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校教育,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旨在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的專門人才。其理論教學以“實用”為原則,更加注重實踐性,使學生在步入社會后能夠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會計專業作為一門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學科,則就更需要教師對實踐的教學模式進行探討,便于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會計;實踐教學模式;高職;主動學習
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的發展,高校的擴招,高職教育也順勢開始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行的人才培養模式。”近些年來,我國的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本文就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探究,以期能夠提高會計的教學質量和完善會計教學問題。
一、高職會計實踐教學現狀
1.教師實踐教學培養目標認識不足
就當前的實踐教學培養目標來看,教師僅僅停留在對會計專業學生的動手及操作能力上,教師普遍認為,操作能力是其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培養目標。從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的培養。
2.會計實踐教學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
高職院校對專業技能的培養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連續的、不斷的過程。但是對于多數高職院校來說,他們只是針對各自院校所開設的課程進行相應的實踐教學,不同課程間的實踐缺乏連續性,不能體現整體會計的工作流程,不能體現學生所學的知識體系。
二、高職實踐教學模式構建的實施策略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會計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筆者結合會計教學工作實踐,提出了內外結合的分層次模塊化“教學模式”。該模式貫穿于會計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基礎,突出職業素養的形成,是一種全方位遞進式會計實踐教學模式。
1.培養基本技能
該模塊主要是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將會計的基本理論和會計實踐相互結合,靈活運用會計實踐解決問題。該模塊的實訓教學必須要求教師充分運用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置項目,并且將每個項目作為一個單一的實訓單元,并通過提問引導的方式來啟發學生思考完成項目。
2.培養崗位訓練
會計的工作崗位分為很多種,分別為會計機構負責人或會計主管人員、出納、財產物資核算、工資核算、成本核算等。該模塊主要根據會計崗位職責的不同進行安排實訓項目。崗位實訓不同于單向實訓,崗位實訓更具體且綜合性更強。崗位實訓可采取分組的方式進行,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激發團隊的合作意識。
3.培養素養的綜合訓練
綜合訓練其綜合性和實踐性都較強。該實訓模塊主要有校內和校外兩類綜合實訓模塊組成。校內實訓模塊要求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之后在校內進行的實訓訓練。實訓的內容基本涵蓋了會計的基礎理論知識、成本會計和會計電算化、稅法和經濟法等課程。校外實訓就是畢業前的實踐階段,是學校的一個教學任務,學校與企業達成協議,安排學生進入學校的合作企業進行實習,該階段的實習能夠幫助學生熟悉企業的會計的工作環境和工作任務,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高職實踐教學模式保障體系
1.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高職教育的會計專業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首先對教師的要求是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會計教師作為實踐教學的直接參與者,不僅要求教師應該具有較強的專業理論知識,還必須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對于當前高職教師來講,大部分都是學校,從畢業開始直接進入學校進行會計教學,缺乏相應的實踐教學經驗。所以,學校應力求培養更多的“雙師型”的教師。
2.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
會計專業應實訓強,學校就應該加強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在校內應該加大實踐經費的投入力度,建立仿真性強,能夠全方位模擬實際工作的會計模擬實驗室。學生可以通過校內實習基地的訓練,提高自己對專業的掌握度,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校內實踐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劉方樂.高職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昆明大學學報,2005(2).
[2]周?丹,姚保興.高職教育分組教學模式實踐探索——以“基礎會計”課程為例[J].繼續教育研究,2011(9).
作者簡介:劉晶晶(1984—),女,漢族,寧夏銀川人,寧夏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碩士,助教,主要從事會計及商務英語教學研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