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國 張思遠
摘?要:制度、體制和機制是三個重要的概念,在有關政治和經濟的文章中使用的頻率較高,然而卻沒有一個統一的翻譯。本文以認知語言學框架理論為視角,探討了三者的區別和聯系,并總結出對應三個詞最恰當的翻譯“system”“ regime”和“mechanism”。
關鍵詞:制度;體制;機制;框架理論;翻譯
一、引言
在翻譯中,弄清術語的概念是很重要的。如果概念模糊,那么翻譯時就找不到合適的對應詞,甚至會出現嚴重的 “政治性錯誤”。筆者檢索了中國知網上含有“制度”“體制”“機制”等關鍵詞的論文數據庫,比如,“社會主義本質、制度和體制的涵義及其相互關系”;“制度、體制、機制辨析”;“制度、體制、機制的區分及其對改革開放的方法論意義 ”“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合理市場體系構建的關系分析”等。以上所提論文題目中對“制度”的翻譯有“institution”“system”和“regime”,對“體制”的翻譯是“institution”和“system”,對“機制”的翻譯是“system”和“mechanism”。由此可見,“制度”“體制”和“機制”作為政治色彩較濃的詞匯,在國內的學術研究和論文中是出現頻率較高的概念,然而對于他們的翻譯卻沒有統一,這可能會影響信息的傳遞和對外的交流。為此,下文將從認知語言學框架理論的視角來討論 “制度”“體制”和“機制”的翻譯。
二、框架理論
框架理論是研究詞義及句法結構意義的一種認知理論,它的創始人是Charles Fillmore,他在Frame Semantics(2006)一書中,系統闡述了框架理論。該理論將框架定義為能與典型情景相聯系的“語言選擇的任何系統”。框架理論認為:對任何一個概念的理解必然會激發一整套相關經驗概念,包括它的隱含意義和社會文化意義。詞語不是孤立的,詞的認知與背景知識和社會文化密切相關,語義存在于多種認知活動構成的框架之中。例如,從框架理論角度分析,從社會框架來說,“Teach”一詞觸發了“知識、經驗、教授、學習”的意象;從網絡式框架來說,觸發了“教師、學生、學校、家長、社會”這些概念。再如漢語中的“師傅”一詞,不一定是對應 “master”或 “teacher”,在中國特色的文化框架下,它可能是在交際關系中,說話者所打擾的對象,而在翻譯時,卻找不到相似的框架,只好譯為“Excuse me,sir” 或 “Excuse me,madam”。因此,不同語言存在框架系統和次框架的差異以及文化框架的差異,因此譯者的任務就是需要找到能夠激活與原語相同或相似的認知框架的語言表達式。
三、“制度”“體制”和“機制”的翻譯
首先,了解一下中文辭典中對 “制度”“體制”和“機制 ”三個概念在政治、經濟方面的定義。《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對 “制度”的定義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體系,如“社會主義制度”對 “體制”的定義: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在機構設置,領導隸屬關系和管理權限劃分等方面的體系,制度,方法,形式的總稱,如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等。對“機制”的定義如下:泛指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如市場機制,競爭機制。從框架理論的社會框架來分析,制度側重于社會的結構,位于宏觀層面;體制側重社會的形式,位于中觀層面;機制側重于社會的運行,位于微觀層面。三者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制度決定體制,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機制隸屬于制度和體制,并有助于制度和體制的運行與實現。
再看《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對“system”“regime” 和“mechanism”三個詞的解釋。“system”:①An organized set of ideas or theories or a particular way of doing sth。如,The British educational system。②A group of things,pieces of equipment,etc。That are connected or work together,如:a transport system。當然,“system” 使用在不同的語境中,其對應的中文意義是不同的。如:the solar system 太陽系;a system of philosophy 哲學體系;the respiratory system 呼吸系統;educating system 教育制度;social system 社會制度。如此看來,“system”激發的框架意義有:“系,體系,系統,制度”等。在英語中,“regime”指 “a form of management or government”。如:資本主義體制 ( capitalist regime ),社會主義體制 ( socialist regime);亦指 “a government in power”和“a period of rule”。如此看來,“regime” 這個詞既指 “一種形式”又指“與該形式相關的政治實體”。關于“regime”的具體使用,再如:Chinas merger control regime ( 中國的并購控制體制),international passport regime ( 國際護照體制),free trade regime (自由貿易體制),export regime (出口體制)。總之,從大量的例子中,得出“regime”激發的框架意義與“體制”基本吻合。“mechanism”:①A method or a system for achieving sth;②A system of parts that together perform a particular function。如:market mechanism 市場機制;incentive mechanism 激勵機制。不難看出Mechanism激發的框架意義與“機制 ”是一致的。
下面討論一下“經濟體制”“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政治體制”等幾個重要概念的翻譯。經濟學家賈高建對“經濟體制”和“經濟制度”兩個概念給出的定義是:“經濟制度是一種生產關系的建構原則的凝結,而經濟體制是這些建構原則的實現形式。所謂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 ‘主義 性質,應從經濟制度的層次去把握;而計劃經濟也好,市場經濟也好,則都是屬于經濟體制的層面。”再看下面一段文字:“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和社會領域改革相互配合,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選自“攜手努力,促進亞太經濟持續增長”—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其對應的英文翻譯是:“We adhered to and improved our basic economic system in which the public sector plays a dominant role while a multiple of non-public sectors are also allowed to play their parts for common progress. We went ahead with restructuring our economic,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gimes,in coordination with reforms made in the social sectors,thus giving a powerful stimulus to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如此看來,“system”與“制度”對應,“regime”與“體制”對應是無疑的了。那么,“經濟體制”“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政治體制”應分別譯為“economic regime”“economic system”“political system”“political regime”。
四、結語
認知語言學框架理論為研究語義提供了新視角,基于框架理論指導下的同義詞辨析與翻譯,要求譯者把同義詞置于動態的認知框架模式下,認清同義詞所在的不同框架中的隱性信息,從而在譯文中激發與原語相同或相似的框架。本文基于框架理論,探討了“制度”“體制”和“機制”的翻譯,希望以此為契機,更加深入學習框架理論和研究該理論指導下的同義詞的區別及其翻譯。
參考文獻:
[1]張愛武.社會主義本質、制度和體制的涵義及其相互關系[J].課程教學,2012(2).
[2]孔偉艷.制度、體制、機制辨析[J].探索與爭鳴,2010(2).
[3]趙理文.制度、體制、機制的區分及其對改革開放的方法論意義[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9(5).
[4]王方紅.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合理市場體系構建的關系分析[J].湘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3).
[5]Charles J.Fillmore.Frame Semantics [M].New York: Elsevier Ltd,2006.
[6]王?璐.同義詞的認知思考及其翻譯[J].科技信息,2011(6).
[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8]A.S.Hornbj,Sally.Wehmeier,
Midchael Ashb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7th Edition[M].北京:商務印書館,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
[9]賈高建.怎樣看待經濟全球化[N].學習時報,2003-09-28.
作者簡介:李振國(1975—),男,山東沂水人,碩士,現為貴州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與文化;
張思遠(1976—),女,山東聊城人,碩士,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教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