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 XU Peng;洪托 HONG Tuo;錢恒之 QIAN Heng-zhi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昆明650093)
云南省綠春縣習比東Pb-Zn-Ag-Au多金屬礦位于綠春縣三猛鄉境內。1964年,云南省地質局區測大隊在本區進行了1:100萬的地質礦產調查,初步建立了本區的地層系統,確定了巖漿巖類型、時代,粗略確定了基本構造輪廓;1971年,云南省地質局第二區域地質測量大隊在本區域開展1:20萬的元陽幅、大鹿馬幅區域地質、礦產調查;1988年,云南省地質礦產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又對本區域開展了1:20萬的元陽幅、大鹿馬幅區域化探測量;1994-1996年,云南省地質礦產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和第一地質大隊區調分隊,在此區外圍系統開展了多個1:5萬圖幅聯測工作。為該區提供了最為系統、詳實的區域化探、地質、礦產等基礎資料。本文主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結合野外調研進一步總結該礦床的地質特征,分析礦化特征,為進一步找礦提供思路。
習比東多金屬礦區位于唐古拉-昌都-蘭坪-思茅褶皺系,墨江-綠春褶皺帶,安定-平和褶皺束。[1]受哀牢山巨型剪切帶和阿墨江深大斷裂控制,區內地層可分兩個部分。志留系,主要為一套厚大具區域多期變形變質特征的板巖、千枚巖夾大理巖堆積;上三疊統,主要為一套礫巖、碎屑巖、含煤巖系夾泥質灰巖、基性—酸性火山巖、集塊熔巖、火山角礫巖組合,以高角度不整合超覆于志留系地層之上。
該區域位于哀牢山深大斷裂南段,紅河深大斷裂西側。構造格局總體以北西向或近北西向為主(圖1)。[2]區域主要發育有北西向綠春—墨江、勐曼—坪河、俄溝、八麻屋獨—坪河下寨、黃連山和俄龍梁子—坪河南等淺表部大斷裂,以及同珠北東向斷層束。上述斷裂所派生的牽引褶皺形成不同方向延展的次一級的斷層組和層間破碎帶。同時伴隨多期次的巖漿侵入活動,沿區域淺表部主脆韌性剪切帶貫入超基性、基性—酸性巖漿巖體,致使本區構造具有復雜化和多樣性的特點。

圖1 哀牢山區域地質簡圖
2.1 礦區地質概況
2.1.1 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為下志留統和上三迭統一碗水組,由南往北,地層出露由老到新,傾向355°~5°,傾角14°~90°,現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①下志留統(S1)。主要分布一套淺灰、灰色片理化變質細砂巖、片理化變質粉砂巖、深灰色片理化結晶灰巖極少量碳質、硅質板巖巖系。野外觀察,巖石經歷多期構造變形,構造置換面里強烈,不同時期變形疊加。空間各巖類均已順層剪切帶分割,原始層理面貌已基本不存在,能干性較差的灰巖、板巖流變極為復雜,多呈現出寬窄不一、形態各異的條帶、透鏡或不規則狀巖塊。厚度和新老層序不明。頂多被上三疊統底礫巖或含砂礫巖層高角度不整合超覆,底界不清。[3]
②三疊系上統一碗水組(T3y)。出露于礦區北部。底部以紫紅色為主的一套板巖、石英砂巖、含礫砂巖、復成分礫巖;中部以灰綠色為主的板巖夾石英砂巖、灰巖、泥灰巖;上部深灰、灰黑色中厚層灰巖夾泥質灰巖、泥灰巖、砂巖。礦區本組未見頂,底界與下志留統淺變質巖系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觸。據觀察推測對比分析,本組底部和中部巖性組合應劃屬為上三疊統歪古村組(T3w),而上部層位應歸屬為上三疊統三合洞組(T3s),由于卷入后期構造變形和后期巖體破壞,本組出露不全。[3]
③第四系(Q)。分布于區內低洼處。由一套松散砂礫、沙土、砂質粘土等河床沖積層,殘坡積層,以及人工耕地組成。[3]
2.1.2 構造
①褶皺。礦區內褶皺不發育,僅在個別地方見有小型繞曲,其它地方局部因斷層破壞出現小型牽引褶曲,而斷層、節理裂隙相對發育。
②斷層。區內斷層可分為近東西向和近北西向兩組,近東西向的主要有F1、F2、F3,近北西-南東向的主要有F4,先分述如下:
東西向斷層:
1)斷層F1。位于習比東礦區西南部,近東西向展布,走向長 1350m 左右,傾向 315°~350°,傾角 17°~85°。在區內切斷上三疊系地層與志留系地層,使上三疊系地層與志留系地層呈斷層接觸。斷裂面中局部可見硫化物礦化。
