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珍
初中語文教材主要要求學生加強對知識的識記能力和培養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語文卻在此基礎上主要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文化熏陶,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即是指在初中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從語文教學的整體性、相關性、層次性、有序性要求出發,及時靈活地調節語文教學各要素、各教學環節組合及作用的方式,使語文教學過程處于動態的良性運行狀態,在初中與高中的協調運動中實現語文教學和諧連續的發展。具體做法如下:
一、明確課程標準的要求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有如下幾點差異:
1.兩個階段的目標要求的基本內容不同:初中課程標準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 “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課程標準則從“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造五個方面提出發展要求。不難發現,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偏重積累,而高中則偏重積累基礎上的運用。
2.從培養目標看,初中語文《新課標》“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整體把握的能力”。高中語文《新課標》是“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因而“探究能力”的培養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任務。
3.從閱讀能力看,初中語文《新課標》“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而高中語文《新課標》“從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語言所表達的效果。對閱讀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透過表面現象理解由此反映出人們觀念上的差異和變化。
4.在閱讀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語文教學能力層次由初中的理解層提升到應用、鑒賞的高度,要求“文本對話”深入讀者內心世界。這一心理變化過程,對學生提出更高要求。如現代文閱讀方面:①閱讀方法上,由初中“熟練運用略讀、瀏覽”,到高中“能根據不同目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法”。②理解方面,由初中“理解主要內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情感”。③分析評價方面,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到高中的“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學習從不同角度進行闡發、評價、質疑”。④鑒賞方面,高中更強調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
5.從表達能力上看,初中語文新課標要求“45分鐘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習作,課外練筆不少于一萬字”,而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45分鐘能寫600字左右的文章,課外練筆不少于二萬字”,并“通過寫作實踐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分析和綜合等基本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由此可以看出,高中語文的作文,由初中感性思維提高到理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這無疑是一次質的飛躍與提高,這個變化過程,同樣要求高中語文教學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素質銜接和心理銜接。
從以上比較中,我們看到高中語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繼續和深入,在教學目標、內容上與初中存在明顯差異。其中每一方面都應引起高中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從而更大層面上避免學生產生不適應、不習慣、厭學、缺乏信心的現象,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質量,并推動學生身心成長與發展。
二、實現教學方式的銜接
1.語文教師要有整體觀念。從語文教學心理學的角度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著重指明——學生“應學什么、怎么學”,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重在揭示:學生“為什么而學”以及“將會怎樣去學”。工具性不僅強調了語文本身是工具,同時強調了語文課程的各種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養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不僅強調了人不是一個工具,同時強調了語文課程對于實現人的夢想、價值和追求的意義。此外教師還應對語文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整體認識。由此,我們語文教學只有將這三者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
2.初高中語文教學方法的銜接。剛剛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對高中語文的學習往往充滿的是一種復雜的情感,有的由于過去成績不理想產生了迷茫、恐懼;有的由于以往戰績輝煌而仍沾沾自喜;有的由于接受不正確的外界暗示產生了敷衍應付的心態等等。所以,初高中語文教學方法的銜接,首先體現在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實現學習動力和情感的銜接,注意保護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一項全國范圍的抽樣問卷表明,初三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的占 52%。另一項調查更進一步表明,隨著年級的升高,語文學習興趣水平呈逐步下降的趨勢。所以,抓住興趣這一非智力因素的聚焦點,做好動力、情感上的銜接,應是高中與初中語文教學銜接的第一策略。
其次,便是注意教材本身的關聯,做好知識上的銜接和過渡。學生由初中進入高中,高中的“語基”已由識記辨認語修知識、文學常識,變為聯系具體語境的語言操作;現代文閱讀已由教師指導下的淺易材料的初步理解,變為艱深文本的批判性閱讀;文言閱讀已由初步接觸,變為全面展開深入學習。中到高中做準,就是銜接和過渡。比如初三學習的詞《沁園春雪》,高一教學《沁園春長沙》,雖然教學要求不一樣,但教師可以從學生已學的詩詞中引入。初中學習的舒婷的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同樣可以作為《致橡樹》的引入教學,這些都是一種很好的過渡與銜接。在閱讀時,不局限于同一篇作品中,要在一個大范圍內比較閱讀:同一作品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與質疑,如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與《為了忘卻的記念》;不同作家在同一時期作品的比較與質疑,如老舍的《駱駝祥子》與茅盾的《子夜》等。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結合不同時期“景”與“物”的特點和關系來學習,給學生創設似曾相識的教學環境,同時著實拓展、延伸了學生的學科知識積累。
三、做好學習方法的銜接
古話說得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高中階段語文學習,學生知識的獲取,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決不能單靠教師。到了高中,學生除了課文學習,還有相應的“寫作和口語交際訓練”。因此,教師有必要針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對學生實現由“扶”到“放”的轉換。
這里,首先教師應幫助學生對語文的基礎知識進行系統梳理,同學們可參照有關講解,對字形、詞語、標點、句法、修辭、文學常識、寫作知識等注意搜集,構建起自己語文知識的框架體系。
其次,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學會積累式閱讀,教師應積極地向學生推薦優秀網站或課外讀物,使學生的知識面向深度、廣度發展。
總之,初三,是學生由初中到高中過渡階段,也是能否進入高中語文學習狀態的一個關鍵時期,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平穩過渡,實現初高中語文學習的“和諧統一”。通過彌合從初中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脫節”現象,必然有助于學生培養并樹立起對高中語文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并最終為其高考的全面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