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凱玲
摘 要:“教學模擬評析”課型是“幼兒園教育活動指導”課程教學中常用的一種課型。該課型通過“教學模擬——互動研討——評析總結——反思提高”四個教學程序引導學生提升對設計與組織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認識,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促進學習遷移。
關鍵詞:教學模擬;課型分析;中職幼師;反思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8-0181-02
一、“教學模擬評析”課型的含義
“教學模擬評析”課型是“幼兒園教育活動指導”課程教學階段總結中使用的課型。本課型通過引導學生在觀摩其他同學的教學案例基礎上,進行互動研討和交流總結,有助于學生進一步鞏固相應的理論知識,提升對教學活動設計與組織的認識,實現以研討促反思,以反思促進理論學習與學習遷移。本文以幼兒園文學活動教學模擬點評為例展開分析。
二、“教學模擬評析”課型教學程序的開展
“教學模擬評析”課型的教學程序是:
〖JZ〗〖XC66.TIF;%105%105〗
(一)“教學模擬”的開展及應注意問題
“教學模擬”是本課型關鍵的環節。課前,教師組織學生設計幼兒園文學活動并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教學模擬活動,從中篩選出較為符合幼兒文學活動要求的教學模擬實例,并進行全班展示。此外,教師還需根據學生的前期教學模擬的情況,整理課堂上研討的提綱。研討提綱以表格形式印發給學生為宜,既便于學生明確研討要點,又便于學生歸納整理研討內容。
教師在設計研討表格時要考慮表格欄目是否有助于學生把握觀摩教學模擬活動的關注點。從整體來看,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教學過程是否完整及其各部分的作用。如:這個活動的開始部分能否集中幼兒注意力和激發幼兒的興趣;基本部分能否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活動結束部分是否自然,能否對整個教學活動起到歸納整理的作用。從局部看,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教學過程基本部分中的教學環節是否邏輯清晰、教學策略得當。例如,在學生研討幼兒文學活動時,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1.教師提出什么問題,開展了哪些活動引導幼兒學習文學作品?收到什么教學效果?你有別的建議嗎?2. 教師提出什么問題,開展了哪些活動引導幼兒理解體驗作品?收到什么教學效果?你有別的建議嗎?3. 教師提出什么問題,開展了哪些活動,幫助幼兒把從作品中學到的詞語、句式、故事情節等遷移到幼兒身邊的事物,為幼兒仿編或創編作品打下基礎?效果如何?你有別的建議嗎?4. 教師提出什么問題、開展了哪些活動引導幼兒仿編或創編作品?你有別的建議嗎?
在課堂上,課桌分小組,排成雙列,中間留有足夠的教學模擬展示場地。這樣的空間設置較適合課堂討論或相互學習活動,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言語和非言語交流。
(二)“互動研討”的開展及應注意問題
“互動研討”環節是學生以教學模擬實例為研討對象,圍繞研討提綱,分析、討論教學模擬實例。此環節包括小組研討和全班研討兩個部分。
在“教學模擬”環節之初,教師應把研討提綱提前發放到每位學生手上,先讓學生進行閱讀理解,引導學生帶著目的觀摩教學模擬活動,為“互動研討”做好準備。小組研討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營造寬松的研討氛圍,鼓勵學生敢想、敢問、暢所欲言,并要求學生做好精要筆記;教師要在各組之間巡回走動,引導學生的研討方向,避免偏離研討問題;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發言,以微笑的表情、信任的目光、輕輕的點頭等肢體語言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不要輕易發表自己的觀點,以免妨礙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宜以提問、設疑等方式介入學生的研討。
全班研討階段,針對每一個研討問題,先由其中一個小組派出代表發表小組研討的結果,不足之處由該小組成員予以補充。其他小組以第一個小組的發言為基礎,提出疑問或進行補充發言。各組可以發表不同意見,但要避免發言內容重復。
(三)“評析總結”的開展及應注意問題
“評析總結”環節是在互動研討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研討情況進行歸納、總結。教師對學生的見解進行補充和完善的同時要注意即使是對錯誤的見解也應保持對學生的信任和尊重,在指出其錯誤的同時,肯定其大膽發表個人見解的勇氣,使學生在研討中敢想、敢說、敢問。
教師的總結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切忌泛泛而談。注意考慮以下問題:組織學生研討的目的是什么?研討需要重點要解決哪些問題?哪些問題已經解決,哪些問題尚待釋疑?研討后要把學生引導至什么方向? 例如,在研討問題時,學生往往像做課堂實錄一樣,把“老師”說的話以及組織的活動一一敘述。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學習作品”首先應將作品傳授給幼兒。在作品教學時,應將重點放在幼兒的理解方面,進而引導學生判斷在教學模擬活動中,教師是否在傳授作品的同時引導幼兒初步理解作品,最后引導學生給出合理化建議。
