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茜



語言是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語言和語言的使用及其變化不可避免地反映了人們的社會觀念和社會風俗的變遷。性別歧視這一術語產生于20世紀中葉,是由來已久、非常普遍的一種社會現象,它不僅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也反映在語言和語言的使用中。近年來,性別歧視常常用來指對女性的性別歧視。
多年來,有關英語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現象一直是英語語言研究者關注的熱點之一。劉曉天(2001)運用標記理論,從標記性、大小、褒貶等角度探討了英語詞匯中的性別歧視現象。潘建(2001)以女性主義的立場,從文化的角度,論述了英漢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現象。很多研究者都從不同角度指出,性別歧視并不是語言系統本身所固有的特征,語言中的性別歧視反映了“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社會觀念和社會現象。為了更有力地說明英語語言中所體現出的社會對女性歧視的變化,本文擬以語料庫的研究方法,調查分析當代美國英語語料庫(COCA, The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的語料,運用標記理論對所搜索到的相關性別標記詞進行分析,透過詞語使用的變化發現社會對女性歧視態度的變化,更客觀地反映英語中的性別歧視現象。
一、標記理論概述
標記理論是結構語言學中重要的理論之一,源于布拉格語言學派的音位學家Trubetskoy的《音位學理論》 (The Principles of Phonology)一書。英國語言學家Lyons (1977)將標記分為形式標記(formal marking)、分布標記(distributional marking)和語義標記(semantic marking)(王立非,1991)。形式標記是根據一對對立的語言成分中是否具有某種特定的外部特征或標記來進行描寫分析的。無標記項沒有某種或某些外部特征與標記,而有標記項則往往具有某種或某些外部特征與標記。也就是說,有標記項具有一定的形式標記(formally marked)。表示男性的陽性名詞一般是沒有標記的,如actor和prince,而表示女性的陰性名詞是具有標記性的,其構成是在陽性名詞后添加詞綴,如actress和princess,即女性名詞是從男性名詞中派生出來的。
分布標記是根據一對對立語言成分中的兩個單位的分布范圍和出現頻率的大小而下的定義。無標記項分布范圍大,而有標記項的分布則受很多限制,分布范圍相對較小。例如在man與woman中,man既可用于指男人,也可以用于指女人的場合,而woman只能指女性,分布范圍受限。
語義標記是根據一對對立語言成分中的語義特征來下的定義。無標記項在語義上更概括(general),而有標記項在語義上則更具體、更特殊。如在dog/bitch中, bitch因其表示具體的性別(雌性)而成為有標記。英語中可以說a male /female dog,但不能說a male bitch (語義矛盾)或a female bitch(語義重復)。
英語性別歧視的最明顯表現是在詞匯的使用上,而詞匯中的歧視又集中表現在標記。具有肯定值(positivity)的范疇一般是無標記,具有否定值(negativity)的范疇一般是有標記的。英語語言中的女性標記性詞語可說明這一點。
二、女性標記性詞語的使用變化分析
本文將從女性所從事職業的形式標記性詞語、對女性稱謂的形式標記詞和人稱代詞的使用變化情況三個角度分析英語性別標記詞的使用,透過詞匯使用的變化發現社會對女性歧視態度的變化,以更客觀地反映英語中的性別歧視現象。
三、女性所從事職業的形式標記性詞語變化
長期以來,社會上一直存在著對男性和女性所從事職業及其所擔任職務的偏見。一般認為,醫生、律師、法官、警察、保鏢、海員等應是男性所從事的職業,而秘書、護士、保姆、售貨員等應是女性所從事的職業。此外,社會中的一些重要的職務(如政府或組織高官等),也多由男性擔當。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在以“男性為標準”(male as norm)的社會中,女性被看作是弱勢性別(the weaker sex)或第二性(the second sex),反映在語言中,人們習慣地將陽性詞類作為無標記詞(unmarked),而將陰性詞類作為有標記詞(marked)(苗興偉,1995)。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女性的活動領域不再僅僅局限于家庭勞動及少數行業,開始從事長期以來被男性占主導的職業。這種社會變化在英語詞匯的使用中有所體現,如英語中出現了businesswoman, spokeswoman, policewoman等具有女性標記性的詞語。我們以businesswoman, spokeswoman, policewoman三個詞及其復數名詞形式為例,和與三個詞相對應的businessman, spokesman, policeman及其復數名詞形式,在COCA中對其使用頻率進行了對比檢索分析(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三個女性標記性詞在過去20年間,使用頻率總體明顯上升,而相對應的無標記性詞使用頻率總體明顯下降。這表明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得到提升。然而,這些女性標記性詞在使用頻率上,仍大大低于無標記詞。
西方的一些女權主義者認為在女性所從事職業名詞上加上woman或female而派生出來的具有女性標記性的詞語體現了社會對女性的不平等待遇。因而,她們提倡使用person這一沒有性別標記性的詞來替代woman或female,如businessperson, chairperson, salesperson, spokesperson等。我們也以這四個詞及其復數名詞形式為例,在COCA中對其使用頻率進行了檢索分析(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四個詞在過去20年間,除了spokesperson以外,其余三個的使用頻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四個詞使用的絕對頻率數值明顯小于其對應的女性性別標記詞。這說明社會對于這些無性別標記詞的認可度還偏低,使用范圍和頻率還偏小。
