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獻峰
摘 要:工學結合是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模式,主體包括學生、企業、學校。本文通過對各種生產實習模式的分析及學生、企業、學校的情況分析和綜合,對精細化工專業的分段生產實習進行工學結合任務式方案制定的探討,討論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的實用性人才。
關鍵詞:工學結合;分段生產實習;精細化工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8-0148-03
生產實習是中等職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環節。生產實習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在了解社會、接觸生產實際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操作技能、關鍵能力有的感性認識,為學習專業課程打好基礎,為就業積累工作經驗。
工學結合是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模式,主體包括學生、企業、學校。它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學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貫穿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同時提高學校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適應能力。
一、生產實習模式分析
(一)早期的生產實習模式
以前,中職學校由各地方職能生產局開辦,學校與各局屬生產企業是兄弟單位,中職學校的職能是為各生產企業培養、輸送生產一線技術人員。因此,學校與企業間關系密切,學生可定期到企業進行分段生產實習。
早期,精細化工專業的生產實習分四階段完成,分別在中職第一學年由專業教師組織學生到各生產企業進行參觀一周,初步了解生產企業的工藝流程及一線生產崗位的種類及要求;第二學年學習完專業基礎課后,學生分散到各企業進行兩周的設備設計課題實習;第三學年學習完專業課后,學生集中到一到兩家企業,在生產一線各工作崗位進行一個月的生產工作實習,由專業教師和一線崗位的工人共同指導學生,讓學生了解生產崗位的任務、要求及深入認識生產工藝流程,并按要求寫出生產流程及安全注意事項和工作體會的論文;第四學年學生需帶上設計生產流程的任務到企業實習一個月,回校后再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畢業設計。生產實習的四個階段,學生在專業教師及企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開展學習任務和崗位工作,學生能清楚地認識到理論知識在生產中的應用,這種生產實習過程充分地體現出工學結合教學模式。
(二)現在的生產實習模式
現在,生產實習的模式是在中職三年級進行為期一年的頂崗實習。實習學生通過企業招聘或自已找實習單位的方式完成一年的頂崗實習。其實,這種實習方式就是“就業” 。在工作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工作單位太分散,教師較難對實習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另外,大多數學生不會把學習到的知識內容、技能與實際工作崗位要求相結合,企業對實習生的工作能力有較大的意見。同時,實習生也對實習企業和學校產生“被坑害”的情緒,感到學習了三年一點知識和技能都沒學到。最終,頂崗實習的模式不能有效地體現出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二、分段生產實習中的主體分析
從以上兩種實習的形式比較,分段實習比頂崗實習更有效地進行工學結合教育。因此,分段實習的形式是有必要重新采用。生產實習要達到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目標,是需要企業、學生、學校三方面主體作出共同的努力才能順利完成。因此,分析三方面主體的具體情況是關鍵。
(一)企業的分析
現在,大多數企業都不接納在校生到企業進行生產實習。原因是,第一,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第二,避免企業出現生產上的質量事故;第三,實習生不同于正式工人,他們不能加班、不能扣工資懲罰,具有較多的工作限制性;此外,還有技術保密性。由于以上各原因,企業為了不影響生產和效益,因而只能招聘見習生,而不需要實習生,從而造成了在校中職學生較難在各學習階段到企業進行實習認識,只能把生產實習安排在最后一學年進行頂崗實習。
針對企業的問題,其實可以先安排學生在較簡單的工作崗位上進行生產實習,然后通過工作考核的辦法,采用激勵機制提高學生工作積極性,擇優選用技術或能力較強的學生到技術崗位進行輪崗培訓。
〖BW((5mm,,)〗〖BG(〗〖BHDWG5mm,WK17mm,WK144mm,WK17mmW〗〖SQ*6〗·〖HT5"H〗實習實訓·〖HT5SS〗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下精細化工專業分段生產實習探析〖BHDFG0.5mm〗〖BG)〗〖BW)〗
(二)學生的分析
根據數據統計,每一年差不多有一半的學生只能完成三個月的頂崗實習時間。通過調查發現存在以下原因:第一,學生的社會經驗及工作經歷少,不會對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依賴教師指導性較強,遇困難時不會解決而放棄實習;第二,學生個性較強,常因工作上的一時之氣而放棄實習。
實習過程中,教師常觀察、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及時解決以上問題,對學生順利完成生產實習是有很大的幫助。
(三)學校課程與生產實習工學結合的分析
