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山
【摘 要】本文結合河北衛視最新開發的《中華好詩詞》節目,指出國內文化綜藝類節目的通病,并提出創新文化類節目的具體方法:強化對文化形式內涵的理解與運用;培養節目自身的“知識英雄”;以情感化的表現吸引受眾,打造能流傳久遠的關鍵元素等主要內容。
【關鍵詞】創新 文化 綜藝節目
隨著去年《中華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的熱播,“文化與綜藝嫁接”成為今年電視媒體圈關注的焦點之一。河北電視臺自主創新研發的《中華好詩詞》趁著熒屏上這股“文化之東風”,嘗試將中華傳統詩詞之美與時尚娛樂手段進行了有機的融合。應當看到,類似的文化綜藝類節目在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傳播傳承的同時,在創新方面存在的問題仍然較多。本文結合創新思維在節目中的運用,來把脈國內文化綜藝類節目的通病,試圖尋求解決之方。
一、淡化記憶背誦之功,強化對文化形式內涵的理解與運用
與國內的文化綜藝類節目相似,《中華好詩詞》也是運用了闖關、益智、綜藝等電視包裝手法,希望借此提升受眾對節目的興趣,并希望由此能夠掀起全民誦讀傳統經典詩詞的熱潮。應當看到盡管這檔節目娛樂性做得還不錯,但是要說到知識性,還比較欠缺,僅僅體現了記憶力這個因素。觀眾剛開始還能集中注意力,記住幾句詩,但從整體的觀看體驗分析,可以發現《中華好詩詞》對經典詩詞的詮釋不夠,目前基本停留在考察記問之學的層面上。詩詞之美是大美,一念一境界,一文一風骨,平仄之間自有真意無窮。范曾給中國的詩詞下了個定義:摩挲音、韻、律;通游人、鬼、神。相反這個節目對受眾記憶力的壓迫性很強,令人很快就失去耐心。而且節目對于詩詞理解性的東西少,雖然也融合了一些文學、歷史的故事性元素,運用了不少古典、流行的文化元素,還介入了一些哲學思辨,但卻沒有深入到這些文化哲學的內涵,只是看上去眼花繚亂、五花八門,節目著力點還是放在了娛樂元素的開發上。
目前在國內的同類文化綜藝類節目中,能使大家印象比較深的都是漢字類節目。但是漢字類節目,如果只是強調背誦能力的考查,這個節目就很難立起來。而且題庫總有枯竭的一天,節目甚至陷入為了出題而出題的怪圈。因此,文化綜藝類節目需要修改得更為廣譜化。仍以《中華好詩詞》為例,相比于漢字,詩詞的時空感更具體:詩詞作者是誰,何時何地,什么事件情境,作者感情如何,典故和歷史是怎樣……節目完全可以精選幾百首經典詩詞,反復斟酌就足夠了:圍繞詩詞這個核心,把里面的情感、背景充分地榨出來,把經典詩詞與當下文化價值觀的這種復雜性、社會轉型期的矛盾現象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觀照當今,古為中用之感。
由上我們可以深思:對于文化綜藝類節目,如何利用其豐富的內涵?對節目的開發、講述的過程其實才是真正體味中華文化的過程。試問:如果我們讓觀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選手是答對了還是答錯了?背了多少文字類內容?拿了多少獎金之類的表面問題上,那我們這檔節目的價值何在?更現實的問題是,這樣的話我們和其他知識競賽類欄目有何區別,我們靠什么持續吸引觀眾及積累收視資源?
