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華
2013年1月8日,力學大師鄭哲敏榮獲2012年國家最高科技獎。已是90歲高齡的鄭哲敏,將養生融入到科學工作中,優勢互補,在事業和養生方面獲得了雙贏。
鄭哲敏的長壽并不是得益于閑散自在。他是個在忙碌中保持心閑的人,不急不躁,平和上進。他為人處世很低調,不愿過多地出現在喧嘩浮華的場面,拋頭露面。對于他的獲獎,他謙虛地說,不過是做了那么幾件事,國家卻給了那么高的榮譽,實在是心懷忐忑。作為打造“國之重器的能人”,他卻絲毫不以自己驕人的成績而沾沾自喜,更不會夸夸其談。他依然保持那份“仁者壽,德者慧”的清淡、樸素、本真的人生底色和本色。他將所獲得的成果歸功于與他人的合作,他說如若沒有別人的智慧合作,他的科研是不可能完成的。
搞科研與養生,都視“欲壑難填”為大忌。他是在一種“喜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平淡和平靜的心境中,永葆昂揚向上的求知精神,永葆好奇樂思的積極心態。2006年,航天科技集團遇到一個難以突破的技術瓶頸,他心平氣和地勸大家“戒驕戒躁”,他說靜可養生,靜可生慧。他帶領大家迎難而上,難題很快迎刃而解。項目負責人向他行了一個非常標準的敬禮,說不如此不足以表達他對一個科學家的敬意。
創新精神使人年輕,而鄭哲敏的一生,就是在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不斷跨越中,樂觀自信、奮發向上、心態積極地走過的。他創建了爆炸力學的新學科,提出了流體彈塑性體模型,為導彈上天做出了貢獻。他解決了地下核試驗核爆炸威力預報問題。他在爆炸加工、巖土爆破、核爆炸效應、穿甲破甲、材料動態破壞瓦斯突出等多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和驕人的成果,但他絲毫不自高自大,而是勤于思考,平平淡淡、從從容容地行進在科學的天地中。他說:“我的體會是,人老心不老,很好!”保持好奇心,愛上科學天地的神秘與神奇,勤于用腦,可以防止大腦生銹,張弛有度,起到了修心養性、強身健體的作用。
鄭哲敏對走路健身的效果有深刻的認識。他說:“走路是最廉價、最有效的長壽之道。”他堅持步行上班,從他家走到中關村中科院力學所,這條路他持之以恒地走了50年。平時除外出開會,他一般不坐車。他說走路健身,貴在堅持,久久為功,通氣血,長精神。因此,他年復一年,不論嚴寒酷暑,風霜雨雪,照走不誤。但他畢竟漸漸年事已高,已至耄耋之年,家人擔心他在雨雪天氣容易滑倒,便善意耐心地勸他,下雨落雪,就不要走了。他為了讓家人放心,方隱忍地答應。近幾年年邁體衰,他并沒有徹底懶散,還是堅持去力學所上半天班。只要天氣尚好,身體舒適,他還是會常到所里走走,工作著,美麗著。
鄭哲敏是少有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人稱“三棲院士”。他身為力學大師,卻并不滿足于基礎理論研究,他更注重于以理論解決工程實際問題。他為何可以保持旺盛的創造力?那就是因為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全身心地投入他的科研工作中。
作為錢學森的得意弟子之一,他也是錢學森創辦的力學所的第二任所長,但他從不居功自傲。他常常告誡年輕人,要淡泊名利,專心致志。他說:“年輕人要看得遠一點,不要為一時的得失計較太多,做點實事,或許當前會吃虧,但是從長計議,于國于己都有利。你的心理也會平衡一點。”他認為科研需要耐心,凡事不可急于求成,人只有如古人所講“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字空”,沉下心來,方可有出色的、重大影響的成果。他強調的是要耐住寂寞,耐住枯燥,在反反復復的錯誤中總結,方可有所創新,有所創造,有所突破。
鄭哲敏說的不僅是科研之道,也是養生之道。人凡事想得開,放得下,不斤斤計較,耿耿于懷,保持風風雨雨中的寧靜,避免情緒惡劣,避免常處于焦慮苦悶狀態中。如此,心情愉悅,笑口常開,于事業有益,于養生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