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魏 萊“世界秩序正處在轉折點。”年過九旬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用新書《世界秩序》再次引起國際政治學界對國際秩序變遷的集中關注。日前,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智囊、香格里拉論壇高級研究員、前英國皇家三軍研究所亞洲安全項目負責人亞歷山大·尼爾(Alexander Neill),接受了《環球時報》記者專訪,在他看來,關于亞洲秩序的未來,世界需要多聽聽北京的看法。對于廣受關注的中國反腐運動,尼爾表示,中國進行的是“制度化”建設,不會是“一陣風”。打造“亞盟”需要一個骨干國家環球時報:有美國學者稱亞太經合組織(APEC)可能成為亞太地區的“歐盟”,也就是“亞盟”的前身,從歐洲的角度來觀察,您對這樣的看法樂觀嗎?尼爾:毫無疑問,APEC是亞太最重要經濟體協調地區政策的一個重要支柱,APEC的一些成員自然會有推動APEC成為“亞盟”的意圖和打算。不過,在亞洲還有一些其他組織,比如東盟等。我覺得,在推動亞洲地區安全機制設計方面,在塑造未來的亞洲秩序上,世界要多聽聽北京的看法,多了解北京究竟如何想,以及北京在APEC中想發揮多少領導力。建立一個共同的亞洲社區,或者亞洲聯合體,或者“亞盟”,最根本的一個前提是,這些亞洲國家究竟有多少共同之處可以成為發展基礎。我們觀察到,在亞洲,東盟與其他國家、東盟內部都存在明顯的競爭求異關系,而不是尋求亞洲共同體的關系。亞洲地區的大部分國家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我認為,這些國家首先追求共同的經濟基礎與制度安排,而不是共同的政治安全目標。歐盟的發展過程中,德國發揮了骨干作用。“亞盟”同樣需要一個骨干國家,而那個核心的骨干國家必須有堅實的經濟能力與基礎,像歐盟發展過程中的德國一樣,來主導亞洲的經濟秩序。環球時報:作為亞洲安全問題專家,您覺得亞洲國家的決策過程受到什么樣的哲學思想影響? 尼爾:亞洲國家的發展歷史悠久,受到不同文明的綜合影響。就當前的局勢來看,這些國家中一部分受到從美國“出口”到亞洲的“美式民主思想哲學”影響,一些依然沒有擺脫“后殖民主義思想哲學”的影響,一些發展中國家正在根據自身的歷史文明,探尋與發展新的思想?;仡櫄v史,盡管中國在清朝時期一度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但清朝之前的中國,尤其在唐朝和宋朝,中國的思想哲學是開放的,對外政策也是開放的。中國走出去的華僑就在對外交往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華僑走出去的動力本質上是出于“貿易與商業”的思想哲學影響。環球時報:您對中國最近的對外政策思想有何觀察與研究?尼爾: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之江新語》中提到中國的和合文化。他在中央黨校的演講也闡述了他在對外交往政策方面的看法。不久前,他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亞洲新安全觀,并且強調中國永不擴張和爭霸。在更遠的層面,我觀察到,習近平為中國設立了一個遠大目標“中國夢”,激勵中國人繼續朝前走。中國反腐不是“一陣風的事”環球時報:中國正在進行的反腐運動引起很多議論,您如何評價? 尼爾:國際社會普遍對中國正在進行的反腐敗的廣度與深度感到“驚奇”。此前國際上流行一種看法,認為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執政后所領導的反腐敗運動只是“一陣風”,刮一兩年就“停”了,也有觀察家懷疑中國是否會“把反腐敗的路繼續走下去”。我認為,中國領導人的態度是堅決的,習近平主席近期也在最高層面顯示了深入反腐的決心和意志。這些連續的舉措意味著反腐敗在未來的中國不會是“一陣風的事”,而是會嵌入到中國政治制度中,成為一種制度化的事情。往前看,隨著中國反腐敗的深入,中國面臨的挑戰將是如何保持現有的節奏,把反腐推進到更深、更遠的領域。對周永康的立案審查是有歷史意義的,意味著很可能還會有其他前政治局領導人被“立案”。一旦有新的“老虎”被打下,國際社會也不會感到“特別意外”。環球時報:據您所知,中國貪官如何逃到倫敦,英國歡迎他們嗎?尼爾:倫敦不歡迎任何國家腐敗官員的資金進入。英國政府有相關的機構會對涉嫌的可疑資金進行監控,英國政府不需要那些“有問題的資金”。ISIS未來會發動更多襲擊環球時報:最近的國際熱點問題中,極端組織“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ISIS)聲勢很大,您覺得美國的空中軍事打擊政策有效嗎? 尼爾:效果并不明顯,預計美國會用空中打擊和當地安全部隊力量相互協調的策略加強打擊力度。整體而言,中東地區的反恐形勢在變得更加嚴峻,尤其在伊拉克境內。目前,ISIS占領了敘利亞北部地區和伊拉克部分地區,從現在到年底,伊拉克境內會發生更多恐怖襲擊與流血沖突。有報道顯示,中國新疆地區的一些恐怖分子去了敘利亞,為ISIS而戰。無論報道真實度如何,那些從新疆走出去的恐怖分子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進行相關技術訓練后,一旦重返中國,不僅會給新疆帶來安全威脅,也會給新疆以外的地區帶來威脅。 環球時報:對于烏克蘭局勢,歐盟會有什么新舉措?北約會訴諸武力嗎?尼爾:歐盟方面會保持對烏克蘭的外交政策連續性,會加大對俄羅斯的制裁,但僅通過制裁的方式是不夠的。北約方面也在協調相關政策,增加對俄軍事壓力,不過,近期內直接動用軍事力量介入烏克蘭內部局勢的可能性很小。除了歐盟,聯合國也是一個解決烏克蘭危機的重要機制。但歐盟、美國與其他國家在處理烏克蘭危機方面存在明顯的政治分歧,差異很大,所以,通過聯合國來采取國際合作行動的方式也并不明朗。環球時報:在亞洲,日本安倍政府推動解禁集體自衛權引發一些擔憂,您對此怎么看?尼爾:此事引起國際廣泛關注。也許中國方面未必同意,日本解禁自衛權并不意味著日本軍事正常化,也不意味著日本國防正?;H毡疽褂密娛挛淞?,還有許多約束條件和限制。一個被忽視但更有意思的方面是,日本海外市場軍售大幅增加問題,特別是日本未來將如何在亞太地區進一步推銷其軍事武器的安排與策略。往前看,我認為日本不太可能對其盟友再來一次“珍珠港偷襲”,因為其軍事實力與能力不足以支撐其進行那樣的行為?!?/p>
環球時報201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