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朱瓊,龔璇,夏瑞 (長江大學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湖北 荊州 434000)
小兒全麻術后蘇醒期躁動[1]是指患兒在全身麻醉蘇醒期出現的一種意識與行為分離的精神狀態,表現為無法安撫、易激惹、倔強或不合作,典型的會出現哭喊、手腳亂動、呻吟、語無倫次和定向障礙及類似偏執狂的思維。術后躁動的發生與手術因素、麻醉藥物、以及患者個體差異有關[2],而鎮痛不全是引起躁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多數研究認為術前、術中預防性使用鎮靜、鎮痛類藥物,可以明顯降低其發生率。本研究觀察了地佐辛預防小兒扁桃體切除術蘇醒期躁動的效果?,F報道如下。
在我院擇期行扁桃體切除術的60例患兒,年齡6~12歲,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ASA分級Ⅰ級,排除既往有呼吸道疾病、精神疾病、過度肥胖或消瘦的患兒。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體質量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所有患兒均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兒在父母陪同下進入手術室,常規監測血壓、心率、脈搏血氧飽和度,面罩法吸入8%七氟烷、5L/min氧氣的混合氣體,待患兒意識消失,行靜脈穿刺成功后停止吸入七氟醚。靜脈誘導用藥依次如下:靜脈注射長托寧0.02mg/kg、咪達唑侖0.05mg/kg、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mg/kg、維庫溴銨0.1mg/kg、地塞米松0.2mg/kg,氣管插管確認成功后,接麻醉機行機械通氣,監測PetCO2,吸人2%七氟烷、持續泵注瑞芬太尼0.1~0.5μg/(kg·min)、間斷靜注維庫溴銨維持麻醉。將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30例,手術結束前10min,實驗組靜脈注射地佐辛0.1mg/kg,對照組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手術結束后,待患兒自主呼吸恢復后拔除氣管導管送入術后恢復室PACU。
觀察兩組患兒拔除氣管導管即刻 (T1)、拔管后5min(T2)、拔管后10min(T3)、進入PACU即刻 (T4)、離開PACU即刻 (T5)各時點的心率 (HR)、脈搏血氧飽和度 (SpO2)、Ramsay鎮靜評分(1分:不安靜、煩躁;2分:定向良好、安靜合作;3分:嗜睡,能聽從命令;4分:嗜睡,單彈扣眉間刺激時反應活躍;5分:深睡眠狀態,單彈扣眉間刺激時反應遲鈍;6分:深睡眠狀態,對刺激反應遲鈍)。記錄患兒在PACU停留的時間、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呼吸抑制、過度鎮靜等情況的發生。
兩組患兒在拔除氣管導管后至離開PACU期間均無惡心、嘔吐、呼吸抑制、過度鎮靜等情況的發生。各個時點的SpO2均在95%以上,在PACU停留的時間分別為 (60±25.5)、(72±40.2)min,其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 HR及Ramsay評分在T2、T3、T4時點均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在各時點HR、Ramsay評分的比較
目前全麻術后躁動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3],可能與患兒蘇醒后面對陌生環境、手術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各部分活動不一致、交感神經興奮或某些類型精神運動的影響有關。有學者[4-5]認為,揮發性的吸入麻醉藥物是引起蘇醒期躁動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Picard[6]研究發現,小兒全麻術中采用七氟醚維持比異丙酚維持的躁動發生率高。而張忠和劉風梅等[7]研究發現,小兒靜吸復合全麻時吸入低濃度的七氟醚聯合瑞芬太尼維持麻醉,生命體征平穩、蘇醒迅速,與高濃度七氟醚相比,躁動發生較少。另外,手術種類也是一個影響因素,頸部手術的患者在麻醉蘇醒過程中更容易出現窒息感,這可能是導致術后躁動的原因之一。
疼痛亦是術后躁動的重要誘因,研究顯示超前鎮痛可以明顯減少術后躁動的發生。文獻報道在手術開始切皮前或手術結束前預防性地給予一定量的鎮靜、鎮痛藥物,或在患兒蘇醒期給予一定的鎮靜、鎮痛處理,都有助于患兒安然度過術后蘇醒期。以往可用于小兒的常用藥物為嗎啡、芬太尼等阿片類麻醉性鎮痛藥,但這類藥物有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呼吸抑制、過度鎮靜、煩躁、便秘、尿潴留、瘙癢等[8]不良反應。而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新型藥物地佐辛具有強效鎮痛和較強的鎮靜作用,從藥理學機制上看,地佐辛主要激動κ受體,對μ受體有部分激動作用,但不產生典型的μ受體依賴。地佐辛副作用較少,對呼吸的抑制作用較輕,且有 “封頂效應”[9],還能改善瑞芬太尼所致術后痛覺過敏的現象[10]。
本研究采用瑞芬太尼復合低濃度七氟醚維持麻醉,在手術結束時,麻醉藥停止后瑞芬太尼的鎮痛作用會在2~3min內迅速消失,導致明顯的術后疼痛,甚至引起痛覺過敏,從而加劇七氟醚所引起的術后躁動。在本研究中,我們在手術結束前10分鐘靜脈注射地佐辛0.1mg/kg,可以觀察到實驗組患兒在拔管后其鎮靜評分優于對照組,說明地佐辛可以有效預防小兒扁桃體切除術后蘇醒期的躁動。
綜上所述,地佐辛預防小兒扁桃體切除術后蘇醒期躁動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少,可以在臨床上安全應用。
[1]Cole JW,Murray DJ,McAllister JD,Emergence behaviour in children:defining the incidence of excitement and agitation following anaesthesia [J].Paediatric Anaesth,2002,12 (5):442-447.
[2]Aouad MT,Nasr VG.Emergence agitation in children:an update[J].Curr Opin Anaesthesiol,2005,18 (6):614-619.
[3]Jerrold L.Inhalational anesthetics.Pediatric Anesthesia,2004,14:380-383.
[4]Cravero JP.Beach M,Thyr B,et al.The effect of small dose fentanyl on the emer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pediatric patients after sevoflurane anesthesia without surgery [J].Anesth Analg,2003,97 (2):364-367.
[5]Cravere J,Surgenor S,Whalen K.Emergence agitation in Paediatric patients after sevoflurane anaesthesia and no surgery a comparison with halothane [J].Paediatr Anaesth,2000,10 (4):419-424.
[6]Picard V,Dumont L,Pellegrini M.Quality of recovery in children:sevoflurane Versus Propofol[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0,44 (3):7307-7310.
[7]張忠,劉風梅 .不同濃度七氟醚對小兒全麻蘇醒期躁動的影響 [J].醫學臨床研究,2011,7(28):1385-1386.
[8]杭燕南,莊心良 .當代麻醉學 [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1481.
[9]謝其毅,吳克宏 .地佐辛防治瑞芬太尼麻醉術后痛覺過敏的觀察 [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1,17(11):94.
[10]Cravero J,Surgenor S,Whalen K.Emergence agitation in Paediatric patients after sevoflurane anaesthesia and no surgery:a comparison with halothane [J].Paediatric Anaesth,2000,10 (4):4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