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芝
摘 要:2002年教育部下發(fā)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fā)他們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將積極心理品質分為6大維度,命名為六大美德力量。我們這個課題主要想對創(chuàng)造力、真誠、愛與被愛的能力、團隊精神、寬容、希望等積極心理品質的構建與實踐進行研究。本文主要想通過典型案例探究希望這一積極心理品質的構建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普高學生;scl-90;積極心理品質;希望
我在常年的學生心理咨詢中,感覺到困擾普高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對未來的恐懼和絕望,也許,在正常人看來,這只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問題,他們就是邁不過那道坎。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心理咨詢師,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幫助孩子消除對未來的恐懼,構建對未來的希望。只有這樣,他們才有足夠的動力不斷地前行。多年來,我在咨詢實例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并且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案例一 有一天,我剛來到咨詢室,一名高二男生早已坐在咨詢室門外地上,看得出,他坐了有一會兒了。見到我,男生長吁了一口氣,說:“我很痛苦,我實在讀不下去了。”當時他已經4天沒有上課了。
他叫小強,看到他揣著粗氣、滿臉疲憊,我能感受到來訪者長期以來所承受的壓力。以前也遇到過不少學不下去的學生,大都是因為學習成績太差,但小強例外。他平時學習成績大多數時候全班第一,偶爾第三,最差第四。通過交流,小強告訴我:小時候因車禍受傷,導致髖關節(jié)關節(jié)軟骨壞死,一直不能劇烈運動;眼睛因黃斑病變導致弱視,不能持續(xù)長時間用眼。想到“魔鬼營”般的高三生活,內心就有一種無法抑制的恐懼。另外,他還認為,自己身體這么差,即使讀了大學,也不能擔負任何重任,對生活完全絕望了。
通過分析,我發(fā)現困擾小強的主要原因是對自己身體狀況的擔憂。作為一名文科學生,由于在人體生理方面的認知水平有限,對自己的身體狀況缺乏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放大了挫折,放大了壓力而產生的恐懼心理。我要做的就是幫助小強合理評估他的健康狀況,減輕他的焦慮和恐懼;同時給他提供一些科學的生活保健知識,幫助他健康的生活和學習。
首先我對小強的經歷表示同情,對小強的身體表示關心,對小強在身體這樣差的情況下能取得這樣好的成績表示贊賞。然后開始和小強評估他的健康狀況:手術很成功,關節(jié)頭沒有出現壞死,這說明病情不會繼續(xù)惡化;自己長時間行走、長時間直坐就痛,可以騎車、后背靠著座位坐,還可以帶上護腰帶(我把自己的鋼板腰帶送給了小強);眼睛雖是弱視,但這幾年視力也不見下降,說明病情很穩(wěn)定,一方面可以通過調整飲食(補充維生素A或胡蘿卜素),一方面可以調節(jié)用眼時間來保護自己的眼睛。不和別人打時間仗,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自己不適應長距離的行走,將來選專業(yè)的時候就盡量避免地質等專業(yè),可以從事策劃、人事管理等專業(yè)。
簡短的一次談話消除了困擾小強多年的焦慮。小強非常興奮的表示:相見恨晚!
經過心理咨詢師的多次疏導,小強在高三年級表現越來越好,越來越輕松,高考時以全班第一的成績考入一所重點大學。后來小強很得意的說:原來,高三并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那么可怕,那些都是嚇人的,我的身體真的還行。
案例二 小敏,高三女生,因總擔心自己有一天會遭到某種報應而痛苦不堪。甚至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通過交流了解到:小敏一家三代都是神的信徒,小敏從小聰敏乖巧,各方面表現都很優(yōu)秀,也跟著家人一起做禱告。慢慢的,小敏一天天長大,內心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與追求,覺得那些東西不可靠,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戰(zhàn)勝一切,于是,不顧父母的反對,停止了一切與神有關的活動。由于父母是神的忠實信徒,對小敏的行為非常不滿,天天念叨著一句話:“你這樣做會受到懲罰的,凡是開始信神,后來不信神的人都沒有好結果的”。這樣小敏內心經常會產生強烈的沖突,感到左右為難,慢慢的學習成績有所下降。正是如此,讓小敏的父母有了說道的理由,不停的說道:“你以為你蠻狠,以前你成績好是因為有神的保佑,現在,你不信神了,神不保佑你了,你看你會怎樣?凡是開始信神,后來不信神的人都沒有好結果的”。不斷的重復著這一幕幕,最后讓小敏瀕臨崩潰,痛苦、恐懼、絕望,感到生不如死。
咨詢師認為:小敏的問題是出于對神的力量的恐懼,對父母的咒語的恐懼。我認為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小敏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對神的力量、自我力量有一個正確的認知。然后幫助小敏和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從此,咨詢師和小敏開始了漫長的咨詢之路。我們的談話從信仰到追求、從古到今、從國外到國內;然后,關鍵分析曾經的學習成績好到底是什么力量導致的?現在學習成績的下滑是什么原因導致的?父母信神的起因是什么?誰能證實神的力量有多偉大?咨詢師和小敏分享了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后期研究神學一無所獲的故事。
漸漸的,小敏開始輕松了很多,但一回到家中,到處彌漫的是神的氣息,讓小敏的不良情緒反復發(fā)作。咨詢師覺得,對于那些神的忠實信徒來說,要改變他們幾乎不可能,我也不想打擾他們的生活,所以,根本不可能和小敏的家人溝通,于是,我建議小敏搬到學校來住,暫時遠離那種環(huán)境,在咨詢師的不斷支持和鼓勵下,終于,小敏不再恐懼了,學習起來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學習成績突飛猛進,覺得自己有了力量,也能夠正常面對父母了。
眾所周知,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來自社會、家庭以及自身的種種困擾,造成這些困擾的原因,除了事情本身以外,更多的是當事人本身對待事情的態(tài)度、對事情的認知、對負性事情的評估,不論作為教育工作者還是心理咨詢師,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合理評估眼前的困境,不放大也不縮小,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它;學會用積極地心態(tài)去看待每一件事情,把生活中的每一個不如意都當做一次挑戰(zhàn),鼓勵學生勇敢的面對困境,挑戰(zhàn)自我,對未來永遠充滿希望!
參考文獻:
[1]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
[2]seligman《積極心理學導論》,2000年
[3]2002年中國教育部下發(fā)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一般資助課題,課題批準號(XJK011CJJ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