二、摒棄老套追星手法,培養節目自身的“知識英雄”
正如前面所論述的,即使冠以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名號,這些節目往往是娛樂性十足,而文化味欠缺,甚至頗有點急功近利、追名逐利之感。《易傳》中說文化就是人文化成,“文”是知識的一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化”。要求節目在“化”上下功夫,必然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一些文化綜藝類節目追求快節奏,密集娛樂的效果,多長時間就要出一個笑點,因此需要節目中能有帶動人氣的功臣。一些衛視相關節目中,很明顯的存在一個普遍現象:明星的存在,對此電視臺自然有收視率的考慮,但是弊端仍然明顯。明星只要存在一天,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節目的娛樂性就會大于文化性。這對以傳播中華文化為己任的節目本身就是一種傷害。
以《中華好詩詞》為例,節目中請到了一些二線三線邊緣明星,而真正的一線明星由于自身檔期已滿以及考慮播出平臺影響力等現實因素,往往會拒絕國內二三線衛視的邀請。而如果二三線衛視僅僅請到相對應的二三流明星,那么這些臺就被類似湖南臺、浙江臺等經常邀請國內一線紅星的衛視直接比下去了。
為了避免給人上來短人三分的感覺,建議相關衛視推出、培養自己的知識英雄。這些傳承中華文化的英雄,其實跟江蘇臺的婚戀英雄以及湖南臺的娛樂英雄沒有差別,都具備了唯一獨創性的特征。并且從節目的進程來看,經過一個或者若干賽季的培養,這些衛視已經養成了一批自己的優勝者隊伍,之后的節目就可以圍繞優勝者做文章。如果節目曾經邀請了一些明星,完全可以用知識英雄與明星PK的形式,達成平民上位,明星自然被放棄的過程。這其實增加了節目的懸念性,并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大量知識英雄自己的粉絲。而且從投入產出上面算,減少明星的出場減少了節目的成本,相反培養自己的知識英雄,可以增加節目自身的額外收益。
三、以情感化的表現吸引受眾,打造能流傳久遠的關鍵元素
文化綜藝類節目抓的是社會“冰點”,即傳統文化逐漸走向弱勢。這也導致了此類節目的受眾面會偏窄,媒體關注度不高。而分析受眾構成,可以發現關注此類節目的一定是對中華文化比較感興趣的人群。這些文化內容對于提升人的修養,對于個人精神領域的塑造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想吸引更多的受眾以及媒體的關注,就要開發相關節目中的情感因素,引起人們心靈上的共鳴。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如果能從遙遠的文化內容中,尋找到與今人內心相契合的興奮點,則受眾會更感興趣,媒體自然會給予更多的關注。
一檔文化綜藝類節目,能夠吸引受眾的關鍵因素,自然離不開特色鮮明的情與景的交融以及相應的環節設置。仍以《中華好詩詞》節目為例,其給受眾留下印象最深的兩個關鍵詞是背誦和跳坑,前文有所論述。現在回想十年前的真人秀節目《超女》,很多人都會憶起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等人的姐妹情,而很多細節已經記不清了。同樣去年很火的《爸爸去哪兒》,父子父女之情估計是很多人能被觸動的很重要的原因。國內衛視打造文化娛樂類節目,無論是明星還是自己的知識英雄,我們要著力挖掘他們自己身上的能夠與觀眾共鳴的元素,這往往是情感的內容。因此對出場的新人的介紹短片,應該著力下功夫去打造,挖掘其對中華文化的真摯喜好之情,以及由此給他帶來的婚姻之喜,家庭之樂等等。
四、利用全媒體,做好節目的整體推廣和營銷
除了上文所論述到的情感是影響受眾以及吸引媒體關注度的重要因素之外,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力,發揮全媒體效應,是打造文化類綜藝節目品牌的關鍵步驟。在媒體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早已過時,類似《中華好詩詞》這樣的文化綜藝類節目具有全民參與、化專為廣的潛質。但是如果不借力其它媒體,特別是新媒體的優勢,此類節目的前景堪憂。當前最好的策略之一就是爭取網絡獨家視頻,廣告商也會很在意這個節目的影響力、傳播率和覆蓋率。要利用各種媒介積極炒作,一方面邀約傳統媒體的記者來參與炒作,一方面在網絡平臺上去制造話題,嵌入有影響力的移動客戶端。還應指出,文化類綜藝節目往往作為各家衛視播出的重點節目,因此還需將視角鋪展得更遠一些、高一些,做全國性,甚至全球性的宣傳,呼喚所有的華人同胞一同來節目中領略中華文化之美。在賞玩詠誦間,在動人意象中追溯我們血脈共同的根源,觸摸傳統文化的深遠輕靈,體味貫穿上下千年亦將永存的美好情感。
綜上可以發現,文化的力量在于心靈共鳴。當個體面臨苦難的時候,中華文化能夠給予失落者以希望和光明。文化類綜藝節目要將經典文化中的情感意蘊作為開發重點,以喚醒更多觀眾的多角度關注,因為情感是無疆界的。□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12級博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