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竹盛
一種當下流行的看法是,人們越來越冷漠自私,不太關心公共事務,不愿維護公共利益。但在一些事情上,這個看法并不準確,比如微博興起后,一度流行的“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就形成了一時之風潮。此外還有多地市民自發的抵制PX活動,以及幾乎充斥著街頭巷尾、微博微信,各種對公共事務和公共利益的呼吁。
看上去矛盾的現象,其實也很好解釋。在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雖然在空間和情感上越來越疏離,但是每個人的利益卻又前所未有地與他人的利益和行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促成人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呼吁公共利益。
這個冬天,家住南方的他,推開窗戶,深呼吸一口,吸入肺里的灰霾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家住北方的你前幾天丟進爐子中的幾塊煤球燃燒后排放出的煙塵。在剛剛過去的大年夜,你才在街頭興高采烈地點燃絢麗的焰火,巷尾的他可能就捂著胸口痛苦地咳嗽了兩聲。這種蝴蝶效應似的關聯感很容易使他對你產生了某種“正當權利”,可以理直氣壯地要求你不要燒煤球,不要放鞭炮。
如果有很多個他一起發聲,就會形成一種聲勢。于是今年春節前后,各種自媒體上流傳著各種段子,以防止污染為由,呼吁大家不買鞭炮,不放煙花,甚至將放鞭炮宣布為“丑陋的習俗”,要求政府重新發布一度廢除的“禁放令”。這些段子寫滿了理直氣壯,就差加上一句“不轉不是中國人”了。
不知道其他人什么情況,我自己從小到大每到春節,總是要放點煙花,不然就找不到過年的感覺。對于相同習慣的人,我是完全可以理解,并且也樂見鞭炮聲中騰起的濃煙,以及圍觀者興高采烈的神情和舉止。今年大年初一,我打開空氣質量報告的軟件,全國各地的PM2.5幾乎都爆表了,但我卻完全沒有往常的氣憤感,而是會心一笑,覺得以“作死的節奏”把年過得驚天動地的國人其實挺可愛的。
為了減少污染而呼吁少放甚至禁放煙花,這是公眾關心公益的體現,無可厚非。然而,有些呼吁可能是錯位的。放煙花是污染的幫兇甚至是罪魁禍首嗎?有一句話一語中的,中國人放鞭炮放了幾百上千年都沒有污染空氣,為什么現在就污染了?雖然沒有認真計算過,但是我想幾座全天候排放煙塵的鋼鐵廠 ,一年的污染量,大概足夠全國人民在過年這幾天歡天喜地地燃放鞭炮了。要我在 “關停整頓幾家工廠”和“使全國的年過得鴉雀無聲”之間選擇,我會毫不猶豫選擇前者。
冷漠自私固然令人擔憂,但參與公共事務時的錯位乃至偏頗,也將產生另一種憂慮。過年期間,有人半夜被鞭炮聲吵醒,異常氣憤,將問題的根源一路追溯到中國人的劣根性之上,將此事作為國人冷漠,不夠體貼的例證。我倒覺得,這樣的人才是最不體貼,最不懂得隨喜功德。一年到頭,就那么幾天歡樂,他們在雪地里徹夜狂歡,你躺在床上,聽著遠處稀疏的炮響,想象著他們在除 “夕”,在過“年”,在“碎碎”平安,簡直應該賦詩一首:“13億人共放炮,縱失眠,也幸福!”當然,如果有人就是喜歡在熱鬧的年夜里沉睡,那為什么不買對耳塞,對付幾天,輕而易舉地就將整個世界屏蔽掉,而非得繞個大圈,費勁地在焦躁的輾轉反側中思量著怎樣去改造“國民性”呢?
當然,這篇文章對錯位呼吁者的“呼吁”本身或許也是錯位的。在制度渠道不暢通的環境下,大多數人缺少充分呼吁和表達的機會,也因此無法錘煉出理性批判、正當呼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