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平/梁兆松

我國歷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淡泊寧靜、清心寡欲,認為這是調攝精神、益壽延年的重要環節。只有降低嗜欲、戒除雜念,才能氣血調和、保精全神,使神氣清靜內守,邪不能害,以保持身體的健康。
《太上老君養生訣》“除六害中”中云:“且夫善養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曰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絕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嫉妒。萬物揪心,神豈能靜?”細讀詳審,耐人尋味,堪稱健康長壽的法寶。現作一淺釋,以饗讀者。
“一曰薄名利”。名利泛指個人的名譽地位和物質利益,名利的誘惑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的人為爭名逐利,挖空心思,日夜鉆營,采取各種手段,陷入“名”和“利”的陷阱而不能自拔,導致心勞力絀,喪志折壽。
但愿每一個人都學會在平平淡淡中細品生活的甘泉,戒貪欲邪念,做到“行也要安然,坐也要安然,名也不貪,利也不貪,粗茶淡飯樂陶然”。心境如此,焉有不益壽延年之理?
“二者禁聲色”。聲色是指過度的外界刺激和性生活。有許多娛樂活動本身無可非議,但若通宵達旦,打亂了正常的生活規律,久而久之,必然會把身體搞垮。有些人追求刺激,群聚一起搞惡作劇以取樂,狂呼亂叫,嬉笑不已,這樣只會損精耗氣,使人精神飛馳,血氣流蕩,變生他疾。對于那些“不正之色”,如淫穢書畫、“黃色新聞”等,更應加以抵制。如果受其誘惑,而以之為娛樂,就會污染心靈,甚至走到邪路上去。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說:“恣其情欲,則命同朝露也。”古人把房事過度稱做“伐性之斧”,意指它是能砍傷人體的。如果陷入縱欲貪歡,迷花戀蝶,玩弄異性,勢必“損精敗神”,輕則體弱腎虧、未老先衰,重則諸恙纏綿、壽短命折。
“三者廉貨財”。“財”本是人生的身外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有些人心術不正,滿肚子壞水,整天挖空心思為自己謀算,終日為錢財苦思冥想,唯利是圖,不擇手段,或貪污受賄,或巧取豪奪,或謀財害命。這類人成為害群之馬,到頭來墜入法網,終被人民唾棄。即使他們一時逃脫法網,但他們做了“虧心事”,必然會白天于心不安,夜晚噩夢纏身,總害怕有一天“被捉”,心境常處于緊張、自責、懺悔、恐懼狀態。這一系列的精神負擔和異常情緒,必然會影響人的正常生理代謝,降低其免疫功能,導致百病叢生。
“四者絕滋味”。意即主張清淡飲食且要飲食有節。貪圖膏粱厚味,嗜食美酒佳肴,整天大魚大肉,無所顧忌,有損身體。只顧滿足口欲,極易引起脂肪肝、高血壓、高脂血、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及膽石癥等疾病。
在飲食選擇上,應遵循“多清淡,少厚味”的原則,要做到精粗兼備,葷素搭配,這樣就能使五臟六腑得到充分營養,達到氣血旺盛、抗衰延年之目的。
“五者除佞妄”。佞即善辯、巧言、諂媚,妄即虛妄、不實、妄動、妄想。有些人慣于搞歪門邪道,善于逢迎拍馬,長于挖空心思抬高自己,絞盡腦汁貶低別人;還有些人靠“跑”和“送”求得升遷,甚至做出媚上欺下、弄虛作假等喪失人格的事來。有這樣的心理,身體怎能健康?人活在世上,要不卑不亢,沒必要違心地做人,更無須戴上假面具逢場作戲。
《千金翼方》說:“養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此皆有益于老人也。”《延命金丹》亦說:“凡欲身之無病,必須先正其心,使其心不妄求,心不狂思,不貪嗜欲,則心君泰然。”心神泰然,則氣和志達,氣機流暢,血脈和利,樂無病生。
“六者去嫉妒”。嫉妒是一種以多種形式表現出來的復雜的負感情。它包含有紅眼、醋心、怨恨、憤怒、沮喪、羨慕而力所不及等多種感情因素,是私有觀念造成的一種低下心理。人一旦被這種腐蝕劑污染,輕者會糊涂,重者還會干蠢事,甚至違法亂紀,觸犯刑律。其病因在于自身內部環境不良,大凡心胸狹窄、利欲熏心者看問題、想問題的方法多失常,所以整天算計別人。在他們眼里,別人的幸福是他們的痛苦,別人的災殃是他們的快樂,別人的才能是他們的在喉之鯁,別人的成功是他們的心頭之恨。嫉妒,實質上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病態心理。
摒棄嫉妒心理,一要學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感情,要心胸寬廣,不為瑣事斤斤計較。二要改掉自私的毛病,只要去掉一些私心,就會少一些嫉妒。三要不爭名奪利,不攀比苛求。只有淡泊名利、知足常樂,嫉妒邪念才不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