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
語文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策略的實施
張麗紅
河北省深州市唐奉學區
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體現了素質教育認識的深化,強調了學生的素質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狀態。體現這種理念的課堂教學,不是完全根據教師的事先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是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本不斷碰撞,創造火花不斷迸發,新的學習需求不斷產生。
動態生成;有效;課堂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建構開放而充滿活力的語文課程。“動態生成”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課堂不再是由教師主宰,而是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過程,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動態生成”也展現了課堂的真實性。它追求教學的真實、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況,再現師生“原汁原味”的教學情境,從而構建起開放的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適宜的情境之下,學生會很自然地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來。
當學生對話精彩時,鼓勵、贊賞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只停留在賞識層面上是不夠的。如果我們把這種“精彩”看作是一種新的教學資源,那么,我們就可以利用這種資源,通過即時評價,引領更多的學生走進這“精彩”的世界。
課堂上,當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教師應該給予學生積極的回應,也就是對學生回答給予及時的贊揚或者表示接受學生的觀點。表揚是對學生回答的充分肯定。接受學生的觀點就是充分利用學生的回答繼續下一步的教學,具體表現為:認可學生的觀點,或者對它進行進一步的修改、比較或者概括,這會使學生更愿意參與問答。課堂上,我們還經常碰到學生回答不正確的情況,有時甚至出現“冷場”,這對每個教師都是一種挑戰。此時如果教師消極地應對,批評斥責往往會使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受到很大的傷害,尤其是對那些學困生或性格內向的學生更是如此。這種應對往往會適得其反,是教師應該盡量避免的。那遇到這類情況應該怎么辦呢?探問和轉問,教學的再組織無疑是理答的有效方式。
正如鐘啟泉說的那樣:“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語文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成長的場所,它應當煥發出無窮的生命活力。而生成性的課堂才能充滿活力,才具有生命的價值,才能讓我們的教學獲得生機和獨特價值,才能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才能引領更多的學生走進這“精彩”的世界。
在互動對話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學生面對某一問題紛紛發表不同意見的情況。面對學生的爭論,我們應牢牢把握良機,讓學生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讓各種不同的聲音在爭論中彼此交鋒、碰撞、融合。
例如教學《詹天佑》這一課時,有學生質疑開鑿八達嶺隧道采用“中部鑿進法”,他認為:既然中部打豎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應該多打幾口豎井,工作面越多,工期越短。可其他學生不同意他的說法,認為打豎井也需要時間,不是豎井打得越多工期就越短。究竟打幾口井?點應該定在哪兒?此時,學生情緒亢奮,正是探索的契機。教師牢固把握,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場所和方法,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伙伴,針對以上問題仔細閱讀課文,尋找問題的答案。為了讓學生透徹地理解,教師提示學生畫示意圖。學生將課文上的語言表達在示意圖上,又將圖示語言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知識達到了真正的內化,最后形成了一致的觀點。
可見,教者要善于捕捉在師生互動中閃耀出的創造火花,適時組織合作學習,通過紛紛發表不同意見,通過心靈碰撞,促進學生深入思考,讓各種不同的聲音在爭論中交鋒、碰撞、融合,從而生成新的認識。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時常會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問題。教師若裝聾作啞,則將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若嚴詞斥責,將泯滅學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將使學生疑竇倍增,如墜云霧。最有效的辦法是先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而后因勢利導,巧引妙導,把學生“脫軌”的思維引導到有價值的發現上來。
在教學《貓》時,一位教師拿出了小貓腳印的圖片,有位學生突然叫起來:“哇,這么難看,還像梅花?”這一超越預設與教學沖突的質疑引起了許多學生的議論,也讓教師措手不及——原本教師是想借圖來感受貓的可愛。于是教師穩了穩心神,反問學生:“你們覺得白紙上的腳印像梅花嗎?”學生都說沒梅花好看。此時教師抓住契機借勢引導:“既然貓腳印不好看,有時還讓人感到臟,為什么老舍爺爺說它像幾朵小梅花?”就這樣將一個與文本沖突的問題,縮小成為一個與文本密切關聯的生成點,引導學生從文中去尋找答案。在這個案例中,教師鎮定自若,遵循導引的規律,將學生的疑問、想法、創見等精彩瞬間巧妙地融入教學過程,把這些稍縱即逝的“意外”轉化成新的教學資源,這樣既可以回避“啊,這么難看,還像梅花?”這個已經引起學生關注的問題,又讓學生對貓的可愛有了充分感受,由衷地喜愛它,并感受到作者對貓的喜愛,對生活的熱愛。這是一種平衡后的突破,更是一種突破后的生成。
抓“意外”促生成的策略,是指課堂上學生出現了與學習內容無關的生成,這時應該引導學生回到自己的學習任務上來。這時需要老師發揮教育機智予以應對,巧妙地將學生從“歧路”上拉回來。
“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精心而概略地安排教學程序,盡可能地全面考慮學生在課堂中可能會提出的問題,同時還要充分作好處理突發問題的預案以及教學方式,將一些不可預測的事件轉化為課堂教學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