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桂華 張義平
摘 要:作為教師,師德修養是必修的課程。教師應對自己的師德修養進行省察,應嚴格自律,抓住教育的本質“長善而救失”,做到“淡泊名利”,具有“家國情懷”。
關鍵詞:師德修養;嚴以律己;長善救失;淡泊名利;熱愛祖國
一、從“嚴以律己”省察自身師德修養
師德修養首先源于自己是否嚴格自律:作為教師勤奮好學才能獲得品德知識能力的雙重提升。教師要省察自己是否具有扎實的知識含量能夠承擔“水能載舟”的重任。習近平提出“四有”教師標準。其中之一,就是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學識”。培養學生文化基礎素養,教師首先要有扎實的文化基礎。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的“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合格嗎?是否有了給予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能力?如果有差距就要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地努力學習,使自己不至于差之千里。這是教師應該具有的對中華文化的摯愛的情懷,對祖國未來發展的擔當與責任感。這種家國情懷才能促成教師對教育、對文化傳承的孜孜以求,不斷奉獻的精神。教師在師德修養中首先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肯于學習,肯于提高,肯于奉獻,這就是師德修養的第一步。因為,我們為了教育的成長在不斷讓自己豐盈。如果教師不能正視自己的學識能力,在教育過程中就會出現“誤人子弟”的行為,對自己,對學生,對社會,對國家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因此,教師自我學習,嚴格自律才能邁出“自我省察”的第一步。嚴以律己,時刻按照教師職業道德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做好教師的工作。
二、從“長善而救失”省察自身師德修養
在物欲橫流社會中,我們會看到學生最缺失的就是“自主發展能力”很多學生高分低能,漠視生命,在溫室的環境中長養,沒有生存的本領,啃老族成為普遍現象……這些不正常的發展現象都給學生成長帶去巨大的缺失。尤其是學生對生命的漠視更加令人痛心疾首。學生漠視生命、校園暴力行為等令人痛心疾首。那些悲慘的事件讓大家痛心不已。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反思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影響應該怎樣去挽救孩子,幫助孩子、引導孩子。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學生。血淋漓的事實告訴我們,學科成績固然重要,可是人的生命更重要,健全的人格更重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更為重要。
中國歷史長河中,素來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健全的人格的教育。孔子提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不就是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嗎?今天,我們做教師的不能夠把中華民族這些美的教育發揚光大,只是追求高分教育,就背離了教育的本質——長善而救失。因此,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師德,才能重視學生德行的培養。反之,不注重師德的修養的教師,更不可能重視學生德育的成長。
三、從“淡泊名利”省察自身師德修養
“師德的自我省察能力”還表現在我們自身要不斷提升“淡泊名利”的心。習近平總書記號召我們廣大教師要有一顆“淡泊名利”的心。我們是否把這種情懷牢記在心里。一個老師沒有了愛的情懷,能說是“人格健全”嗎?沒有了對家國的擔當與責任,還能教育好學生嗎?中國的教育事業還能發展嗎?一個劣質的老師不會教出好的學生。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善人者人之師,不善人者人之資”。由老子這句話派生出“師資”這個詞。看看我們的身邊,我們的學校,有多少是“師”,又有多少是“資”。我們也要檢醒自己在教育過程中是做了“師”?還是做了“資”?為了做一名德才兼備的教師,我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師德修養,用德行的力量感化學生。
四、從“家國情懷”省察自身的師德修養
“建國軍民,教育為先”“教育為先,教師先行”。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那么,我們應該塑造什么樣的“靈魂”?為社會,為國家培養怎樣的“人”。這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如果一名教師只是重視學生學業的成長,忽視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對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都是“有害無利”的。孔子說過:“有才無德,譬如財狼。”我們在師德修養的過程中首先把國家的利益放在前面,我們的格局就被放大了,教師的心胸就開闊了。因此,在《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提出的要求依次是: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終身學習。這六點要求中“愛國守法”放在第一位。就是要求我們教師要做到“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因此,教師的師德修養必須從“家國情懷”的角度去省察自己。
參考文獻:
[1]于長友.教師應加強自身師德修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4(18):54-55.
[2]呂躍紅.加強自身修養? 強化師德建設[J].基礎教育參考,2013(14):21-22.
[3]華志嫻.教師應注重師德修養及自身素質的提高[J].教書育人,2009(0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