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稅務機關是作為國家行政執法機關,一直擔負著國家憲法、稅法所賦予的稅收征收和管理的職責。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落實到稅收上就是要落實稅收法定原則。本文對我國稅務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提升稅收執法水平,降低稅收執法風險。
關鍵詞:稅務;依法行政;問題
稅務機關是國家行政執法機關之一,直接擔負著國家憲法、稅法所賦予的稅收征收和管理的職責。堅持依法行政,推進稅收工作法制化、規范化,是稅務機關最直接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主要途徑。本文對我國稅務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提升稅收執法水平,降低稅收執法風險。
一、《征管法》存在設計缺陷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法》實施以來,對于強化征管、規范執法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變化,尚有不少問題亟待進一步解決。如:由于強制性條款剛性不足,賦予的執法權力不夠,沒有獨立的稅收司法保障,打擊稅收違法行為手段較弱;關于部門協作配合,條款規定含糊,有待進一步細化強化,法律責任有待進一步明確;法律之間銜接問題,如關于偷稅的認定問題,刑法中已取消“偷稅罪”這一罪名,而《征管法》中關于少繳不繳稅款行為仍稱之為“偷稅”;逃避納稅義務問題,雖然稅務機關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收效不大,屢禁不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稅源監控信息不對稱,稅務機關無法監控納稅人資金流及銀行賬戶資金流的動態狀況,目前缺乏稅收法律支持等等。
二、稅收規范性文件的問題
稅收規范性文件的是基層稅務機關稅務行政執法的重要依據,但我們現行的稅收規范性文件存在著三大問題。一是制定程序不規范。文件制定缺乏充分的調研論證程序和嚴格的政策審查程序。二是文件內容缺乏針對性。稅收規范性文件往往規定的內容不全面,或者只就問題的某一個方面做出含糊其辭的規定,實際執行中頻繁補充解釋,導致層出不窮,反復規定、前后矛盾的現象屢見不鮮。三是文件措施缺乏可行性。由于沒有經過充分的調研論證,絕大多數稅收規范性文件規定的措施缺乏可操作性,既增加了稅務機關的執法成本,加重了稅收執法人員的負擔,又達不到預期的管理效果。
三、行政執法程序不規范
一些稅務執法機關在稅收執法過程中,重實體,輕程序,不按法定程序辦事,跳越或省略程序。另外,在具體執法過程中,文書使用不規范、不完整,漏填項目,用語不當,涂改現象時有存在,有的不加蓋稅務機關印章,甚至錯蓋公章(票證、財務印章當行政公章用),缺少簽章,文書不規范,有的有頭無尾,有的簡化文書。再如,在文書送達中,遇到納稅人拒絕簽收稅務文書時,送達人未在送達回證上注明拒收理由和日期,無見證人簽名或蓋章,或者無法定資格的見證人簽名等等現象,導致稅務執法文書失效、違規或者不合法。更有甚者,一些應由稅務機關制作的約談、調查報告,也是由納稅人執筆書寫。
四、稅務行政處罰尺度不一
稅法對每個納稅人都應有相同的約束力,即稅法面前人人平等,這就要求稅務行政處罰必須遵循公正原則,公平執法。在對具體案件的處理上,必須認真考慮違法的事實、性質、情節及社會危害程度,過罰相當。然而在實際稅務執法中,并非對納稅人一視同仁,處罰畸輕畸重、顯失公平的現象時有發生。執法不公不僅破壞了稅法的統一性,而且動搖了人們對守法和違法價值標準的評判,致使守法行為受到壓抑,違法行為受到了鼓勵。同時,執法過程中處罰裁量失衡,不僅影響稅務機關形象,而且危害稅法的嚴肅性。
五、稅務行政相對人的權益保障不力
行政相對人雖然同行政主體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是作為行政管理的相對方,其合法權益卻是往往容易受到侵害,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1)行政相對人的維權意識不夠強。稅收法律、法規規定了大量救濟性權利如陳述權、申辯權、申請行政復議權、提起行政訴訟權等,但稅務行政相對人不知道用或者基于特殊原因不愿意用。(2)稅務機關缺乏有錯必糾的勇氣。目前,稅務機關絕大多數稅收執法行為涉及到稅款征收,因而稅務行政復議作為稅務行政相對人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途徑被經常提起。實際工作中,仍有相當一部分稅務機關將稅務行政復議活動作為維護自己“門面”的工具,即使稅務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明顯不當仍然做出維持的決定,忽視了稅務行政復議的“自我糾錯”功能。不慎卷入稅務行政訴訟的,則一方面向稅務行政相對人施加壓力,要求其撤回起訴;另一方面,向人民法院疏通關系,由人民法院出面,“秘密”調解,最終以稅務行政相對人撤訴結案。
六、稅務干部素質和執法資格問題
多年來,各地稅務機關因編制限制和歷史遺留問題,招考進入公務員隊伍的高素質人才數量有限,造成稅務干部年齡結構不合理,知識結構和水平差異大,法律素質參差不齊,越權、濫用權力現象時有發生。另外,基層稅務機關公務員數量無法滿足執法崗位需求,部分執法崗位由非編制合同工人充實,非編制合同工人因為學歷、編制以及管理體制等問題,絕大多數沒有稅收執法資格。基于這兩個原因,稅務行政執法能力和規范性整體偏低,加之許多稅務干部對現行稅收法律和政策的認識存在偏差,少數腐敗分子以權謀私,權錢交易,收“人情稅”、“關系稅”,造成基層國稅機關整體執法風險居高不下。
七、稅收收入計劃管理弊端對依法行政的負面影響
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對稅收收入計劃執行情況的考核,是以能否按期完成稅收收入任務作為主要衡量標準,并且將考核與財政資金支持掛鉤,以某縣國家稅務局為例,國稅部門屬中央直屬機關,經費應當由中財資金撥付,但是中財資金僅占縣國稅部門實際支出的58%,差額部分則依賴地方財政資金彌補,在稅源充裕之年,稅務機關為了來年稅收計劃的順利完成,往往會協調大企業,采用多種方式繞開征管法的限制,實現緩繳稅款,壓減當年的稅收基數的目的;而在稅源較緊的年份下,為了完成稅收任務,多種形式的“過頭稅”也就層出不窮。
八、稅務依法行政外部環境的問題
一些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對依法治稅認識不足,一方面以搞活經濟為名,違規出臺稅收政策,另一方面繼續搞行政干預,對一些重點企業的稅收違法行為,仍然采用打招呼等方式為其開脫,嚴重干擾了稅務機關正常的稅收執法工作。在打擊涉稅違法犯罪問題上,相關部門配合不力。此外,人民法院缺乏處置涉稅案件的專業人才,缺乏處置涉稅案件的判斷能力。所以,常常出現對稅務機關的稅務行政處理、處罰決定不聞不問的刑事判決書,導致對涉案當事人的稅款和滯納金無法追繳的情況。
參考文獻:
[1] 喬志忠,楊東廣. 加強依法行政促進依法治稅 [J]. 法制與社會. 2014(08).
[2] 易有祿, 李婷. 稅收法定原則視野下的稅收立法權回歸[J].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2014(01).
[3] 竇剛. 依法行政促增收 規范執法上臺階——記陜西省延安市富縣國家稅務局 [J].法治與社會. 2013(01).
作者簡介:王蘊,女,滿族,1978年12月出生,遼寧大連人,遼寧稅務高等專科學校教師,東北財經大學研究生院在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