四、對女性稱謂的形式標記詞使用變化
英語中,在稱謂方面,男性和女性存在顯著的差異。男性稱謂無形式標記,女性稱謂具有形式標記。男性無論婚姻狀況如何都被稱為Mr. +姓,無婚姻狀況標記形式;而女性的稱謂則是有標記的,通常是由她們的丈夫、父親的姓來決定,婚前被稱作“Miss+父親的姓”,婚后改稱為“Mrs. +丈夫的姓”。即使丈夫去世,稱謂仍然保留夫姓,如果改嫁,稱謂則改為新任丈夫的姓。因此,女性在稱謂上沒有婚姻狀況的隱私權,Miss和Mrs.為有標記詞。為了從稱謂上回避女性的婚姻狀態,一些女權主義運動者提倡使用Ms.這一不標明女性婚姻狀態的詞語。我們以Miss, Mrs., Ms.這三個女性稱謂詞為例,在COCA中對其使用頻率進行了檢索分析(見表3)。
表3 女性稱謂詞的使用頻率變化 (單位:次)
從表3可以看出,Miss的使用頻率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但使用頻率較少,且在口語中分布較多。Ms.的使用頻率雖然在上世紀90年代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2000年以來開始有了穩步的上升,且在絕對數值上比Miss的使用頻率要高得多。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Mrs.的使用頻率則呈明顯下滑趨勢,2005-2010時間段時Ms.的使用頻率應超過了Mrs.的使用頻率。這表明社會對女性婚姻狀態隱私權越來越尊重,體現了社會對女性性別歧視的變化。
五、人稱代詞的標記變化
在英語語言中,he, his, him, himself是人們常用來表示男女雙性的第三人稱代詞。這種語言現象源自18世紀語法學家們的規定,理由是,既然man既可指“男人”,又可泛指“女人”, 而he可用來指代man,那么he及其相關形式(his, him, himself)自然可指男女兩性(秦秀白, 2002)。這種人稱代詞使用范圍廣在英語語言中隨處可見。如在“Every person has two educations, one which he receives from others, and one, more important which he gives himself.”一句中, he和himself中包含著女性。在“A Dutch treat is an entertainment or meal in which each person pays for himself一句中的himself包括了herself。
然而,這種僅使用he, his, him, himself的情況在英語中有所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在使用第三人稱代詞表示男女雙性時不只是簡單地使用he, his, himself,而是使用了he or she, his or her等可以避免導致性別歧視的表達方式。一些研究者在專著中尤其注重人稱代詞的使用方式,如Keith (2002)和OGrady (2005)在他們的著作中創造性將he和she及其相關形式分章節交錯使用,此章全部使用he,次章全部使用she,依此類推。
表4 人稱代詞詞組使用頻率變化 (單位:次)
我們以he or she/she or he, his or her/her or his, him or her/her or him, himself or herself/ herself or himself等八組人稱代詞詞組為例,在COCA中對其使用頻率進行了檢索分析(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人稱代詞詞組的使用在過去20年里沒有發生顯著變化,保持了基本穩定的趨勢;同時出現了陰性代詞置于陽性代詞之前的代詞組合,如she or he等,雖然這種組合在出現頻率上還遠遠小于傳統的陽性代詞置前的組合,但這種語言現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表明了社會對于女性的尊重程度有所提高。
六、結論
本文運用了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方法,調查分析當代美國英語語料庫(COCA)的語料,運用標記理論對所搜索到的相關性別標記詞進行分析,透過詞匯使用的變化發現社會對女性歧視態度的變化,以更客觀地反映英語中的性別歧視現象。
結果表明,英語中的女性性別歧視現象正在逐步改變,但女性性別歧視在相當程度上仍然存在。性別歧視并不是語言系統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反映出的是仍然存在著的“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社會觀念和社會現象,想最終消除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現象,關鍵在于社會觀念和社會風俗的改變。
參考文獻:
[1]Keith, J. (2002).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OGrady, W. (2005). How Children Learn Langua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劉曉天. (2001). 從標記、大小、 褒貶看英語詞匯中的性別歧視. 外語與外語教學(5), 23-24.
[4]劉玉娟. (2002). 標記與英語詞匯中的性別歧視. 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4), 19-21.
[5]苗興偉. (1995). 從標記理論看英語中的性別歧視.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3), 51-55.
[6]潘建. (2001). 英漢語言性別歧視的比較研究. 外語與外語教學(3), 14-16.
[7]秦秀白. 2002. 英語語體和文體要略.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8]蘇曉玉. (2000). 談談英語詞匯中的女性后綴.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3), 24-25.
[9]王立非. (1991). 關于標記理論.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4), 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