(四)“反思提高”的開展及應注意問題
在“反思提高”環節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結合課上的互動研討情況和教師的評析總結反思自己的整個教學模擬過程(包括教學活動準備、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實施等),并撰寫反思日記。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1.活動準備情況:設計的教學掛圖大小是否合適?教學掛圖是否有助于幼兒理解文學作品;是否需要幫助幼兒準備相關的生活經驗。
2.教學實施情況:教學過程是否完整?教學目標達成情況如何?結合互動研討中的問題,有哪些方面是做得較好的,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如何去改進。
3.教學設計情況:預設的教學目標是否恰當?教學活動過程是否能達成教學目標?提問是否有啟發性?
4.參加整個“幼兒園文學活動教學活動”受到哪些啟發?
三、“教學模擬評析”課型的效果與反思
(一)來自身邊的教學模擬實例容易引起學生學習遷移
學生研討來自同學的教學模擬實例,興趣濃,積極性高,容易產生共鳴,引起模仿學習和遷移的行為。經對比發現,相對于研討在職教師的優秀活動案例,學生更樂意研討來自同學的教學模擬實例,因為那些是他們曾經親身體驗、參與其中的學習經歷,因此更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更容易結合自身的實踐提出獨特的見解,研討氣氛也更濃厚。在相互的觀點碰撞中,學生不但加深了對已學的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在不自不覺中提高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搭建學習支架,支持學生攀升
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比較薄弱,他們對理論性的知識感到乏味、枯燥。一般來說,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時,即便是有所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淺表層面,對研討課例也容易流于形式,不能深入下去。
“教學模擬評析”課型強調教師做好課前準備,尤其是制定研討提綱,形成研討表格,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學生通過一個一個問題的研討,一個一個欄目的填寫,提高了研討的質量,從而鞏固了知識。學生經過有導向性的課例研討和教師的及時點撥,對所學的理論知識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和運用,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對原有認知結構的更新。
(三)撰寫反思日記,促進反思能力提高
撰寫反思日記,這一環節幫助學生從集體反思過渡到個人反思。學生通過撰寫反思日記,反思自己的教學模擬過程,能夠發現教學模擬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自我診斷,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著名教育學家波斯納曾提出一個教師成長公式,即“經驗+反思=成長”,并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由此可見,教學反思在對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方面意義非凡。
學生經過本課型學習后撰寫的反思日記,在反思的關注面、存在問題的剖析、解決辦法的闡釋等方面都較以往更具體、更深入,有的學生的學習效果有了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邵光華. 美國師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學法及其啟示[J]. 課程·教材·教法,2001(8).
[2]姚亞飛.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培養策略[J].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
[3]石巧君. 教學學術型教師的價值實現研究——基于教學反思的視角[J] .中國電力教育,2011(2).
[4]鄧銘志. 案例法在 《 幼兒教育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縱橫,2011(23).
[5]支架式教學[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2765.htm
[6]周兢. 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指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朱守鋰