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
【摘 要】在全球化這一大的社會背景下,各國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也越來越頻繁。電影作為一種文化載體,還肩負著讓世界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的使命。但是由于文化差異、“文化折扣”以及國外電影的強勢地位等諸多因素的困擾,中國電影真正走向國際市場并立足于國際市場任重而道遠。因此,我們需要在不斷的探索中,開拓一條適合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道路,不斷增強中國電影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中國電影 對外傳播 障礙 策略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各國的政治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密切,在“全球化”這樣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電影這一藝術載體承擔了一個國家走向世界的重要歷史使命。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如何在全球化這一大的背景下利用好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這一政策機遇,將中國的電影不斷推向國際市場,提高中國電影的國際競爭力,從而使國際社會通過電影這一文化載體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增強國家影響力,是當今中國電影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中國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的障礙
1、中西方較大的文化差異,造成西方觀眾對中國電影文化認同的困境
電影是一個系統的文化表述,它包括了膚色、服飾、飲食、語言、建筑等外在的表征,也包括了價值觀念、人際關系、生活習慣、民俗儀式等內在的意義。不同受眾對電影符號的解讀多是從自身的文化角度進行分析,而在這些方面中外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些客觀存在的文化差異不僅阻礙了西方受眾對中國電影的正確解讀,從而大大降低外國受眾對中國電影的認可度,同時也使外國受眾對中國電影產生排斥,難以實現預想的傳播效果。如何跨越中外文化之間的鴻溝,使外國受眾接受并認可中國電影,是中國電影對外傳播面臨的一大現實難題。
2、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市場上遭遇“文化折扣”
“‘文化折扣是指對于產品所反映的風格、價值觀、信仰、歷史、社會制度等內容不熟悉的消費者,文化產品的吸引力、影響力大大降低的現象。”①近年來,雖然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但由于中國封建社會長期的閉關鎖國,使西方觀眾對我們的文化內涵已然很陌生,在許多西方人眼里,中國文化僅僅是一個個表象繁瑣的符號,如孔子、京劇、故宮、長城等,而對于其真正的內涵卻知之甚少。而且,由于長期缺乏與西方國家的溝通交流,許多外國觀眾對中國的認識還停留在早期的認知范圍之中,甚至對中國的文化還有所誤解。此外,正如中宣部文藝局影視處處長王強所說“一些影片被過多賦予政治說教色彩,只要文化背景稍稍復雜一些,海外觀眾就感覺理解吃力”②如此種種必然產生“文化折扣”,造成了即使在國內非常有票房的影片,但是一到國際市場就遇冷的尷尬局面。
3、以美國為首的文化大國幾乎占據了整個世界電影市場,使中國電影走向國際市場舉步維艱
當前中國電影的主要發行市場還是在國內,盡管如此,諸如來自好萊塢的進口片也在不斷爭奪這一市場,不斷挑戰國產電影在國內所占市場份額。從右圖我們可以看到,從2010年到2012年,進口片的票房在不斷上升,而國產片的票房卻在不斷下降。盡管國產片的數量在國內市場占主導地位,但其票房卻不敵進口片,可想而知國產片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大小。此外,近年來雖有不少國產影片進軍國際電影節,但卻收獲甚微,而參加各類電影節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國內市場被“搶占”,國外市場又擠不進,中國電影要想與國外的電影競爭并取得一定成績,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二、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策略
雖然中國電影對外傳播面臨極大的障礙,但是在中國政府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這一政策支持下,以及全球一體化這個大的發展背景下,中國電影的發展還是有巨大的可能性,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是中國電影的出路也是希望。中國電影走出去,不僅是擴大電影的發行市場,更是讓世界通過電影這一文化載體去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增強國際競爭的軟實力。因此,中國電影要通過不斷的嘗試與探索提高中國電影的國際競爭力,將中國的優秀文化發揚光大。
1、以“內容為王”,將情節的編排、人物的刻畫作為電影創作的主體,以電影豐富的文化內涵去打動受眾
我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沉淀的文化底蘊是國家巨大的精神財富,與其它國家相比,我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自然也為電影的創作提供了優秀的素材。但是,從中國電影對外傳播失敗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為了一味迎合西方受眾的口味,與國際電影接軌,中國一些所謂的大片盲目模仿,放棄了本應是中國電影中最珍貴的文化底蘊。“國產電影的健康發展,必須在‘本土文化和‘國際需求上找到真正的平衡點,使影片的內涵和趣味得到深厚的傳統文化支撐。”③有學者認為,電影《無極》有著爭奪海外市場的雄心和討取國際大獎評委們垂青的傾向。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導演放棄運用中國傳統英雄形象,而是刻意迎合西方口味;巨大投資營造的布景、場面、特效也并沒有帶來應有的震撼效果;以統一服裝出現的元老們主持思辨大會,也許會讓外國人滿意,但卻讓人懷疑這是古希臘而不是中國,非中非西的內容讓國內的觀影者感到不知所云,又如何讓國外的受眾接受呢?就藝術特性而言,電影應當具有鮮明的人文內涵,其靈魂應該是故事與人物,畫面和明星等都應該僅僅是烘托劇中人物的工具,而對于情節的編排、人物的刻畫才應該是電影創作的主體。舍本逐末最終只能導致電影的膚淺與空洞,使中國電影光有華麗的外表而無深刻的內涵。
