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群?鄒富航
山東的杜郎口中學因“改”而名揚天下,成為當前中國教育界最亮麗的風景。杜郎口課改的精髓體現在最大限度地把課堂還給學生,主張能讓學生學會的課才是好課,一切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的教,課堂必須體現出“生命的狂歡”。 今天的杜郎口已經成為了中國課改的代名詞,一所鄉村學校所創造的教育神話,再一次告訴我們:只有改,才有出路,才能激發學生生命潛能,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過程的快樂,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為此我們學校也沖破了種種球籠開啟了課堂教學的新思路,回望課改淺析我的幾點體會。
一、學校現狀
我校地處偏遠農村,教師們的平均年齡40歲左右,他們對傳統的教學方式根深蒂固。在平時的教學中:一是只注重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二是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情感的激發,忽視學生個性和價值觀的培養;三是只注重習題的訓練,單一的死記知識,忽視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四是對集體備課和教學研究的好處認識不到位,集體備課與教學研究流于形式,沒有真正發揮集體的智慧;五是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只關注少數優等生,目標生,忽視學習困難學生、問題學生,使他們缺少真正的關愛,不能享受到教育的公平。
這些問題,已嚴重制約我校教育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對推動基礎教育質量均衡發展目標的實現帶來諸多不良影響。
二、破繭成蝶
為了提高我校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促進基礎教育質量均衡發展,學校廣泛借鑒了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和堂堂清、日日練、周周清”后六中學精細化管理;杜郎口中學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東廬中學講學稿等全國先進學校課堂教學改革取得豐富經驗的基礎上,再結合我校課堂教學的實際,決定主動大膽地探索課堂教學改革。
經過學??蒲行〗M的潛心研究和廣大教師們的支持,醞釀了幾個月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終于在本期開學時跟大家見面了。我們稱之為“三階六環”,顧名思義就是一堂課要有三個階段六個環節。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階段:自主學習(15分鐘),包括“出示目標”和“學生自學”兩個環節。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精心設計教學目標,目標最好問題化,讓學生自主學習時,同伴互助或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也可以請老師適當的點撥和引導,因為這個階段老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各小組巡視孩子們的自學情況。對于存在意見分歧的問題和自學中發現的新問題拿到第二階段去解決。
第二階段:課堂展示(20分鐘),包括“交流成果”和“拓展探究”兩個環節。分小組鼓勵孩子們將第一階段的學習成果進行匯報,特別說明的是,對前面孩子已經展示過的成果后面不再重復,以節省時間。在展示中發現的新問題和在第一階段自學時通過小組合作存在分歧的問題,通過集體進行拓展探究,充分發揮全體同學的聰明才智,集思廣益,開發思維,找到最佳解決方案,使全體同學在合作探究中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第三階段:檢測反饋(10分鐘),包括“分層檢測”和“學后反思”兩個環節。教師要準確把握檢測的題量和難度,不能一刀切,要區別對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相應習題,學有所獲。需要強調的是對檢測未過關的同學,要督促獨立完成,堅持今日事今日畢,爭取做到日日清,不留后遺癥。最后讓學生反思一下本堂課的學習行為,學習動機,學習效果,找到學習中的不足之處,采取怎樣的措施改進等。
三、初見成效
經過近一學期的課改嘗試我驚喜的發現,我們的學生在以下方面有明顯的進步:
1.課前老師把本堂課的學習目標、需攻克的重難點、本節課的流程提前寫在黑板上。這樣學生學習目標明確了,自覺學習的意識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明顯提高,特別是成績較差的學生,在小組的合作中獲得知識,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2.課改最大的變化就是把課文的預習推到了前臺。通過嘗試我們領悟到了:預習原來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上好課的前提和基礎,通過預習課,解決了基礎知識,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種形式既發揮出了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激發出了潛藏于他們身上的內發力。
3.通過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的展示,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最大限度的實現了語文課堂“人人參與,人人精彩,人人達標”的目的,學生貫穿了整節課的始終。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天地里,領悟了語言的美,感受了語文的無窮魅力,受到了情感熏陶,獲得了思想的啟迪,個性得以發展,語文知識和素養也因此而得到提高。
4.檢測反思環節注重了差生的保底,優生的拔高既讓學生們及時鞏固了知識,又做到了學思的統一,教學的針對性強。給課堂注入了較高的成本投入,經過嘗試有一定的效果。
四、問題聚焦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發現有以下幾點值得思考:
1.課改是老師變法趕新潮,忽略了語文教學應扎扎實實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能力。在其浮華的表象后,暴露出教學藝術的蒼白和貧乏。
2. 由于對“三階六環”的教學模式僅還在嘗試摸索階段對在教學中出現的具體問題缺乏應對能力。語文教學僅停留在故事情節的介紹和事件的概括上,沒有引領學生深入到語言內涵的探究,學生感悟不到語言文字的特有魅力,缺乏對文本的解讀。
3.預習沒落到實處。一篇課文要求反復誦讀文本,積極查閱相關資料,累積一定的文學素養和廣闊的知識背景,從而獲得較強的語言感悟能力,進而對語言深層內涵的挖掘。農村孩子從小養成的學習習慣差,憑自己或是小組在課堂上“自主預習”的15分鐘內無法完成預習任務。課改開始感覺新鮮有點興趣,時間一長又和以前一樣了。
4.達標反饋環節由于時間原因總是顯得非常倉促,沒能真正實現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獲。大都是“打了水漂漂”,要么“蜻蜓點水”,要么“天馬行空”,沒有真正的落實,沒有實在的生根,沒有蘊涵的回環。學生有點在場不在狀態。
5.學校推進教改時采取是自愿原則,局部推進。這樣就造成了一個學科或一個年級無法統一,一些相應的事情:比如集體備課、集體研討等關鍵性的環節流于形式,使課改隨著時間的流逝進步不大。
6.課改領導花的心思多,但監督力度不夠。對課改老師一周抽查一次,學校教師都是屬于老年化的那種,幾十年的老教法都有點根深蒂固。所以大多數老師在領導來聽課時就按“三階六環”上,沒領導聽課時就用老辦法。這樣一來,課改就真的不倫不類了。
李炳亭先生說:杜郎口的課堂,激蕩著思想,噴射著激情,閃爍著靈性,跳躍著浪漫,升騰著人性,氤氳著詩意。“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師生沐浴人性光輝”,這才是課堂教學的“合理內核”,精髓所在!我期盼這一天早點到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