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輝



教學目標:
1.學會默讀,快速找到中心句并準確提煉信息,逐步提高閱讀科普說明文的能力。2.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理清文章的條理性。3.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學習運用生動說明事物。4.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養成熱愛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領略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
教學難點:學生對大自然的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句子較難理解。
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興趣導入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看看幻燈片上的圖片,說說這四幅圖片分別代表什么季節,你是怎么知道的?這些自然現象就像是大自然的語言?,F在,我們就跟隨竺可楨先生一同去探究《大自然的語言》。請同學們打開書,翻到128頁,將課文默讀一遍。(板書課題、作者)
二、默讀課文,感知內容
1.默讀一遍課文。要求: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不回讀。
2.掃清字詞障礙
①字音
孕育(yùn) 銷聲匿跡(nì)
②詞義
補充:周而復始:輪流一遍,重新開始,指循環往復,不斷進行。復,又,再。次第:一個接一個地。
3.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①想想文章向我們介紹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學生可能只說到某一方面,教師應接著追問還有沒有,并讓學生回答這些現象告訴我們什么)②這是一篇紹 知識的說明文。文章為何要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呢?(用了比喻,能吸引讀者,引發我們的閱讀興趣)③文章介紹了哪些有關物物候的知識呢?請跳讀課文,篩選信息,作適當的批注。(學生跳讀課文,作批注。稍后老師讓學生小組交流)(分成四個大組,每一小組回答一個問題)。A.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舉例:像“草木榮枯”“候寫去來”等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學生大多不舉例,老師強調要舉例子)(物候學應該說明什么時候開始研究的)B. 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呢?(指導學生抓關鍵句子)C.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訓練學生抓關鍵句子、中心句子。可這樣問:這些內容分布在不同的段落,你是怎么一下子找到的?)D. 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呢?
三、細讀課文,理清思路
1.這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互換?為什么?
明確:不能。采用的是邏輯順序。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很有條理。另外,前三個都是空間因素,后一個是時間因素。這又體現了由空間到時間的順序。
2.這四個因素說明的思路是怎樣的?請以第7自然段為例來探討一下。(第7共8句話,第一句中心句,第二至六句具體闡釋“緯度差異對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性作用”,第七、八句是舉例說明。整個段落的結構樣式是“中心句+闡釋句+舉例子”,說明思路十分清晰,有條理。)請同學們再找出一例作簡要分析。(學生交流,教師點撥評價)
四、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本文的語言具有什么特點呢?
(生閱讀思考,并勾畫自己所得。師巡回指導。)
(可采取幻燈片顯示相關句段,進行分析比較,如第7段、5段、8段的“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這句話能否去掉)
例1:第5段,“十天左右”、“五六天”這些數字并不具體,是不是就不準確呢?明確:這么多 差的天數不能都一樣,所以說十天左右,五六天,這樣表達才是準確。體現作者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態度,如果用的是確數反而不準確了。
例2:第8段,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能不能去掉“約”?為什么?明確:不能。因為沒有進行過準確的測量,只好估計,這樣更準確。如果去掉了,就變得非常確定了,反而不準確。
例3: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話中的“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能否去掉。
②生動。(讓學生默讀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看看語言有何特點)
學生齊讀文章1—2自然段,然后分析歸納。
五、拓展延伸,遷移運用
1.你還知道哪些有關物候的諺語及傳遞的物候現象?
例:麻省囤食要落雪 魚跳水,有雨來 煙囪不出煙,一定是陰天,早晚煙撲地,蒼天有雨意。 鹽罐返潮,大雨難逃。
2.請利用物候知識說說對以下這首詩的理解。
詩見課本138頁《大林寺桃花》
3.解釋兩個疑惑。
(見幻燈片 :第一個需根據因素一解釋,第二個需根據因素二解釋。)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了解了關于物候方面的科學知識,懂得了條理清晰地說明事物,品味了準確,生動的說明語言。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用科學準確而又生動的語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識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興趣。同時,也告訴我們,要留心觀察,努力專研,科學就在我們身邊,也許不久的將來,你就會成為科學家。謝謝大家!
六、作業設計
請模仿本文某一方面的特點(由主到次、生動的描述、準確的闡釋),進行片段寫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