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爽?史澤凱
摘 要:本文針對具體案件所反映出的大學生社交心理問題,基于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情況的調查與研究,提出了加大高校社交心理教育工作力度,社交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活動相結合,深化改革大學社交心理健康教育體制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字:大學生;社交;心理隱患;教育方法
2013年4月,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研究生黃洋遭到他人投毒,最后不治身亡,而最終此案的兇手竟然是黃洋的室友林浩森。悲劇發生之后,舉國震動,公眾媒體的目光都聚集在了這件人間慘劇上,一時間,校園、大學生、投毒、心理健康等關鍵詞一度約上各大新聞報紙的頭條,可悲劇已然發生,悲劇的背后,我們迫切的需要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預防和教育方案,杜絕此類悲劇的再度發生。于是,對于大學生社交心理方面的一系列探索和研究就成為了時下大學心理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深入剖析案件本身暴露出的大學生社交心理障礙
第一、宿舍集體生活中存在的社交心理隱患。現今大學生的大學生活,除了學習之外,大多數時間都在宿舍里度過,宿舍生活實際上是由各種不同生活理念和不同生活習慣穿插交織而成的,期間難免發生行為和思想上的碰撞,處理不當就會埋下禍患,加上現今我國大學生獨生子女居多,本身在與他人溝通上就存在些許障礙,就造成了溝通沒有效率,而無效率的溝通必然導致不和諧的行為,加之宿舍是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各個成員的心理問題難以暴露出來,就極易誘發各種暴力沖突事件。
第二、群體交流生活中隱藏的交際障礙。很多大學生都性格內向,而內向的性格也直接導致了他們言辭不暢,與他人交流不和諧,難以融入集體生活,內向的性格又會使他們行事孤僻,長期以往,就會使他們愈發獨立,陷入自己建造的心理牢籠里,進而對事物產生認知障礙,對他人的言語不能準確理解,對他人的行為不能正確認識,對他人的一些小的錯誤和糾紛耿耿于懷,總是以自己過激的思維來衡量他人,單方面為自己樹立了潛意識里的敵人,就極易引發日后的禍患。
第三、異性社交中容易形成的情感糾結。嫉妒心理和自卑心理在大學生異性交往的心理障礙中屬于常見的情感障礙,大學生處于一個對世界認知還不成熟的微妙階段,容易在異性交往中產生強烈的嫉妒心理,長期沉浸在妒忌的苦海中,就會使自己產生痛苦、憂傷、攻擊性言語和作為等不良現象,最終導致人際關系矛盾和交往心理障礙,比如有的同學在戀愛競爭失敗后容易自我消沉、一蹶不振。
二、加強心理教導工作重點破除大學生社交心理問題
第一,重點優化大學生的認知心理。大學生的社交出現障礙和矛盾,最為主要的問題就是大學生對社交沒有全面良好的認知,沒有良好的認知,就對社交中出現的突發情況不能很好處理,不能理解他人的社交行為和語言含義,進而導致嚴重的誤會和沖突。心理工作者要著力于教導在校大學生積極認知事物,培養他們健康的認知模式,重點灌輸給他們認識事物“多元化”,認識問題“相對化”,認識矛盾“樂觀化”,防止他們消極化的認知和過于絕對化的認知,進而從社交伊始就杜絕心理矛盾的出現,先入為主,有效防止其走入心理的陰暗面。
第二,教導大學生善于經營自身情緒。社交中控制自身情緒極為重要,優良的社交情緒能帶給人非同一般的社交體驗和社交成就感,但情緒失控就必然導致社交失敗,嚴重者甚至可能做出極具攻擊性的行為。大學生的情感處于穩定與波動并存階段,外顯性和內隱性并存,針對其情緒特征,要引導他們對自己進行合理的自我定位,找到社交中自己應處的位置,不過分自卑也不過分高傲,在社交中給自己一個客觀公正的自我認識與自我評價,有助于社交中良好情緒的形成。
第三,著力培育大學生的耐挫能力。“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這句古語充分表明了意志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優秀的耐挫能力在交往的過程中也能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讓大學生在社交過程中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不會輕易的由于社交中遭遇挫折而是自己自尊心嚴重受傷,不會因為社交挫折而在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日常生活中要灌輸給大學生化煩惱為樂趣的理念,教會他們看淡社交中的挫折,形成對社交中挫折的正確態度,不怕社交失敗所帶來的煩惱,遇到社交困境和打擊時,能夠不灰心,不悲觀的看待社交的失敗,擺脫社交失敗所帶來的心理陰影。
三、著力改革大學生社交心理健康教育體制
深化改革大學生社交心理教育體制可由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開設專項于大學生社交心理健康的選修課程。公選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公共選修課程依據學生的自主選擇意向而吸納學生,就能在課程的伊始激發出大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們對于自身的社交心理做一定的反省和排查,找出自身社交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不良心理,自我改善的同時積極向心理老師求助,就能逐步的掌握心理疏導方法,體會更和諧的社交理念,進而消除自身存在的社交心理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專項的社交心理教育課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出一批具有優秀心理疏導能力的學生,這部分同學在經歷課程的專項學習后,不僅僅能處理好自己的心理問題,同時也能為自己的朋友、同學等提供排除社交心理障礙的理論指導,教給他們調節自我心理的方法,最終達成大學生和諧社交的終極目標。
第二,通過多種途徑為大學生提供社交心理咨詢平臺。高校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數量逐年增加,心理工作者們的專業性也逐年提升,但是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在于,心理咨詢的模式依然停留在一對一、面對面的老套談心模式上,導致了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在校生數量低下,很多學生礙于這種與老師一對一的形式,不想進行心理咨詢,就直接導致了一些不易被發現的社交心理問題慢慢轉化為嚴重的社交心理障礙。
第三、將社交心理健康程度列入大學生個人綜合素質測評。新時期的大學生個人綜合素質評測已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習能力、思想品德、身體素質上的簡單評比,更多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同樣關乎學生的綜合素質高低,而社交心理健康更是心理健康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對大學生今后的人際關系發展,學術合作交流都有重大的影響。將社交心理的健康程度納入綜合測評指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大學生對自己社交心理健康的關注熱情,激發大學生更深入的了解自身心理發展狀況,同時也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設程度提供了一個有力依據,有助于促進高校各項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化和系統化。
參考文獻:
[1]李全彩. 《心理與人生》.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9.07
[2]蔣 敏.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2.08
作者簡介:周爽(1985—),女,吉林四平人,工學碩士,中國礦業大學輔導員,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