2)斷層F2。該斷層位于礦區中部,與F1近于平行,走向長 400m 左右,傾向 0°~23°,傾角 64°~85°。斷層上下盤地層均為三疊系的灰巖、頁巖。沿該斷層出現煌斑巖(云煌巖)脈,該斷層處巖石硅化較強,有微弱的硫化物礦化。
3)斷層F3。近北西西-南東東向分布,位于F2東南側,長 250m 左右,傾向 15°~32°,傾角 40°~50°。該斷層出露煌斑巖(云煌巖)脈,且風化較強烈,圍巖為砂頁巖,有微弱礦化。
北西向斷層:
斷層F4。近北西-南東向分布,東端延伸出礦區,長度大于1100m。在區內切斷上三疊統地層與下志留統地層,使上三疊統地層與下志留統地層呈斷層接觸。
2.2 礦床特征
2.2.1 礦體產出特征 從習比東鉛鋅多金屬礦勘查成果來看,在礦區南西一帶,北西-南東走向斷裂同時切過三疊系砂巖地層與深部志留系地層,在斷裂帶中,硅化、角巖化、碳酸鹽化、褪色帶、褐鐵礦化和鐵化破裂巖化帶集中發育地段,發現一條長約250米,寬約3-5米不等、呈似層狀產出的含硫鐵礦化帶,含礦構造巖石多呈灰色、灰黑色,主要由斷裂兩盤的巖石混合而成,即有板巖、變質砂巖,鈣硅質物膠結,角礫狀構造,巖石較堅硬;在其膠結物中可見方鉛礦、白鉛礦、閃鋅礦、不規則的細脈以及星點浸染狀硫鐵礦細晶,局部地段可見品位較貧的褐鐵礦化。該含礦帶,厚度和礦化不均勻,且礦體多呈透鏡狀、脈狀或復脈帶,產狀較陡,傾角一般在70°左右。
2.2.2 礦石特征 礦床礦石組合類型主要有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
2.2.2.1 礦石礦物組分 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型礦石的礦物組分有黃鐵礦、毒砂、閃鋅礦、方鉛礦、磁黃鐵礦、輝銀礦、白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綠泥石、絹云母等。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型礦石的礦物組分有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絹云母、綠泥石、電氣石等礦石。主要礦物特征見表1。

表1
2.2.2.2 礦石結構構造
①礦石結構。它型-半自形粒狀結構:黃鐵礦呈它型-半自形粒狀及其集合體作稠密浸染狀分布,但分布不均勻,沿裂隙孔洞較為富集,形成細脈及斑點;閃鋅礦、方鉛礦等金屬硫化物呈它形粒狀,其集合體沿非金屬礦物的顆粒間隙及裂隙充填交代,呈星點狀及脈狀分布。
溶蝕-殘余結構:以閃鋅礦、方鉛礦為主和少量磁黃鐵礦、輝銀礦組成細脈穿插交代黃鐵礦、毒砂,形成溶蝕-殘余結構,在組合中,磁黃鐵礦主要呈葉片狀沿閃鋅礦解理做定向分布,少量呈不規則狀分布于閃鋅礦邊緣。
②礦石構造。稠密浸染狀-細脈狀構造: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等礦石礦物作稠密浸染狀分布,但分布不均勻,沿裂隙孔洞較為富集,形成細脈和斑點。
網脈狀、環狀構造:礦石是在構造多次發生,含礦熱液多次脈動或活動的情況下形成的,礦化早期,熱液沿裂隙及角礫邊緣充填交代,形成中細粒黃鐵礦,呈網脈狀、環狀分布。又一次構造活動,熱液沿黃鐵礦裂隙滲入,導致毒砂化,毒砂呈極細粒狀及其集合體疊加在黃鐵礦之上,溶蝕交代黃鐵礦。
2.2.3 圍巖蝕變 研究區內主要經受的是區域變質作用,圍巖蝕變有: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及碳酸鹽等。蝕變帶多發于北西-南東走向斷裂切穿志留系地層部位,與層間斷裂形成的構造熱液交代充填型鉛鋅多金屬礦有關;云煌巖(煌斑巖)中出現黃鐵礦碳酸巖化時,旁側的氧化鐵礦、金礦化較強。
①云南綠春習比東鉛鋅多金屬礦床為巖漿熱液型礦床。區域北西向、東西向斷層帶或剪切帶,是尋找金、鉛鋅礦的有利地段。
②礦石中鉛、鋅、銀共生,與金的成礦關系密切。
③沿斷層出露云煌巖脈是尋找金礦的有力依據。
[1]云南省地質礦產局.云南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0.
[2]劉翠,鄧晉福,劉俊來.哀牢山構造巖漿帶晚二疊世-早三疊世火山巖特征及其構造環境[J].巖石學報,2011,27(12):3592.
[3]杜英泉.云南省綠春縣三猛鄉羅達銅多金屬礦普查實施方案[R].2010,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