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榮
一位教育專家曾說:當學生意識到你在教育他時,那你的教育將是失敗的。教育不是用模具去塑造人,而是讓人獲得擁有幸福的智慧與道德。這是任何教育的基點,思品課教育也不例外。那么在小學思品課教育中,如何實現“教育無痕”的境界呢?筆者認為打造和諧課堂是關鍵。而和諧課堂尤其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把握好“度”。那么思品課教學應該在哪些方面把握“度”,又如何把握好“度”?筆者經過探索,認為應該從以下九方面著手。
一、教學設計的精度
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作為思品課教學中的一個關鍵環節,教學設計不僅有利于教學工作的科學化,而且有利于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是有效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所以它有著重要的作用。鑒于思品課教學設計本身的系統性、靈活性、具體性和預設性的特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每一個要素都要設計的合理、科學、精致。只有這樣,才可能使生成性的課堂體現“真實、充實、平實、豐實、扎實”的特點,也即具備“精品課”的特征。
二、教學資源的廣度
在小學思品課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每一節課講、練的內容要做到反復揣摩,精心謀劃,既有點,又有面,點面結合,覆蓋面要有一定廣度。要做到有廣度,教師就必須善于尋找教材內容與其它學科知識的橫向聯系,適時引入“活水”,以增強感染力。而且,基于思品課課程時代性的特點,教師還要圍繞知識點多補充搜集一些反映我們國家現狀以及思品課發展趨勢的資料。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可以使知識系統化,便于學生建構。
三、教學內容的深度
在基礎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的形勢下,教師提供給學生的應該是層層剝筍的工具和方法,而非一個所謂知識精華的竹筍。從這個意義上講,思品課教師應摒棄那種照本宣科的講述,深挖教材中培養學生能力和技能的內容,并加以想象、構思,創造出新的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內容,自主探究去解決一些具體問題。在教學實踐中,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本質問題和精華部分,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深入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把握其實質,為課堂上“講得深入淺出,練得恰到好處”打好基礎。
四、課堂教學的密度
課堂教學密度是指教學活動中合理運用的時間與一節課總時間的比例,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思品課課堂的教學效率,需要提高一般密度,特別要適當掌握特殊密度?!斑m當掌握”并非將特殊密度越密越好,考慮到不同的教學內容,特殊密度應有不同。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注意適量性。我們提倡“精講”,往往就是為了控制特殊密度,以增加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時間。但也不能簡單的壓縮特殊密度,不能炒“夾生飯”,教師要做到科學指導,合理引導。
五、教學進程的坡度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要善于在已知和未知之間架設橋梁、筑石鋪路,也即把握好教學進程的坡度。坡度過大,學生難于接受,容易產生懼怕心理和厭學情緒;坡度過小,學生會有“輕而易舉”的感覺,造成學生大腦懶惰,不利于學生堅強意志和良好品格的培養。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基礎和需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分層教學,“讀書無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讓各個水平的學生都學有所獲。
六、教師講授的速度
在小學思品課課堂教學中,教師講授知識的速度要快慢、緩急適中,使學生容易接受。如果速度過快,傳遞信息的頻率過高,會使學生大腦對收取的信息處理不迭,造成信息的遺漏、積壓。如果速度過慢,不但浪費時間,而且容易給學生聽講、思考留下“空隙”,使他們神經松弛,精力渙散,從而產生課堂問題行為,同樣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講授內容適當的調控語速。具體做法為:導入課題時,要生動活潑,清晰流暢,舒緩得當;課堂講解時,要有抑揚頓挫,致力于對學生的點撥、點染、引導和引發;歸納總結時,要平和凝練,質樸嚴謹。
七、課堂提問的角度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教學技能,通過師生相互作用,可以達到檢查學習、促進思維、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在思品課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知識類型多種多樣,而且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水平也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時選擇合適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提問方式。具體而言,要堅持“三多問四不問”的原則,即多問開放性的問題、多問新舊知識有聯系的問題、多問面向全體學生的問題,不問無思維空間的問題、不自問自答、不用個人的“口頭語”提問、不局限于教材提問。
八、學生參與的程度
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是保障教學質量的前提。思品課新課程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雙主體”教學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且讓學生明白教學的目的、任務,學完以后能做什么。在這一環節中,特別強調教師要關注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學生。教師要通過使用不同的強化手段,切實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但也要把握適度的原則。如果學生參與的不夠,達不到預期效果,但如果課堂氣氛過于活躍,思維過于擴散,則有可能偏離所學內容。所謂“過猶不及”便是這個道理。
九、教學評價的效度
在思品課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真實的情境化中采用成長檔案袋、評價量規、表現性評價等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主體的評價,以保證評價的效度。此外,教師利用科學的手段搜集豐富的、反映學生本質特征的、可靠的評價信息,比如電子作品、成長記錄,也有利于對學生做出準確、有效的價值判斷。
總之,“度”是質和量的統一,只有在教育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把握好“度”,才能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當教師在和諧中詮釋教學,當學生在和諧中建構知識,這樣的教育才是“無痕教育”,這樣的教育才能在生命歷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學生如此,對教師也是如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