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芬芬
一篇文本,如何變成行之有效的教學設計?從文本走向設計,有沒有什么可供憑借的思維助拐呢?我常把一節有生命活力的課比作一個人,將言語運用視為課之骨骼;人文感悟視作課之血肉;核心問題視作課之筋脈。
一、言語運用,課之骨架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新課程標準》這一表態之下,以“語用”為課之骨,架構課堂、形塑課堂,規定課堂的語文屬性,漸已成為當下的共識。所以一篇課文擺在面前,我們規劃、構建課堂的邏輯起點應是致力于學生言語的運用。以《女媧補天》為例,這篇課文的言語生長點,可以定位在課文第二段對“天塌地陷的可怕”描寫上。“天哪,太可怕了!遠處的天空塌下一大……許多人在水里掙扎。”這一段文字,圍繞著“天哪,太可怕了!”從“天、地、山岡、田野,人”這幾個向度具體展開寫,給人以深切的情緒體驗。像這樣“圍繞一句話,具體展開寫”的構段方法,是中年段亟待訓練的一項言語組織的基本功。
如何讓這一構段方法落實到具體的言語實踐中,如果課堂上,拓開一筆,跳出文本另起爐灶,但理想的設計也應在保證課堂氣脈的整體性、貫穿性上。女媧用五彩石補好了天,補好之后課文沒有寫。這便是留下了一個可供實踐的言語空間。在遷移訓練的環節上, 我們就可以這樣設計:女媧力盡辛苦,不吃不眠,終于將天補好,她人也累壞了,她含著笑睡過去了。當她醒來時,睜眼一看:哇,太好啦了,天地間比以前更漂亮了。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人們高興地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樣子,就把言語運用擱置在了一個統一的文本語境與情境之下,實踐起來就頗有“羚羊掛角,了無痕跡”的興味了。
二、人文感悟,課之血肉
如果言語運用謂之課之骨,那么人文感悟即課之血肉。確定言語訓練目標之后,課堂必須要有個基調、情調,一個有容顏、有姿態的生命體。這個基調、情調就是這篇文章所要感悟的情感,《女媧補天》則是要感悟女媧悲天憫人,擔負人類苦難的母性情懷。
要使這種情感生發課堂,可以從三個方面去感發。
1.遵循文本的敘述邏輯。作者敘述的邏輯隱含了其情感邏輯,只要課堂的推進過程,貼合文章的情節發展過程,情感性自然就逐漸生發出來。《女媧補天》的敘事邏輯便是,人類遭遇苦難,女媧歷經千辛萬苦補天,拯救人類于水火之中。課堂也按這樣的邏輯線路來設計,體會女媧見著人類遇到的苦難的感受歷經磨難的艱辛,那么對女媧這種母性關懷,自會有情感體認。
2.品味語言或無言之美。文章豈是無情物?言辭之中已包含情感的因子。感受語言,品味語言無言之美,即語言與語言之間構成的空白處的張力,可以使這些感情體會得更加深刻和豐富。如:“女媧難過極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場雨,把天火熄滅。”這句話很是能表現女媧的心理感受。一個“極了”把情感極致化,“立刻”一詞則表現其心急如焚的焦慮。這里的求會是怎樣的求呢?墾求?哀求?乞求?我們相信為了能救水深火熱中的老百姓,女媧會放下身段、舍棄尊嚴,去哀求雨神,無疑把一個視民如子的母親形象表現出來了。
3.以“語用”的方式表達情感。言語運用是課堂教學的目標,同時它也是升華情感的有力手段。一節課,推進到一定程度,情感方面已有相當的積累,這時課堂上“語用”環節的設計,又往往契合文章情節的發展,學生在運用言語過程,既延伸了文章情節、升華了積累的情感,同時練筆的方式又給予了他們情感噴薄的出口,使得課堂的情感性與言語性在這一刻達到完滿的融合。
三、核心問題,課之筋脈。
確定了言語訓練目標和方法,以及人文情感體悟的方式,這篇課文的設計基本框架也已成形了,接下通過設置一個主問題即核心問題,像筋脈一樣把這些骨骼、血肉聯結起來,使之協調統一,氣韻貫通。同時撥冗去雜,刪繁就簡,使課堂干凈利索。《女媧補天》的主問題就可以這樣設計:聚焦核心關鍵詞“補”,衍生出一些子問題:為什么補天?這個問題可以指向人類的苦難以及女媧的心理感受。如何補天?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女媧為拯救人類而不辭辛勞的母性情懷。補天之后會是怎樣的情景呢?這個問題直接引入了言語運用的實踐練習中。一個核心關鍵詞“補”派生出的簡簡單單三個問題就可以把人文、言語貫通起來,猶如筋脈聯結了骨骼與血氣,氣韻生動,富有活力。總之,只要找準言語訓練點、情感品味點以及將二者聯結貫通的主問題,那么一堂課基本上就能備出來了。
《女媧補天》一課,便是基于這一想法,設計出來的,現整理并呈現如下:
一、引題設問
題目既然取《女媧補天》,那么課文內容必須要寫到哪些方面的內容?(預設:為什么補天?怎么補天?補天的結果?)
二、提示寫法
“天哪,太可怕了!…...許多人在水里掙扎。”全班讀第一句,然后分小組讀其他四句,強調關鍵詞的輕重讀。接著這段話中,哪一句是中心句,哪一個是中心詞?下面四句都是圍繞這個詞來寫的。最后總結:圍繞一個詞或一句話,從不同方面把它表現出來,就能讓人看得見摸得著,這就是生動具體。
三、感受情懷
過渡:人類遭遇如此苦難,作為人類的母親,女媧會見死不救,無動于衷嗎?感受女媧的慈母情懷。出示:女媧難過極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場雨,把天火熄滅。把自己當成女媧,看到生靈涂炭,會怎么求雨神?透個這求字,你讀出了什么?感受女媧,不怕辛苦,救民水火的堅定信念。出示:于是,她又找啊找啊……改成“于是,她又開始尋找了。”行不行,為什么?我們想象補白:走過千山萬嶺,走過深溝險澗,風餐露宿,可是始終不見最后一顆石頭,有幾次,女媧覺得似乎______________,可是,一想到_____________,女媧______________,終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純青石。
四、遷移寫法
女媧力盡辛苦,不吃不眠,終于將天補好,她人也累壞了,她含著笑睡過去了。當她醒來時,睜眼一看:
哇,太好啦了,天地間比以前更漂亮了。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人們高興地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習前面我們所學的,圍繞一句話,從不同角度把話寫具體的方法,寫一寫上面的內容。
這一段寫的安排,在于將前面學的方法,得于運用。運用中不僅鞏固方法,而且通過練寫,也讓孩子們來番大膽的想象。大膽而神奇的想象正是神話這一文體的特點,如此一來,這處寫的訓練,是將語文的特點與神話文體的特點融合一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