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媛
【摘 要】在新媒體強勢介入的時代,受眾的媒介素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傳統媒體人的媒介素養尤其是新媒介素養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新媒體時代,欲提升傳統媒體人的新媒體素養,可從新媒體信息獲取能力、新媒體信息鑒別能力、新媒體信息運用等幾方面著手。
【關鍵詞】媒介素養 新媒體
通常認為,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判斷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的態度與能力。在這個層面上,媒介素養主要是針對受眾而言的。對于媒體工作者來講,媒介素養指的是媒體人對自己職業的認知和一種職業精神。近年來,新媒體技術的進步為受眾發布信息提供了可能,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打破了傳統媒體對信息發布渠道的壟斷,傳統的“傳”與“受”的界限出現了消解,同時也弱化了傳統媒體人對自己職業身份的認同。在新媒體強勢介入的時代,如何提高傳統媒體人的新媒介素養,維護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已然成了學界和業界不可回避的問題。
一、傳統媒體人新媒體信息的獲取能力
海量性,是對互聯網信息紛繁復雜特征最貼切的形容。新媒體時代,受眾接觸到的信息亦是呈“爆炸式”增長。信息獲取是新聞生產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新媒體信息獲取是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人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新媒介素養。對于海量的新媒體信息,傳統媒體人首先應該擺正心態,積極面對,切忌出現以下兩種極端:一是以傳統媒體固有的公信力為籌碼,以“官方”信源自居,無視新媒體信息及其影響力;二是以傳統媒體固有公信力為代價,“追趕”新媒體信息生產速度,棄信息真實性于不顧。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出現,降低了信息生產和傳播的門檻,為人人都能成為信息生產者和發布者提供了可能。個人作為信息發布的主體,進入信息生產的環節,改變了原有的信息生產與傳播格局,打破了傳統的媒介生態環境。在新的媒介環境中,傳播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雖然,近些年受眾的媒介素養整體上得到了提高,但是他們進入傳播領域,作為信息生產者的素質可謂良莠不齊,故意散布虛假信息、惡意中傷他人的現象比比皆是。這就要求傳統媒體人,面對海量的新媒體信息,應該具有質疑和批判精神,不能一味地追求時效性,不去核實信息的真實性而“搶先發稿”。因為,真實性才是新聞的生命。
二、傳統媒體人的新媒體信息鑒別能力
新媒體信息的核實能力。多元化的傳播主體,帶來了紛繁復雜的信息。面對信息量的急劇膨脹,傳統媒體人首先應對信息的真偽進行核實。隨著媒體傳播技術的不斷改進,信息傳播速度也在不斷提高,為了在新聞實效性競爭方面取勝,許多媒體不得不縮短信息核實在新聞生產中所占的時間,甚至忽略對信息的核實。如,2013年12月《廣州日報》《環球時報》《南都周刊》等諸多傳統媒體的新浪官方微博紛紛對“外國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訛詐”這一消息進行了報道。一時間,群情激奮。可后來經證實卻是外國小伙無證駕駛無牌摩托車將大媽撞倒。在這個事件中,傳統媒體對信息真實性核實的缺失,導致了這一虛假新聞問世,并產生了極其負面的影響。事實上,新媒體時代,受眾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真實有效的信息。因此,信息核實的能力應當作為傳統媒體人鑒別新媒體信息的基礎而被加強。
新媒體信息的新聞價值判斷能力。在去偽存真之后,還應該對信息進行篩選,去掉無效信息,保留有效信息。在眾多的新媒體信息中,以新聞人的眼光進行篩選,判斷信息的新聞價值,并自覺履行輿論監督的職能,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這不僅是傳統媒體人新媒介信息的鑒別能力,更是媒體人專業素養的體現。
三、傳統媒體人新媒體信息的運用能力
新媒體信息整合能力。不管是時下對微博內容的閱讀,還是早已到來的讀圖時代,都意味著淺閱讀這一閱讀方式的流行。這種閱讀方式往往導致對問題片面、淺顯、不理性地認識。尤其是以140字為上限的微博信息傳播,更是凸顯了新媒體信息的碎片化、不系統和不完整性等特征。這就要求傳統媒體人面對碎片化的新媒體信息時具有一定的信息整合能力。
新媒體信息解讀能力。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但是,個人作為信息生產者往往涉獵的只是新聞事實的表象,對新聞事實產生原因的分析,對新聞事實背后隱藏的信息的挖掘和解讀的能力有限。這便要求傳統媒體人拿出自己素有的專業的新聞精神對新媒體信息進行深度的挖掘和解讀,進而鞏固并擴大自身的公信力。
運用新媒體的能力。新媒體時代,許多新聞熱點事件,是公民個人微博中首先爆出來,后經傳統媒體介入而被廣泛關注的。除了運用新媒體信息,傳統媒體人還可以利用新媒體,與受眾進行互動,了解受眾的輿論風向,進而正確地引導社會輿論。最后,利用新媒體進行信息傳遞、品牌營銷和形象塑造的能力,也是提升傳統媒體人新媒介素養不可或缺的維度。□
(作者: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