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的競爭力報告顯示,香港排名第7,與去年持平;臺灣排名第14,比去年后退兩名。停滯不前的競爭力成績,在港臺兩地引發反思,其中,政治紛擾引發的社會撕裂成為兩地總結出來的共同教訓。據香港《東方日報》4日報道,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出爐后,在香港社會引起熱議。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稱,現在不同的競爭排名榜采用評分比重均不同,《全球競爭力報告》有一大評分比重落在創新科技上,香港本身已無制造業,缺乏有關人才,排名自然難獲提升。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則認為,香港能保持排名不變已屬“偷笑”,上世紀90年代末金融風暴后,亞洲各國致力經濟轉型,如韓國已手執亞洲娛樂文化的牛耳,新加坡也廣納海外專才,反觀香港近10年僅靠內地游客自由行,教育發展不全面,還陷入政治爭拗。若最終政改方案未能令社會各界滿意,相信未來政府施政寸步難行,競爭力更將不進則退。《東方日報》4日的社評稱,香港競爭力仍能維持全球前列,主要是靠吃基建、金融等領域的老本,而在創新、教育等決定未來競爭力方面,香港后勁不繼,前途堪憂。文章稱,香港是一個過去輝煌、前途暗淡的城市,雖然說“爛船還有三斤釘”,但整個社會不思進取,泛政治化愈演愈烈,不論老底子多么雄厚,總有一日坐吃山空。對于臺灣競爭力排名下降兩名,有島內輿論認為是因為“公民運動太頻繁”。據臺灣《聯合報》4日報道,臺灣“國家發展委員會”官員稱,臺灣退步項目多屬對企業經理人的問卷調查,近年來島內公民運動頻繁,去年有反媒體聯盟、反黑心食品、反核等事件,今年有“太陽花”學運,造成部分受訪經理人對臺灣整體經貿環境、經濟政策走向與前景產生疑慮。不過該說法被綠營認為是為當局開脫責任。▲(凌 德)
環球時報201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