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春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要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在進一步發展學生基本語言能力的同時,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從高考英語考題來看,閱讀理解部分在高考中的分值最重;而高考閱讀理解保持了較大的閱讀量,要求考生準確而迅速的從特定語篇中有目的獲取信息。這樣高中英語閱讀課就成為英語教學的核心課程。
隨著新課改的繼續深化和我省推行素質教育,英語課時減少,因此優化英語課堂結構,提高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效率極其重要。在英語閱讀課上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課改的教學理念,要以學生為主,教師有效指導,培養學生自主,互動探究式的學習。同時指導學生學習和掌握課文中的語言知識,了解課文內容涉及的文化背景,進而在閱讀方法,閱讀速度,閱讀技巧和閱讀理解的準確度和深度方面得到提高。下面談談在新課標下如何上好英語閱讀課?(以人教版的高中教材為例)
一、讀前活動(Pre-reading )
這是閱讀的準備階段:可從幾方面進行。
1.導入。在課堂教學中,自然、新穎、富有趣味的課堂導入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自然投入新授課氛圍之中,活躍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積極參與語言交流。從而實現新舊知識的自然過渡,提高學習效果。課堂教學導入方式多種多樣,如:音樂式導入、圖畫式導入、故事式導入、實物導入、競賽導入、多媒體視聽導入等等。無論采取哪種方式導入新課,都必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所學課文內容,特點,使新課導入趣味有效。
2.預測。學生閱讀文章前,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文題目、插圖或利用多媒體手段?學生提供相關素材的圖片文字等,幫助學生預測即將讀到課文的主要內容,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使之產生進一步閱讀和探究文章的動機和興趣。
二、讀中活動(While-reading)
本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使學生獲取詳細的語篇信息,學會課文中生疏的詞匯,短語和句子結構等語言現象。
1.整篇教學(fast-reading)。提出少量比較概括性的問題,如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What topics does the passage mention ? Where is the passage from?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best expresse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等 , 讓學生快速閱讀尋找答案。主要讓學生對閱讀的課文有個大體了解,一般讓學生采用Skimming 的閱讀策略。
要指導學生抓住主題句,主題句通常出現在文章第一段,最后一段或歸納總結每段的首句而得出。
2.細節閱讀(careful-reading)。對課文提出一些細節或深層理解的問題,如排序填空、正誤判斷、選擇、提些問題等;也可設計替換句子和長難句的翻譯。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猜測詞義等閱讀技能。訓練學生帶著問題尋找答案,快速通篇跳讀,找到所需要的部分時,可放慢速度,細讀要查找的內容。
可在細讀前為了掃清閱讀障礙,適當地處理一些影響閱讀和理解的生詞。可根據定義或解釋說明,因果關系,對比關系等猜測詞義。
三、讀后活動(Post –reading )
此活動是學生輸出的主要部分,是學生對課文語言形式的掌握和運用。一般根據不同的話題設置討論,采訪或寫作等形式的活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多種方式回顧,鞏固所學知識,把課文內容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創造性地運用所學語言。
總之,高效的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技巧,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英語閱讀在英語教學中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閱讀亦為英語學習輸入的重要手段。
隨著信息社會的出現,教育既要傳播信息,又要培養學生攝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而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在于培養交際性閱讀能力,有效地獲取書面信息,并對此信息進行分析,推理和評價,以實現交際的目的。
閱讀的過程因人而異。不同的讀者有著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經歷,即使是同一年級的學生也由于學習的方法和閱讀習慣、興趣等存在著差別,使到閱讀理解實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逐字逐句的閱讀。閱讀理解的過程是一個心理過程.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人在閱讀時眼球的運動是跳躍式前進的,并非一詞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動。大腦對信息的接收,通過一些關鍵性的詞語連貫起來進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語段大意,雖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碼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數行。那種逐字逐句理解的閱讀方式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減緩閱讀速度,而且使整體理解變得更加困難。
2.過份重視細節,而忽視對閱讀材料的整體理解。往往有這樣的一種情況,一篇文章讀完,讀者能夠講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情節,但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向讀者傳達什么信息,提出什么值得思考的問題,他卻一無所知。
3.忽視了培養根據上下文線索猜測詞義的能力。有的學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詞或陌生詞組,就急不可待在翻字典,這看來好像很認真很勤奮,其實這是一種”勤奮”的”懶漢”的做法。因為他用手的動作代替了腦的思考。
4.缺乏非視覺信息。在閱讀理解過程中,不但視覺信息起作用,非視覺信息也起作用。
上好英語閱讀課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課模式可以不拘一格,但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的養成訓練方面卻應該堅持一些科學高效的做法:
1)熱身(warming-up)
摘要介紹文章大意;挖掘文章背景知識;巧設問題;
2)目標(goal)
快速閱讀指定的內容(用眼讀而不是用嘴讀,逐句讀而不是逐字讀);
思考問題并歸納中心思想(main idea);小組討論并提出who,what,where,how,why等細節性問題;小組交流問題答案;
3)表達(express)
鼓勵學生簡潔表達對文章大意的理解。
以辯論或答辯(discuss or debate)的形式對所提問題發表不同見解。
精講語言結構和知識點語言運用。圍繞課文開展各種形式的口筆頭交際活動,如復述課文、問題討論、角色扮演、仿寫與課文相關的話題等;也可動筆進行改寫、提綱、評述等。
四、結束語
閱讀理解是英語知識綜合運用的體現,閱讀教學是為完成這一從“知識向能力過渡”進行轉化的實戰。讀得懂,然后才說(輸出)得出,閱讀理解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所以中學階段的閱讀教學既是常規教學的組成部分,也是考試的重點難點,教師要下功夫思考英語閱讀教學的方法和策略。只有這樣,我們的英語教學才能更上一層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