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云
教育是民族振興與社會進步的基石,人類的發展需要教育。我是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師,擔負著培養祖國人才的重任,所以我時刻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深受學生愛戴的優秀教師。因此我在實踐中經常從身邊優秀教師身上汲取智慧,經常聽教育專家的報告或者讀一些有關教育方面的書籍來完善自己。就在去年寒假的時候,我縣教師假期讀書活動又開始了,這次作為班主任的我讀了《教師最喜歡的教育名言》這本書。書中的各教育大師的名言讓我認識到,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是課堂中學習的主人。
陶行知大師說:“好的教師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基于這個真理我在課堂教學中始終把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這一原則進行教學。例如:許多教師在教學“一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一課的時候,通常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出示例題讓學生計算,然后直接要求學生觀察分母并進行分解質因數,最后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始終被老師牽著鼻子走,雖然學生在老師的強制灌輸下,能夠機械地模仿學到知識,但對知識并不能獲得深刻的理解。而我在教學這課時,在學生完成小數的計算后,并不急于讓學生把分母分解質因數得出結論,而是先讓學生討論能否化成有限小數跟分數的分子還是分母有關系,引發學生猜測和爭論。有的學生就提出用交換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來論證,得出結論后再讓學生觀察分母的特點,最后讓學生自己舉例來驗證自己的猜想。讓學生經歷了觀察、猜測、爭論、交流、驗證等數學活動;學生敢于探索,敢于評判,從活動中自己得出了知識,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蘇聯教育家贊科夫也提醒教師:“凡是兒童自己能夠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應當讓他們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過,教師知道應當朝哪個方向引導兒童。”瑞士的讓·皮亞杰更是強調:“一切真理都要有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們重新發現,至少由他們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授給他們。”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的區別所在。只有讓學生學會自學,這樣方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眾所皆知,囫圇吞棗,消化吸收甚少,而把食物嚼碎了再置于口中亦覺乏味,只有自己細嚼慢咽,方能回味無窮。教師的確應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逐步培養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蔡元培先生提醒我們:“教書,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樣,注滿了就算完事。重要是引起學生讀書的興趣,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教員竟不講也可以,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課時,才去幫助他。” 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都是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先自主學習,再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最后全班學生交流討論得出結論。教學的每一步都以學生為主,每一位學生全部參與到知識的探討中,注重了知識形成的過程。無論是我的實際的課堂教學,還是書中的大師們名言都在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教學中的引領者。
有了這樣的主導思想在指引我的課堂教學實踐真是受益匪淺,但是我認為一位優秀的教師對學生還要有無私的“愛”。正如大教育家斯霞這樣詮釋道:“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掌握知識,更要有童心、有母愛。與孩子打成一片,這叫有童心;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這就叫對學生的母愛。”教師的“童心”與教師的“母愛”是合二為一的,其中“童心”是前提,核心是“母愛”具體地說教師的“童心”是融入教師的“母愛”之中的。做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我班上有一名叫劉昊東的同學,父親去世了母親在外地打工,家中只有爺孫倆,由于經濟的原因,孩子的吃穿還能將就,但是由于長期缺少母愛,孩子的性格越發地內向,遠離群體。于是我經常找他談心,在不傷害他自尊心的情況下給予幫助,讓孩子的心理暖暖的,把老師當做了自己最親近的人。看來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用心去愛他,才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關鍵所在。俗話說“母子連心”,只有把“童心”融入母愛,亦即用母親的情懷來理解童心,并懷著一顆童心走進童心,才能說是真正了解了學生,只有真正了解的你的學生,付出自己的愛心,你的課堂教學上才能暢通無阻,你才能成為完美優秀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