生產實習環節是中職學校實現培養具備合格職業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職業人的教學目標。學校在保證生產實習過程中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結合開設的課程內容實施任務式的生產實習,有效地培養職業人才。同時,利用生產實習豐富了教師的生產經驗,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更新教師的企業生產知識。
三、精細化工專業分段生產實習的方案探討
根據以上對企業、學生、學校存在問題及教學目標等情況的分析,并比較以前的生產實習和頂崗實習的模式,分段生產實習的方案主要從實習時段的安排及實習與課程的結合兩方面進行制定。
(一)分段生產實習時段的安排
考慮到企業的接受能力和學生的工作能力及耐性的因素,分段生產實習需分為三段。第一階段的實習時間應安排在中職一年級第二學期未,進行兩到四周的生產實習。此時,大多數學生的年齡已達到十六歲的用工年齡規定;同時,課程上已學習到專業基礎課知識、初步掌握基本的專業操作技能。第二階段應安排在二年級第一學期未,進行兩到四周的生產實習。這階段,學生正在學習專業課程,通過實際生產過程可更具體地認識、理解課程中抽象的知識內容,并為下學期的專業學習打下基礎。第三階段安排在三年級,為期一年的頂崗實習,為就業作準備。
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生產實習時間的安排,主要是考慮到企業在這段時期用工需求量大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是較樂意接受學生到企業進行生產實習,以解決企業的用工需求。
(二)生產實習與課程的結合
生產實習應結合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內容進行工學結合培訓,學生帶著課程任務在生產實習過程中,在教師或企業人員的指導下理解所學知識內容,培養、提高各方面能力。
1.第一階段生產實習的任務
(1)目標
學生在生產實習過程中學習精細化工專業的職業道德、職業生涯的發展、崗位任務理解、企業管理制度、質量控制與管理制度等專業能力,培養人際溝通、團隊精神、領袖能力等關鍵能力。
(2)學生任務
在生產實習期間,學生應有目的地了解企業文化及各種的管理制度、崗位要求,結合《職業道德》《職業生涯規劃》《行業法規》等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內容,編寫一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書”和一份“6S管理方法的小結”的作業。
(3)教師任務
由于初次進行生產實習,企業一般都會安排學生在生產線上的包裝工序。原因是,學生第一次實習,對于帶隊教師是一個艱巨、繁瑣的任務。教師必需從各方面穩定學生的工作情緒,另外還需常在現場指導學生的工作,說明工作任務與所學課程的聯系。指導的任務是,讓學生通過在企業生產過程中結合專業知識初步了解生產流程的各個工序及各崗位的工作任務要求;清楚認識生產安全事項;學習、培養、鍛煉各種實際生產中的關鍵能力。另外,教師還需糾正學生對工作任務膚淺的認識,要較深入地理解任務與專業間的關系。例如,化妝品企業包裝工序為例,企業在包裝過程中要求工人包裝時觀察瓶內化妝品是否清晰,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生產檢驗的一部分,同時也可以從化妝品專業課程中的乳化知識進行結合,解釋化妝品變質的原因。
(4)企業協助
學校與企業應達成協議,企業人員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生產安全教育、企業管理制度等方面內容的介紹,團隊精神的培養等課程的培訓。采用激勵方法,對學生進行崗位技能考核,擇優到有一定技術要求的崗位進行重點培養。
2.第二階段生產實習的任務
(1)目標
學生主要學習企業的工藝流程、生產操作技能、質量控制管理等專業技能。
(2)學生任務
學生需結合《化工原理》《環境保護》《洗滌劑生產與檢驗》《化妝品生產與檢驗》《涂料生產與檢驗》《市場營銷》等專業課程內容,根據自己所在的實習企業和崗位編寫一份“生產工藝流程及崗位要求實習工作總結”。
(3)教師任務
由于經過上次的實習,企業對學生的技能及素質有了一定的了解,可能會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學生到部分的技術崗位進行工作,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工作崗位情況結合專業課程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講解理論課程知識內容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從而實現工學結合的目的。
(4)企業協助
企業的技術員應在工作過程中指導學生操作技能,并集中培訓企業的工藝流程、質量控制的要求。
3.第三階段生產實習的任務
第三階段采用項崗實習的模式完成實習任務。
(1)學生任務
通過頂崗實習,結合所學的知識和前兩階段的生產實習工作經驗,能獨立在陌生的工作崗位中完成工作任務,累積豐富的工作經驗,為就業打下基礎。
(2)教師任務
學生通過應聘分散在各企業實習一年。通過前兩次的分段生產實習,學生工作心態得到了調整,工作經驗較豐富,初步有能力結合所學到的專業知識獨立完成工作任務。應聘企業的工作崗位可縮短學生就業的見習期。在這段期間,教師定期走訪實習生較集中的單位,了解學生的工作情況,并進行技術上的指導點睛。而部分學生在實習時遇到工作上的專業問題也可以通過電話或其他信息平臺與教師進行交流。
四、實現分段生產實習的關鍵
最后必需明確提出,分段生產實習要求校企間需要達成共同的實習培養計劃,企業對學校的實習安排要有較大力度的支持與配合,企業在學生實習期間提供企業文化和生產知識等方面的培訓課程。另外,師生要放下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是為企業作廉價工人的思想包袱。理想的形式是,政府的勞動部門與教育部門相互聯合,給予各職業學校相關的實習基地,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開展工學結合教學模式。
責任編輯 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