受, 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但過度的長時間的應激將通過神經精神因素影響產婦的生理狀態, 出現如血壓升高、血管擴張而導致術中出血量多、止血困難、體力不足以及暈血暈針等不利于剖宮術進行的惡劣情況。避免此類情況發生的最佳護理措施便是有效的術前心理護理、健康宣教及訪視。首先明白產婦產生應激的原因, 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運用心理學方法解除產婦焦慮。其次, 對其進行手術方法、安全性、施術者等的介紹, 消除因未知帶來的恐懼。最后,管床護士應在術前與洗手護士訪視產婦, 翻閱病例了解病情,再根據手術過程給予介紹, 解答產婦最關切的疑問。術前還需完善諸如禁食水、腸道準備、備皮、清潔臍、留置導尿、輸血準備及監測胎兒情況等常規護理。④術中護理:術中因無家屬陪伴, 護理人員應親切安慰產婦, 鼓勵其順利完成手術。對于急診產婦應告知其切莫緊張及大聲呼喊, 即可保持體力又防止胃腸脹氣。完善手術及搶救物品的準備, 隨時可投入產婦及胎兒搶救。術中注意觀察產婦生命體征, 當出現四肢厥冷、血壓下降時應即時告知醫生。對于有窘迫的胎兒應及時清理氣道后給予吸氧, 可提高胎兒生存率。術畢協助清點物品關腹。⑤術后護理:a.術后24 h內是病情變化較快的時期, 應每隔1~2 h監測生命體征, 并及時上報。保證靜脈通路、導尿管的通暢, 及時補液補充產婦消耗的能量。b.指導產婦開始恢復煅煉, 如早期使用腹帶或沙袋增加腹壓, 術后24 h行半臥位促進惡露排除。早期給予腹部按摩, 指導其嚼口香糖, 盡早排氣排便, 加快產婦胃腸功能的恢復和進食。c.母乳有助于母嬰康復及母嬰關系建立, 而優質的母乳護理可幫助產婦奶水的產生又可預防并發癥。d.對產婦進行疼痛教育, 提高疼痛的自我管理, 能減少鎮痛藥的使用同時有助于產婦康復。e.指導產婦對于重點部位如腹部切口、會陰等進行衛生護理, 預防并發癥的產生。⑥出院指導:產婦出院后應注意的事項需詳細告知, 如何時復診、避免腹壓過大、上環時間等。
1.3 效果評價 在術中、術后及出院時收集并比較兩組產婦的手術成功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胎兒存活率、母乳喂養率、傷口一期愈合、肛門排氣、產婦滿意率等。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錄入Excel建立數據庫, 采用SPSS18.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產婦手術成功率100%, 未見胎兒死亡, 全部產婦安全順利出院;兩組母乳喂養率、平均住院時間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整護組產婦在手術時間、傷口一期愈合及肛門排氣、導尿拔除時間等方面優于常護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整護組產婦滿意率顯著優于常護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x-±s), n(%)]
由于剖宮產手術創傷大, 且子宮在腹膜外又與富含細菌的陰道相通, 其術后并發癥和后遺癥的發生率均較高。而有研究表明, 圍手術期的整體護理可顯著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2], 在本次研究中也發現, 給予整體護理的產婦并發癥發生率較常規護理產婦顯著降低。本研究中出現的7例傷口非一期愈合均為常規護理產婦, 感染為其主要原因, 概由產婦自身缺乏護理知識又缺乏有效的護理監督造成, 另有2例是因產婦腹部脂肪過厚, 液化時間過長所致。
綜上所述, 圍手術期給予手術產婦整體護理措施可顯著提升工作效率及護理質量, 輔助產婦順利生產及盡早恢復,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1] 于海英, 孫玉珍, 孫鳳, 等.整體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體會.中國實用醫藥, 2011, 6(6):219- 220.
[2] 肖玲莉.手術室責任小組對手術患者進行整體護理的效果評價.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30):41-42.
2014-04-22]
266200 山東省即墨市第三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