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月
摘?要: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我國今后一個階段發展的重要內容,高校統一戰線應該緊跟形勢,充分發揮高校和統一戰線兩方面的優勢,以統戰文化建設為核心,以服務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主題,以提供智力支持與科研成果支撐為手段,全面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關鍵詞:高校;統一戰線;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高校是高等教育開展的平臺,具有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基本職能和根本任務,既有繼承和傳播文化的義務,又有研究和發展文化的基礎,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統一戰線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好統戰文化能夠有力推動統戰工作開展,同時,也能更好服務于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局。
(1)以統戰文化建設為核心推動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的鞏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南,以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為核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推動全黨全社會統一的指導思想和共同的道德信念的建立與完善。統一戰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重要內容,統一戰線文化以大團結大聯合為基本特質,以“和而不同”為基本原則,同中國傳統文化理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特點相契合。高校統一戰線應以統戰文化建設為核心,切實踐行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多黨合作文化精神,以統戰文化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建設,鞏固中華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
(2)以高校統戰人才智力資源為支撐推動文化產品生產與文化事業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另一方面主要內容,是“文化繁榮”,是在“雙百”方針的指導下創作生產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和作品,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高校統一戰線文化氛圍濃厚,中高級知識分子聚集,人才和智力優勢明顯,幾乎涵蓋了文化發展的各個方面內容,在研究和生產方面都具有堅實的基礎。充分發揮這些人才與智力優勢,集中開展市場調研與分析,通過統一戰線的各種渠道和平臺積極建言獻策,為當前我國文化產品創作和生產提供良策。他們還可以親自投身文化事業,借用高校平臺與業界影響力,引領創作思潮,反映時代精神,在創造健康向上的文化創作氛圍方面發揮高校統一戰線的旗幟作用。同時,通過省、市統戰部門與其他文學、藝術單位聯合,充分發揮高校統一戰線自身的文化藝術優勢,一方面積極組建“送文化下鄉”隊伍,為農村群眾帶去新鮮、科學的文化知識與產品,廣泛聯系呼吁文藝團體和電影院線等下基層舉辦演出和播放電影,為鄉村群眾享受文化服務開辟更多渠道;另一方面以專家團等方式定期到鄉鎮參與座談,協助鄉鎮圖書館、廣播站和電影院等公共設施的建立,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進程。
(3)以人才培養為手段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與技術的支持,在我國,傳統文化產業發展較為良好,但是新興文化產業如數字媒體、動漫游戲等明顯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就是專業人才的缺乏和創新意識的不足。高等院校具有培養人才的天職,統一戰線人士多數奮戰在教學、科研一線,深受學生愛戴和尊敬。他們一方面可以將世界先進理念、知識和技術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也可以用自身的言傳身教影響學生,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獨立意識,為我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必備的人才資源。同時,高校統一戰線借用統戰平臺與非公有制企業等組織積極聯系合作,推動產學研聯盟的搭建,以聯合優勢創新文化產品生產模式,既為文化產品生產提供深厚的學術背景和技術基礎,又為高校資源的社會化運用提供一種全新嘗試。
(4)以統一戰線特色為抓手推動文化傳播。統一戰線是以大團結大聯合為主題的,廣泛聯系、團結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士,這種聯合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具體到高校統一戰線,他們既有鉆研中華傳統文化的大儒,也有留學海外的精英,他們的文化背景和工作經歷可能多種多樣,但是都被“同心”思想緊緊聯系在一起,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擁護者和繼承者。通過他們的廣泛聯系與傳播,借助高校的平臺和優勢,就能夠更好地團結、凝聚海內外同胞,以文化促進融合,以溝通增進了解,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中華文化體系的傳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1]黎?浩,郝儒杰,賈雪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研究綜述[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2(1).
[2]陳喜慶.對統一戰線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幾點認識[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