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勇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在語文課程總目標中提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改變純“接受性”學習,倡導探究性的學習,啟發學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讀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探究,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一、巧置情境,激起探究之欲
1.營造和諧氛圍。在教學中,教師應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使學生身心處于最佳活躍狀態,心情舒暢地投入課堂。這在課文教學中尤為重要,這是語文學科的內容與特點所決定的。語文是人文學科,是訴諸豐富情感的一門功課,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需要,重視積極的情感態度,為學生的探究、發現做好準備。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開始如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帶入一種和諧、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更要重視對學生的激勵評價,使學生保持探究熱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設置故事懸念。小學生特別具有好奇心,他們閱讀課文,往往會對故事發展或人物命運產生一種十分關注的心情,根據學生這種心理去設置一些懸念,往往能使學生產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極為關注的感情。我在教學《驚弓之鳥》時,開篇就布疑陣:“現在,空中飛著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辦法能把它打下來?”學生憑經驗紛紛說,用箭射,用槍打,用彈……至此,教師首先肯定學生的回答是正確的,但話峰一轉,說:“可是,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更贏,卻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聲把這只大雁射下來了,這究竟是什么緣故呢?答案就在課文中。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看誰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懸念的誘惑,學生立即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主動認真地讀書、思考和探究。
3.引發認知矛盾。在閱讀教學中,激發起學生內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將學生引入到一種認知矛盾的狀態,能使之產生特殊好奇心,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和探究欲望,激發他們主動地探求未知領域。我在教學《草船借箭》時,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后,讓學生再齊讀課題,然后說說自己的理解。
4.引導質疑問難。問題是科學探究的發端,學生掌握新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在問題情境中實現思維的過程,因而探究性閱讀教學的要旨在于為學生創造適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質疑問難,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學科的內容很豐富,教師要根據不同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引導、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有了問題,就特別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在積極情感的驅動下自主地、能動地閱讀,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使其積極探究和解決問題,實現語文再創造。
二、經歷過程,體驗探究之樂
古語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說明了實踐的重要性。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閱讀教學中更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實踐,讓學生親歷閱讀探究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
1.以讀為本,讀中感悟。《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老師也指出:“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梢?,閱讀教學必須扎實地堅持“以讀為本”的理念,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只有在讓學生自主閱讀過程中,自己閱讀探究中不斷提高。因此,在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復讀、分角色讀、賽讀等多種形式,以讀悟語,以讀悟情。
2.角式扮演,入境體驗。學生閱讀的文本,相當部分是文學作品,往往有著生動的會物形象,每個人物形象,就是具體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導學生對這些角色進行扮演、體驗,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探究性閱讀的能力。如教學《烏鴉喝水》,“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會是什么樣呢?讓學生戴頭飾進行表演,讓學生感受和體會烏鴉口渴難耐,到處找水的情景。
3.動手操作,實驗明理。對于有實驗操作內容的課文或學習材料,讓學生自己動手模擬,進行實驗操作,在具體的體驗過程中開展探究性閱讀。如教學《烏鴉喝水》第二節時,首先是激疑:烏鴉只是放石子,并沒有放水,水為什么會漸漸升高呢?接著,分小組進行探究,合作完成烏鴉喝水的小實驗。然后組織交流:從實驗中你發現了什么?從而體會“漸漸”一詞的含義。
4.問題爭鳴,深化認識。即對于課文中存有爭議的觀點,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并努力闡明理由,在觀點爭鳴中開展探究性閱讀。如《一夜的工作》中,對“總理讓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像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這句話,可以組織學生讀思討論:“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讓持兩種意見的學生各自陳述理由。教師可相機誘導,讓學生反復讀讀上文。從上文的“兩杯”綠茶可以推斷,花生米也應該是兩個人的,既然是兩個人的,當然應在一個人的基礎上有所增加。再從這個句子本身來看,可把“好像”去掉讓學生讀一讀,“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顯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沒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是實際上增加了,但看起來像沒有增加似的。在學生明確了這一點后,可進一步讓學生思考,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數得清顆數,可見平時沒有客人時就更少了,從而進一步體會周總理的生活簡樸。
三、開放視野,盤活探究之源
1.挖掘文本內涵,引導思維創新。一方面,要緊扣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焦點,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思考和討論。探究既可以從文章思想內容、寫作方法角度入手,也可以在嚼字、品詞、析句中探究。如教學《西門豹》,可抓住“西門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及“他的辦法妙在哪里?”這兩個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組織學生對課文進行探究。
2.延伸教材內容,拓寬認知視野。一是引導學生查找課外相關資料。如學習了《倔強的小紅軍》后,課外找找有關長征的故事讀一讀;學習了《太陽》,可以課外再搜集有關太陽的資料進行交流;學習了《詹天佑》,收集我國鐵路建設新成就方面的資料等等。二是布置課外實踐性作業。如學習了老舍先生的《貓》后,讓學生留心觀察一種小動物,寫一篇觀察日記。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創造性地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實踐,經歷閱讀探究過程,從而有效地改變純接受性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的主動建構,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