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霞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掌握漢字是小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基礎。由此識字教學就成了基礎教育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如何改變老師費力費時地教、學生無味無力地學的教學格局,走向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雙向運動發展,有效地提高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效果,減輕學生識字的負擔,是我們現在急待解決的問題。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們認為識字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構建多元化識字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才能提高識字效果。
一、構建識字教學于學生熟悉的校內生活情境中,培養孩子自主識字的興趣
識字教學活動置于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境中,無形中淡化了學生學習意識,在自然、輕松的狀態下認識漢字,激發強烈的識字愿望。
1.生活實物融入識字課堂。我們把生活實物融入課堂中,讓學生與實在的事物接觸、認識中去認讀字形。如老師在教學《拍手歌》時,讓學生帶生活實物到課堂。通過帶實物的學生教會學生識記“雙鷹手槍”包裝盒上的漢字“鷹”、觀看“黃鸝”的圖片識記“鸝”、觀察“百雀羚”的油盒認識“雀”。 通過實物,幫助學生建立起漢字符號與事物之間的聯系,把漢字的音、形、義有機結合起來。可見枯燥的識字教學融入生活,一些本來少見、復雜的字學生也能輕而易舉地記住了。
2.利用校園文化資源。在識字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校園里的文化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構建識字教學于學生朝夕相處的校外生活中,提升孩子自主識字的能力
“生活處處皆教育” 教師要構建生活大課堂的新課程觀,努力拓展識字空間,創造性的利用生活情境,提高學生識字能力。
1.在看動畫或電影中識字。如老師在教授《恐龍的滅絕》中“楚”字時引導恰到好處,如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記住“楚”這個字的?學生紛紛舉手說是從電視《楚漢傳奇》《楚留香》中認識的。老師接機告訴學生看動畫片的時候可以識字,看電影的時候可以識字,培養學生們生活中自主識字的意識。
2.在購物、逛街、旅游中識字。利用家長帶他們上街、旅游的機會識字。比如在候車時認站牌;在逛街時認街道牌;購物時認包袋上的商標這些隨處可見文字都能成為學生生活識字的“書”,從而滿足兒童對識字的渴望,繼續保持識字的熱情。
3.閱讀古詩、兒歌、小故事,熟悉漢字。每天布置一定量課外閱讀,“閱讀”活動初期,不提識字要求。但每天讀古詩、兒歌、故事讓孩子反復多遍指讀,增加與漢字見面的機會。學生就對一部分出現頻率較高的漢字,從不陌生到熟識,逐步熟悉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最終達到認識漢字的目的。并讓學生對印象深的故事以“一頁書香”的形式寫出感想。
4.實踐操作中,積累漢字。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聽、說、讀、做等各項基本活動中,動手實踐最能調動參與的積極性,而且在學生大腦中的痕跡最深。我們要千方百計創設活動情境,提供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識字。 (1)讓學生把報頭、刊頭、包裝袋等認識的字剪下來,粘貼成“字海拾貝”或“手抄報”。 (2)讓學生在活動后進行“畫畫”。學生舉行放風箏、秋游等活動,活動后讓學生動手畫一畫,然后貼上標簽,標出自己所喜歡的事物名稱,或在作品上寫一兩句話,學生不僅積極性高,而且也認識了不少的字。 (3)節日期間布置學生制作生日卡片寫祝福語互送,不認識的字可以問家長、老師、學生邊問邊寫,易學易記。
三、構建識字方法的趣味性,調動孩子自主識字的潛能
1.順口溜識字法。有些字的字形非常相似,像孿生姐妹一樣,使人難以辨認。如學生總是把“己、已、”混淆,學生們就編起了順口溜:開口“己”(jǐ),自己的“己”;半口“已”(yǐ),已經的“已”;
2.歌訣識字法。如教“朋”字,用順口溜“兩個月亮在一起,做個朋友不分離”來識記; “紅”絲帶是紅色,“江”有水才是江。實踐證明,學生對這種方法尤其喜愛,他們還能自編歌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猜謎識字法。根據學生富有想象的年齡特征和字形特點,在教學中編一些字謎讓學生猜,讓學生既學得輕松有趣,又能加深印象,鞏固記憶。如教學 “閃”,編成“門里面有個人”; 再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學生在猜謎語中牢固地記住了“告”字。
4.游戲識字法。 低年級學生的主導活動是游戲,游戲不僅能增強識字的趣味性,而且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可利用“開火車”、“摘水果”、“給字詞找家”、“給字娃娃找家”、“添減筆畫”等游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提高識字效率。
總之,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運用合適的教學策略,激發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學生輕松愉快地識記生字,教師亦可輕松地完成識字教學任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