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靖
手工制作是小學美術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課型。它的直觀性、形象性、靈活性都比較強,對于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目前來說,我們的教學還面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作為美術教師,如何更好的在手工課堂中開發利用新課程資源,首先是解決問題、敢于挑戰。
一、激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如果是孩子本身不愿意參與手工課,隨意讓自己忘記帶材料,那教師就要考慮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了。
在手工課中,我采用了很多方法來調動孩子的主動性。我會把自己的范作送給材料準備得最充分的孩子,把優秀獎給材料準備得最積極的孩子。我還設計了孩子們的課堂檔案冊,每節課對孩子們準備材料的情況以及作品成果進行登記并獎勵,作為一學期美術成績評定的其中一項參照。這樣一來,孩子們的主動性增強了,手工材料準備得更積極了。他們會在課前主動問我:“老師,明天美術課帶什么?”“老師你看我帶了很多種材料!你可以幫我一起做嗎?”孩子不但能積極準備手工課要用的材料,有的還會主動尋找不同的材料來創作。
二、精講多練,保證動手時間
要在有限的40分鐘之內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要惜時如金,妥善安排好每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制作。教師的精講力求淺顯易懂,措詞得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要演示制作方法。演示的可見程度要大,充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了節省時間,可根據需要制成半成品,上課時進行組裝或演示,要使學生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并能啟發學生思考其他方法,動手制作的知識技能需要學生掌握,但不能全靠老師講解,可以以欣賞帶動制作,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制作方法,結合運用多媒體等教學設施,更能節省大量的時間給學生多練。
三、鼓勵求新,拓寬想像空間
教材中的學習資源是有限的,而教師以此創造出的學習資源卻可以是無限的。教師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隸。教師應轉變觀念,做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學生,做學生的朋友,探明學生現在的智力基礎、生活經驗、個性差異等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有時候,書本教材的內容過于專業化,會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更是枯燥單調的。當然,課程教材不可缺少,但手工制作課堂教學決不能把學生局限在書本的教材當中,而要在此基礎上,跳出書本,發揮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去發現、去嘗試,從而尋找到更適合他們實際的表現方法和表現內容。
我在進行人美版第二冊《紙拖鞋》教學過程中,作了兩方面的突破:一、造型手段的突破。一年級的學生造型能力差,他們總覺得自己畫得不像,導致心灰意冷。于是我允許他們可以把腳踩在彩色卡紙上,用筆勾描出雙鞋的外輪廓,把它剪下來,再用各種材料和方法制作并裝飾成一雙漂亮的鞋子。二、表現對象的突破。在這一節課中,我還鼓勵學生除了制作有趣的鞋子外,還可以制作“有趣的手套”、“有趣的襪子”、“有趣的帽子”等等。這樣一來,孩子們交上來的作業可真是題材豐富、形式多樣,為這次展覽添畫了精彩的一筆。
小學階段的兒童是想像力最活躍的時期,想像力可以幫助學生沖破知識經驗的局限。因此,在手工制作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應用多媒體、演示實物等形式創設情境來拓展學生想像的空間,讓他們展開想像的翅膀。例如,《漂亮的建筑物》一課,我首先借助多媒體展示各種建筑物的造型,引導學生觀察其外形、顏色特點,同時展示幾件“建筑物”的作品,引導學生大膽想像、求新求異,運用自己帶的材料,制作出造型各異的建筑物。這樣為學生提供了材料上的空間、造型上的空間和功能上的空間,學生就能制作出造型各異、與眾不同的建筑物,同時又讓孩子們體驗一次當設計師的滋味。
四、要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
新課程標準淡化了各科門類的界限,加強了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和綜合探究能力。在傳統的制作課中我們可以結合現代教育者提倡的學科整合思路,將一個內容放到各種學科中去感受。例如人美版第三冊的《樹葉拼貼動物》,可以與語文課中的《落葉》、《樹葉畫》相結合,說說落葉的景色,談談葉子的形狀;也可以與生活勞動相結合,在秋天的日子里進行一次撿樹葉美化校園的活動;還可以在活動中加入科學的知識,讓學生仔細觀察討論"為什么秋天樹葉會落下"、"為什么樹葉落到地上背面朝上比較多"等自然現象。
五、延伸課堂,促進學生發展
傳統的美術教學內容多樣性不足,難以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美術素養,我們可以利用課堂的延伸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人美版第三冊《泥條頭像》一課時,學生對用廢舊瓶子制作頭像意猶未盡,教師就可以利用孩子的這個心理特點,延伸課堂,組織一次《沙瓶畫》創作,讓學生在制作泥條頭像的基礎上利用各種造型的舊瓶子、細沙及水粉顏料制作沙瓶畫,讓學生充分體驗創作的樂趣,提高綜合審美能力。
“生活是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課堂的延伸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創意空間,除了手工課可以進行課堂延伸外,還可以在傳統的繪畫課中添加制作的新內容,傳統繪畫課的延伸課也可以用制作的方式來進行。例如我在教湘版四年級下冊《我喜愛的玩具》一課時,學生主動向我提出想要給娃娃做衣服,這是個很好的主意,娃娃除了可以繪畫以外,還有許多教學"資源"可以利用。組織一堂別開生面的娃娃服裝設計課,加強課堂與生活的聯系, 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激發學生再創造,讓學生在嘗試中去表達去參與,既獲得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更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平時,我讓學生用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去美化自己的房間,用課上學到的知識技能課外制作其他作品來美化生活。這樣可以天天看到,既可欣賞,又增添了手工制作的實用性,使他們有了自信,這對學生無疑是一種促進。
在美術手工課中實現更有效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必須注意激發學生的制作情趣,拓寬學生想像的創造空間,鼓勵學生求異求新,拓展美術課堂。而這些都必須建立在有充足的材料準備和時間保證的基礎之上。在教學中,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安全。要把美術教育的思想性、實用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尋常的資源可以創造出美妙和快樂。
生活與自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美術手工課程資源。在十幾年的教學工作中讓我深深體會到,通過各種方式、各種渠道,大膽開發和利用自然、生活的手工教學資源,教師能更有效地實現新課程目標,實施新課程教學,學生不但能更好地提高和鍛煉想象力、創造能力,而且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大大的被激發起來了。曾經有好幾位家長不約而同地向我反映,最近他們的孩子對學習美術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一回到家就折呀、剪呀、貼呀,一做就是一個晚上或一個下午,還意猶未盡的。但是如何更好的、更巧妙的、更合理的開發與利用,還需要我們認真的去發現,更多的去嘗試。但愿我和大家一起,能在這條大道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