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輝++李曉衛
【摘 要】當前我國大量農民工入城打工,農村出現大量留守兒童,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涌現出許多問題,其中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由此給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學習等方面帶來了許多不良記憶。本文從社會工作角度探究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良記憶,嘗試找到消退不良記憶的方法。
【關鍵詞】留守兒童;不良記憶;社會工作
一、研究背景
自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民工進城務工是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然而農民工本身工資低廉,城市居住生活費用偏高,使得農民工將子女攜帶外出務工的總體成本偏高,外出打工的人不得不將子女留在鄉下,由祖輩或親戚照顧。在這種背景下,留守兒童應運而生。作為農民工流動的一個副產品——農村留守兒童現象,已經成為一個需要全社會動員起來、積極應對的重大現實問題。
二、研究目的
農村留守兒童因為親情缺失,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導致一部分留守兒童出現了焦慮、孤僻、情感冷淡等心理問題;行為上出現一些過激的現象;學習成績不穩定,這些為留守兒童的童年留下了不良記憶,影響著他們的健康成長,本研究試圖從社會工作的角度消退他們因家庭教育缺失帶來的不良記憶。
三、當前我國研究現狀
通過查閱文獻發現,國內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問題及相應的應對策略。周宗奎等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在一般表現、學習、品行和情緒感受上比未留守兒童嚴重,留守兒童在自信心和人際關系方面也顯著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兒童。蔣平認為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學校中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很少有人問津;二是當留守兒童放學回家后,撫養人或監護人很少對其學習加以監督與輔導。
綜上所述,當前學者們對于留守兒童的研究比較豐富,在研究內容上,主要側重于現狀和問題的描述。在家庭教育給農村留守兒童帶來的不良記憶的研究方面尚有不足。本文將從從社會工作角度出發,通過消退農村留守兒童的不良記憶的方式來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兒童"重理論、輕實踐"的不足。
四、概念界定
(一)留守兒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兩人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鄉或寄宿在親戚家中,長期與父母過著分開居住、生活的0到18歲兒童。
(二)不良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歷和發生過的不好或對以后發展產生不良影響的事物的重現。
五、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本研究主要從中國知網、獨秀網和萬方數據庫搜集了共32篇文章,在深入了解了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究式地提出了研究的方向。
(二)深度訪談法。訪談是定性研究最常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訪談沒有固定的模式與限制,且訪談的內容會因訪談者和被訪者的互動情形的變化而變化,本文通過與13名農村留守兒童的深入交談,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和信息。
六、消退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不良記憶方法的探究
(一)心理方面。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年齡不大,正處于社會化的關鍵時期,需要來自父母及家庭的關愛,而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他們得不到基本的心理滿足,在感情上與父母產生了“真空”,導致留守兒童長期聚積的情感得不到排解,產生了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人際交往能力較差,這些童年時的不良記憶對他們的成長帶來了不利影響。如案例1中琪琪(化名)因缺乏父母的關愛,導致孤僻,小學多次和同學爭吵,經常獨自一人呆在家中。初中期間,由于幼時與同學爭吵的不良記憶,導致現在不能正常與他人交往。社會工作者通過多次個案訪談,尋找琪琪的父母、班主任老師、比較親近的同學,了解琪琪的心理狀況,請他們多傾聽、接納琪琪的想法,尊重、支持琪琪的決定,融入到琪琪的生活和心理世界,更好地幫助她擺脫心理問題所帶來的不良記憶。
(二)行為方面。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家庭不健全的不良記憶,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父母愛與教育的缺失,會降低孩子的安全感,進而導致孩子行為發生偏差。如案例2中的小夢穎(化名),幼年主要與奶奶生活在農村老家,缺乏父母的照顧,她對很多東西產生了強烈的占有欲,經常與朋友爭搶東西,由于此時沒有父母的教育,小夢穎的行為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偏差。社會工作者在了解了小夢穎的情況后,多次電話訪談小夢穎的父母,請他們能陪伴孩子的同時多多教育孩子,及時糾正孩子的行為偏差,多讓小夢穎與朋友分享一些東西,讓孩子懂得分享的快樂,潛移默化的改變小夢穎的行為問題。
(三)學習方面。農村留守兒童中大多數表現為學業不佳,外出打工的家庭中大多為經濟困難戶,為謀生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來輔導孩子的學習。再加上孩子們的控制力不強,學習成績普遍較差。案例3中,小佳(化名)因母親出國打工,父親外出打工,在家缺乏學習上的監督,學習成績一直下滑,導致留級一年,自此學習成績差這一不良記憶深深地影響著小佳,他認為我本身就是差學生,學習成績是不可能提高的事,留級這一年,他的學習成績仍沒有一點提高。社會工作者了解情況后多次與小佳深入交談,肯定他在游戲方面很有天賦,鼓勵他在學習上多投入時間和精力,努力改變現狀。同時,請求班主任老師、同學的幫助。在和小佳的母親電話交談中,也請她工作之余多詢問一下孩子的學習情況,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被呵護,以此增加學習的動力。
七、總結
現階段的經濟社會的發展形勢決定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不斷增加,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問題的核心問題,本文主要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良記憶著手,對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成長困境做了深入的分析,在社會支持理論的支撐下,運用社會工作中個案工作的方法試圖從根本上解決他們心理、行為、學習方面的不良記憶,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蔣俊杰.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及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2
[2]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3]蔣平.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問題及對策[J].理論觀察.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