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
【摘 要】幫忙節目以精準的節目定位、紀實的采訪形式、良好的播出效果,獲得越來越多聽眾的喜愛,同時也成為各新聞媒體的品牌。那么,廣播類幫忙節目如何能獲得聽眾的青睞呢?在眾多的節目中,幫忙節目如何脫穎而出呢?做好廣播類幫忙節目,又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呢?本文總結了安徽廣播電視臺首檔廣播日播幫忙類節目——安徽生活廣播《1055愛幫忙》節目的經驗,并對廣播幫忙類節目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民生新聞 幫忙類節目 優化
幫忙類節目是對民生節目的突圍和創新,這類節目很容易形成本土特色,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服務性。從資訊的提供、幫助弱勢群體,到實地取證、監督維權等等,幫忙類節目很快在民生節目中順利“突圍”。
一、幫忙類節目的現狀
廣播幫忙類節目大都還是在民生新聞類節目中隱約占據一席之地,說隱約,是因為節目大都以熱線的形式給聽眾一個求助的渠道,而獨立僻出來的一檔大時段的廣播幫忙節目是屈指可數的。幫忙類節目比起民生新聞節目來說,更注重解決實際的問題。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以普通人的心態,滿腔熱情地關注貧困學生、困難家庭、外來務工人員等弱勢群體,真心解決他們的急事、難事、煩心事,充分體現了媒體的親民意識和責任意識。
二、幫忙類節目存在的問題
廣播類幫忙節目逐步占領了有限的城市廣播市場份額,收聽率和占有率逐步上升,幫忙類節目克服了以往民生節目只報道不解決的問題,直接以現實的真人真事入手,幫助聽眾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但我們也該清醒地看到,幫忙類節目逐步暴露出一些缺陷和問題:
1、每期的節目,都會受過去節目的暗示、引導作用,后期跟進線索出現雷同現象。比如,今天的幫辦和物業公司不作為有關,馬上就會有一大批熱線,是來反映物業公司的問題;今天有人打來熱線反映地方亂收費,馬上就會有很多熱線打來反映同一問題,容易引起聽眾的審美疲勞和節目的重復感。留下的線索也會造成第二天幫辦內容的重復。
2、由于注重對“幫忙過程”和“幫忙結果”的展示,受篇幅和節目要求的輕松伴隨的內在節奏的影響,幫忙類節目的深度比起民生新聞節目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有一種“點到為止”的無奈。因為一旦幫忙有結果,也就意味著幫辦的結束,而在幫忙節目中大段插入評論和反思也是不合適的,會和一般民生節目混淆,背離了幫忙節目的宗旨。
3、廣播幫忙類節目的靈魂是思維靈活的主持人,但是導播間和熱線邊龐大的幫忙團成員(編輯記者主持人)是非常關鍵的,但是受到廣播節目成本和運作模式的限制,幫忙團成員數量和質量都顯得很單薄,一般直播室2-3人,導播室2-3人,這些成員,其實也是身兼多職——接聽熱線、提供咨詢、形成幫辦、反饋熱線等等。在這一點上,廣播幫忙類節目和電視幫忙類節目的團隊是無法比擬的,短期內也是無法完善的。
4、因為廣播的傳播速度快,很多求助信息無法核實真假,而記者幫辦到一定程度會發現,隱情不少。比如,有聽眾反映衛生院不給補辦出生證明,卻隱瞞了孩子非計劃類生育的事實;反映房產糾紛卻隱瞞了自己并不是房產持有人的真相等等。另外,節目甚至會出現一批職業求助人,幫忙平臺成了他們求助的專場。
5、求助內容的低俗化,難以脫離市井。求助內容里,經常會有幾十年鄰里糾紛、土地糾紛等等這樣的求助出現,幫忙類節目很難挖掘前因后果,因此這類題材只能一帶而過,無法有具體的解決實施辦法。
三、如何做好幫忙類節目
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生活廣播首檔日播幫忙類節目《1055愛幫忙》,開播于2012年10月,每天下午4-6點播出,時長120分鐘。以下以該節目為例,對幫忙類節目進行分析。
1、打造團隊的鮮活形象
有力的幫辦、互相協助的表現、輕松伴隨又不失穩重的團隊,在聽眾中能迅速享有號召力。主持人要各自保持鮮明的個性,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見解,并且要有豐富的閱歷,在聽眾提問的第一環節,就能夠給出解決辦法,讓人產生信任感。
《我們幫你辦》環節由兩位男女記者超級珊和無敵晏掌舵,負責采訪、寫稿和評論。獨特的視角、鮮活有沖突的現場、面面俱到的幫忙,帶給觀眾來自采訪一線的真實感受。節目一直在創新改版,這個環節永遠不變。甚至已經有聽眾打來求助電話,點名指姓要求幫辦記者來幫忙。
后臺強大的智囊團。為了在專業領域給聽眾更多專業的幫忙,《1055愛幫忙》成立了智囊團,成員包括律師、醫生、教師、心理咨詢師、收藏家、警察、各職能部門、機修師、旅行家等等,現有100余人。這些富有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為現場幫忙、調解,后臺幫辦,提供了有力的專業的無私的保障,是幫忙節目巨大的后援隊。
2、一幫到底的精神
幫忙必須有結果。安徽蚌埠懷遠殘疾丈夫為下肢殘疾的妻子通不過教師資格證考試鳴不平,《1055愛幫忙》記者從蚌埠市教育局到老師的學校家庭調查了解,最后到省教育廳,一一深入幫辦,鍥而不舍,最終這位老師成功通過了體檢,拿到了本該屬于他的教師資格證;合肥車天下老板涉嫌攜款跑路,記者幫忙受害車主一一維權,節目提供法律等幫助;一市民銀行里的存款被法院強制劃撥兩年了卻得不到任何解釋,記者跟隨市民從市支行到分行到法院,逐步幫忙取證和解決。
由于幫忙團成員的志愿服務精神,以及一幫到底的口號支持,節目曾經創下過高達15的占有率,獲得過2013年度安徽廣播獎欄目獎。
3、幫忙類節目活動的策劃和創新
幫忙類節目的活動是非常好操作的,只要和聽眾有關的,能幫助聽眾解決現有問題的,都可以策劃并實施,尤其是一些公益活動。如關愛空巢老人的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暖冬行動;3.15維權在行動系列;緣分的天空——單身派對系列活動(聚會、爬山、沙龍、自駕等等);“我們的六一”安徽白血病兒童聯誼會;安全知識公益小課堂等等;免費午餐;書法家進社區活動、影院觀影團等等。很多活動已經漸漸形成了品牌并被其他媒體復制。
4、新媒體的大量運用
節目開通了新浪騰訊微博、微信、短信平臺,吸引年輕觀眾、時尚人群,實現了注意力最大化。專人負責賬號的維護,獲取及時新聞線索。適時發布“節目預告”,并與聽眾開展互動。及時發布幫忙進展、幫忙結果。尤其是微信平臺的運用,一些聽眾的語音求助,在節目中同步下載播出,更快、更新鮮,這是電視無法比擬的。
5、與全國同類節目和欄目的互動
互動更注重的是愛心的接力和幫忙的延續,如新疆烏魯木齊疼痛病男孩合肥求醫路,節目組幫助聯絡接送司機和醫院等等。
6、聽眾的實時參與和互動
在開播將近兩周年的時間里,累計接到聽眾熱線10000多個,有大約40%的熱線問題我們依靠聽眾的互幫互助,主要涉及美食、旅行、找工作、生活保健領域,在兩個小時的節目里,如何快速、有效、高質量的處理聽眾熱線是我們一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生活廣播)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