2、將民族化與世界化相結合,尋求文化沖突中的契合點,以國外受眾能夠接受的形式表現中國文化
不同文化間雖有差異和沖突,但這種沖突并不是不可以調和的,抓住不同文化的“契合點”,抓住受眾審美的心理特點,以一定的藝術表現手法淡化差異,突出“共性”,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以李安的經典影片《臥虎藏龍》為例,該片一經上映,立刻風靡西方影壇。并且在國際上獲得了極高的聲譽。不僅獲得了美國電影金球獎、英國學院獎,而且在美國第74屆奧斯卡評獎中一舉囊括了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10項提名,最終摘得最佳外語片、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音樂4項桂冠。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它不僅具有西方影片的品質,還兼備中國電影的文化精神。電影一開始就為觀眾呈現了一幅具有中國古典特色的山水寫意畫:小橋流水,古樸雅致的江南民居,明凈舒暢的藍天下是綿延的青山,一襲長衫的李慕白牽著馬緩緩地走近,這一幅如詩如畫的畫面一開始就深深地吸引住了觀眾的眼睛。這樣富有詩意的畫面在這部電影中隨處可見:廣闊蒼茫的大漠,連綿起伏、云霧繚繞的山岳,還有郁郁蔥蔥的竹林、壯觀宏偉的北京城等。此外,影片不僅通過俞秀蓮家和貝勒府的精致布置展示了中國傳統建筑和家居設計之美,而且還通過玉嬌龍寫字的場景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之美,而人物打斗動作的設計不僅符合角色性格,更展示了中國武術之美。在主要人物角色的設置上,電影中既有李慕白和俞秀蓮這對沉穩內斂、克己寬人、尊師重道、承載了中國傳統狹義精神的俠客,也設置了玉嬌龍和羅小虎這樣追求自由、叛逆不羈、蔑視傳統、具有西方文化中這種個性化的人物角色。觀眾沉醉于如詩如畫的電影畫面中的同時,對中國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3、順應分眾市場的發展趨勢,準確把握傳播對象,選擇合適的傳播策略,并不斷培養中國電影的國際受眾
現在的世界市場是分眾化的市場,中國電影的海外傳播策略不能是單一的,每個民族都有著不同的民族心理和價值取向,我們不可能要求一部電影在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取得成功的票房和良好的口碑,必須針對不同的市場采取不同的策略。首先根據不同國家不同群體的特點,選擇易于理解并接受的形式,在電影的前期宣傳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設計不同的宣傳方案,并盡量避開影片中與傳播對象文化有沖突的地方。此外,要通過我國文化特色去“有意”培養中國電影的國際受眾。從傳播學的“涵化分析”理論來說,國外電影觀眾是通過中國電影所提供的“擬態環境”或“象征現實”來認識中國人、中國文化,同時建構他們頭腦中的中國形象,由于這種影響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過程,這就要求中國電影要處理好電影媒介的“設置議程”功能,運用正確的文化傳播策略,讓國外觀眾了解、熱愛中國文化,對中國電影產生濃厚興趣,用銀幕塑造真實、完整而富有個性的“中國形象”。“一個人的藝術審美心理易于和表現他所屬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藝術作品共鳴,同時由于求奇、求新和渴望了解陌生這一系列心理因素制約,也愿意接受他種地域,異族文化形成的藝術作品,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越是民族的,越是容易走向世界。”④用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去吸引國外受眾,使他們成為中國電影的影迷。在培養國際受眾方面,我國的電影其實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在國外觀眾中就有許多的中國“功夫迷”、“武俠迷”,而如何不斷強化中國文化對國外觀影者的影響力,擴大國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的認識面,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4、中國電影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有利于中國電影發展的“媒介生態環境”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電影如何加強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除了突出其內容,藝術表性形式,有利的政策環境、資源環境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此外,還要在運作層面上下功夫,借鑒國外已經成熟的運作經驗,將我國的電影制作逐漸推向國際化的水準。正如馮小剛所說的“用好萊塢的方式打敗好萊塢,把電影作為一項產業,實施好市場化戰略,做好電影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好萊塢電影的投資策略、品牌策略、市場策略、營銷策略等都值得中國電影借鑒。”⑤□
參考文獻
①李舫,《“文化折扣”阻礙中國電影遠行》[N].《人民日報》,2012-02-24
②http://www.fjsen.com/zhuanti/
2010-02/10/content_2768486_2.htm
③嚴峰,《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研究》[D].西北大學,2010
④邵培仁:《藝術傳播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⑤中國電影家協會:《笑論〈英雄〉》[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2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