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娜
西安交通大學 陜西 西安 710400
西安市某民辦高校護理專業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KAP)調查分析
張敏娜王振林
西安交通大學 陜西 西安 710400
目的:了解民辦高校護理學專業學生營養知信行方面的現狀和其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改進其營養教育模式和制定營養干預措施,提高她們的營養水平。方法自行設計營養KAP調查問卷,采用整群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共對12個班480人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營養知識的知曉情況:營養知識知曉率大三學生>大二學生>大一學生。營養態度:三個年級學生的營養態度均較好,年級間比較,差異不大。營養行為:隨著營養知識的增高,從大一到大三,學生依據食物的口味或飲食習慣選擇食物的人數比例不斷下降,而依據營養需求選擇食物的比例不斷增高。結論營養知識是醫學知識的一部分,規律學習生活,家庭的飲食習慣是影響學生膳食行為的主要因素之一;食品種類多樣性及價格影響學生的飲食,在營養膳食方面,學生的知信行是統一的。
營養;知信行;護理;民辦;調查
大學生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階段,其營養的知信行情況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學習能力。尤其是護理專業的大學生,不但學習任務重,而且今后肩負著營養知識的宣傳、推廣及對病人的膳食指導等營養相關任務。為了了解護理專業學生在營養知識、態度和行為方面存在的問題,以便對該人群開展營養健康教育和制定干預措施,提高她們的營養水平,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調查研究。
民辦高校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大學生的主要特點是錄取批次靠后,生源質量總體較差。對民辦高校的此項研究,目前未見報道。故我們以西安市某民辦高校護理學本科專業學生為對象,于2013年起進行了營養知識-態度-行為的調查研究。
1.1 調查對象
西安市某民辦高校護理學本科專業學生,采用整群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按年級以班為單位,一至三年級各取4個班,每班40人,共12個班480人。因護理專業學生以女生為主,該校的女生比例﹥95%,故本次所選的學生全是女生。
1.2調查方法
自行設計營養K-A-P調查問卷,包括四個部分:基本資料、營養知識、營養態度、飲食行為。問卷項目及答案均在查閱相關資料并與專家討論后確定。在正式調查前先在各年級各抽取20人進行問卷調查,間隔2d后重新進行調查,對兩次調查結果進行比較,檢驗其信度與效度。
調查人員均為該校專職教師,調查前先對其統一培訓。利用晚自習時間進入班級,先向學生說明調查的目的和要求,保證被調查者認真作答和獨立完成,并現場收回問卷,共發放480份,有效回收480份,回收率100%。
1.3統計方法
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1 營養知識的知曉情況
首先,從結果看,三個年級中,大一學生營養知識知曉率為43.2%,大二學生為56.5%,大三學生為84.3%。以上結果顯示:①大一新生對營養知識的知曉率很差,說明客觀上非常需要提高其營養知識。也說明我國大學前的教育中,營養教育方面做得欠缺。由于護理專業大一學生所學的醫學專業知識不多,故此項數據應和其它專業學生較為近似。②大二學生隨著醫學知識的增多,營養知識有所增加。③大三學生因開設了《臨床營養學》課程,與大二比營養知識有了顯著的提高,說明有針對性的專門的營養教育是提高營養知識的有效途徑。
其次,大多數營養問題,一、二年級學生回答的正確率較低,但個別問題的回答正確率很高,如對碘鹽的認識,正確率達到92以上。說明政府的重視程度、政府行為及主要媒體的宣傳,在提高全民營養知識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以下表1是對部分營養知識回答的情況。

表1 三個年級學生對部分營養知識的知曉率 %
2.2 營養態度
三個年級學生的營養態度均較好,年級間比較,差異不大。總體表現為對營養知識感興趣,認為了解營養學知識并注意膳食營養對身體健康和提高學習成績都是有幫助的,當自己的飲食結構或飲食習慣不合理時,也愿意糾正。此外還認為學校對護理專業學生開設營養學相關課程或開展相關講座是有意義的。下面表2是對部分營養態度問題回答的情況。

表2 學生營養態度情況 %
2.3 營養行為
對食物的選擇依據見表3,從統計結果可知,不同年級的學生在食物選擇行為上有所不同。隨著營養知識的增高,從大一到大三,學生依據食物的口味或飲食習慣選擇食物的人數比例不斷下降,而依據營養需求選擇食物的比例不斷增高。大三學生因掌握了較多的營養知識,選擇食物時對食物營養的需求明顯增高。但對于參考食物的價格,各個年級差異并不大。

表3 不同年級學生選擇食物的依據 %
表4是部分飲食行為的統計表,從表中可以看出,大一學生的飲食行為存在著較多的問題。現結合問卷的其它內容,總結如下:①周末按時進餐的人數僅占56.9%,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數同學因睡懶覺而不吃早餐,其次是周末不規律的生活會影響按時進餐;②經常喝奶制品和吃雞蛋的人數也不高,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中農村生源較多,以前沒有養成堅持吃奶和蛋的習慣。③經常吃水果的比例也很低,其原因是學校僅有一個水果店,而且價格很貴。④粗糧的攝入量也很低,經常吃粗糧的人數為19.4%,原因是餐廳提供粗糧的品種太少;⑤經常吃海產品的人數最低占5%,原因主要是內陸城市不產海產品,學校餐廳除了海帶和蝦米外沒有其他海產品,西北人沒有吃海產品的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中還發現,2013年該校進行本科評估,教育部專家進校的兩周內,校餐廳飯菜價格有所下調,特別是雞蛋,從原來的1元降至0.6元。商戶反映期間雞蛋供不應求,銷量是原來的3倍以上。

表4 三個年級學生飲食行為情況 %
營養知識是醫學知識的一部分,從結果可以看出:①醫學知識的增多有利于營養知識的提高和理解;②專門的營養知識課程是提高營養知識和改善膳食行為很有效的途徑;③周內規律學習生活,有利于按時進餐;④家庭的飲食習慣是影響學生膳食行為的主要因素之一;⑤學校餐廳提供的食品種類限制著學生膳食的多樣性;⑥價格影響學生的飲食,學校可以通過對某些食品進行補助,降低其價格的方法,來影響或改善學生的飲食行為,而且這是改善學生飲食結構不合理的一種很有效的方法;⑦學校飲食行為三個年級對比可以看出,隨著學生醫學知識的不斷增多,飲食行為也得到了相應的改善,說明在營養膳食方面,學生的知信行是統一的。
R151
A
1009-6019(2014)08-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